大壁虎

壁虎科壁虎属动物
收藏
0有用+1
0
大壁虎(学名:Gekko gecko):是壁虎科壁虎属的动物。体型较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体色有深灰色、灰蓝色、青黑色等,头、背部有深灰、蓝褐等颜色横条纹,全身散布灰白色、砖红色、紫灰色、橘黄色斑点,尾有白色环纹。吻鳞不接鼻孔。背部粒鳞间散布的疣鳞约12-14纵列。指、趾间微蹼。尾基每侧肛疣1个或2-3个,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个。有两个亚种包括大壁虎孟加拉亚种和大壁虎指名亚种。
栖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生活于树林、开阔地、山区、荒漠及房屋内。多夜间活动,主食昆虫。多为卵生,每次产2枚。世界范围分布范围西起孟加拉,向东到中南半岛,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方。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及云南,台湾省也有记录。
因为用于传统中药材,大壁虎被大量捕捉,产量剧减,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刺激群众捕猎,以至陷于枯竭状况。大壁虎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15]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14]
(概述图参考来源: [11] [20]
中文名
大壁虎
拉丁学名
Gekko gekko
别    名
蛤蚧仙蟾多格哈蟹蛤蚧蛇大守宫
外文名
Tokay Gecko, Tokeh, Tokeh-tokeh, Toko Narrow-disked Gecko, Tuctoo [13]
有鳞目
大壁虎[2]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纲
双孔亚纲
亚    科
壁虎亚科
亚    种
2亚种 [1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13-14]
同义学名1
Gekko aculeatus Houttuyn, 1782
同义学名2
Gekko verticillatus Laurenti, 1768 (fide Taylor 1963)
同义学名3
Gekko annulatus Kuhl, 1820
同义学名4
Gekko guttatus Daudin, 1802
同义学名5
Gekko indicus Girard, 1858
同义学名6
Gekko perlatus Houttuyn, 1782
同义学名7
Gekko tenuis Hallowell, 1857
同义学名8
Gekko teres Laurenti, 1768
同义学名9
Gekko verus Merrem, 1820
同义学名10
Gymnodactylus tenuis Hallowell, 1856
同义学名11
Lacerta gecko Linnaeus, 1758
同义学名12
Platydactylus guttatus Duméril & Bibron, 1836 [13]
分布范围
亚洲南部的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云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 [16-17]
栖息环境
大壁虎栖息于石壁洞缝中、树洞中、房舍墙壁顶部,特别喜欢栖息在有草木生长,高度几米到几十米的石山上。 [16]

动物学史

播报
编辑

发现与命名

大壁虎是 1758 年 Linnaeus 根据印度尼西亚爪哇的标本定名。 [18]
其中大壁虎Gekkogecko从壁虎属中分出,成为一个单系群,与同属其它小壁虎物种亲缘关系较远(遗传距离达到了33.5%),应该单独成属,即大壁虎属Gigagekko;(6)大壁虎Gigagekko(Gekko)gecko支系分成了四个分支,四个分支之间的遗传距离除了分支Ⅰ和Ⅱ之间为11.6%,分支Ⅲ和Ⅳ之间为4.6%外,其余各分支之间的距离均大于17.0%,所以大壁虎至少存在两个种的分化,结合地理分布分析大壁虎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分布的区域存在一个过渡地带,即云南文山边境、广西和越南边境地区以及越南北部地区 [18]

进化史

新生代的壁虎起源于世界各地的遗址,尽管欧洲的遗址特别多。古近纪壁虎主要从分离的遗骸中发现。壁虎化石的系统发育位置对时间树的定标有重要的影响,但因为标本保存程度不同,仅有少数化石可以确定家族级类群,限制了它们在这方面的应用。标本保存程度不同;因此,在所有材料之间进行详细的比较是不可能的。
壁虎的头骨很小,很轻,是一种小动物,因此很少变成化石。蜥蜴的小只寸也是决定壁虎化石稀少的一个因素,是以形态学方面的分析较少。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成年大壁虎全长可达30厘米。尾长与头体长相等或略长,是最大的一种壁虎。背面砖灰色,密布橘黄色及蓝灰色斑点,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腹面色灰白而有粉红色斑。头大,略呈三角形,躯干背腹扁平,通身被覆细小粒鳞,其间杂以较大疣鳞,缀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呈六角形。四肢长短适中,指趾扁平,其下方具单行皮肤褶襞;除第一指趾外,均具小爪,指间与趾间仅有蹼迹。雄性具肛前孔20余个。吻鳞不接鼻孔。体型较大,全长可达30厘米以上。背部粒鳞间散布的疣鳞约12-14纵列。指、趾间微蹼。尾基每侧肛疣1个或2-3个,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个。头体长为尾长的1.01-1.23倍,吻长大于眼径的两倍,吻鳞略呈五角形,不接鼻孔,体背面被多角形小鳞。尾稍纵扁,基部每侧具1个或2-3个肛疣,尾腹面被较大之方形鳞,中央无横向扩大的鳞板。生活时背面呈蓝灰或紫灰等颜色,具砖红色及蓝色的花斑,液浸标本体背面褐色,具不鲜明的砖红色及蓝灰色花斑。在颈及躯干背面。蓝色花斑形成6-8条窄横斑。四肢及尾背亦具横斑,尾背的横斑6-8条。幼体尾部为黑白环相交替,黑色环宽。体腹面为肉色。 [1-2]体粗壮,全长224-272mm,头体长大于尾长,耳孔直径3.5-6.5mm,为眼径的50%-81%。 [1]
大壁虎大壁虎大壁虎大壁虎大壁虎大壁虎大壁虎大壁虎
大壁虎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在中国广西主要生活于亚热带石灰岩构成的石山中,山上有矮小树木并有供其饮水的水源,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在云南的栖息环境有3种类型:一为树洞中,二为房舍环境,三为喀斯特地貌石山裂隙中(河口),三种环境的共同特点是四周多农田。 [3]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泰国、东帝汶和越南。
引进:瓜德罗普、中国香港、马达加斯加、马提尼克岛、新加坡、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夏威夷群岛)。
疑似存在和引进:伯利兹。
来源不明:中国台湾省
存在不确定:中国广西。
存在不确定和来源不确定:中国(福建、广东、贵州、西藏和云南)。 [13]
大壁虎分布图 [13]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体能

大壁虎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左右,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它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4]

断尾

大壁虎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而糖原更容易释放能量,所以刚断下来的尾巴的神经和肌肉尚未马上死去,并且会触发反射弧,使尾巴会在地上颤动,可以起到转移天敌视线的作用,因此在民间还流传着大壁虎的断尾巴会钻到人的耳朵里去的荒谬说法。断尾以后,自残面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形成一个尾芽基,经过一段细胞分裂增长时期,然后转入形成鳞片的分化阶段,最后长出一条崭新的再生尾,但与原来的尾巴相比,显得短而粗。不过,大壁虎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上所受的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大壁虎对于失去尾巴的大壁虎有着极大的优势。 [5]

食物

大壁虎的食物以各种活动的昆虫为主,包括蝼蛄蚱蜢飞蛾、蝉螂、黄粉虫蚕蛾等,大壁虎是不食死的昆虫和食物的,但经过人工驯养,也可放养。人工养殖大壁虎的过程中,应以动物性昆虫为主、植物性昆虫为辅的原则,否则易导致大壁虎的营养不良,发生疾病。 [2]

生长繁殖

播报
编辑

生长特性

壁虎是孤独的生物。他们只在繁殖季节遇到异性。 在非繁殖季节,他们将保卫自己的领地免受同一物种和其他物种的入侵者的侵害,从而减少对食物的竞争。如果他们的空间被侵犯,肯定会发生战斗。该领地通常由雄性守卫,但偶尔由雌性看守。
如果这些壁虎受到足够的威胁,它们会造成严重的咬伤。
鼻子用于呼吸,也用于检测气味。气味是通过鼻孔膜上的大量感觉细胞来检测的。它们也可以通过使用大壁虎器官来检测,大壁虎器官的发育类似于鼻子,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与鼻子分离,并形成自己的上颚附着。大壁虎的舌头用于将气味颗粒带到上颚的孔中。当壁虎“挥舞”舌头时,这些颗粒被带到上颚,然后被输送到大壁虎的器官。
它们有皮肤褶皱,可以防止动物在树上休息时投下阴影。它们完全打开皮肤褶皱,这使它们能够与树皮融为一体。 [19]

繁殖方式

大壁虎的繁殖期一般在5-6月间发情交配,6-7月为产卵高峰期。5月开始交配产卵,但以6-7月产卵最多,其持续期约4-5个月。每次产2枚卵,白色,外面有革质鞘,比鸽子的卵略小,呈圆形,卵重5-7克,可以粘附在岩洞的墙壁或岩石面上,孵化期为35-45天,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刚出壳的幼体的体长大约为8厘米。广西桂南地区8月上旬以后产出的卵到翌年3月才能孵出,需时198-205天。10月至3月为冬眠期
大壁虎在繁殖季节在交配期间,如果雄性过多,往往会因为争雌而打斗。雄性与雌性交配时,通常用嘴抓住对方。为了吸引伴侣,雄性可以在广泛的区域内听到雌性发出的信息。这信息种响亮的“对叫”声重复多次。雄性从后面接近雌性,从一侧到另一侧移动,同时用牙齿将雌性固定在适当位置,咬住颈部。雌大壁虎交配后到来年产卵。雌大壁虎往往选择较阴暗的墙角、顶角、侧壁等地方产卵。将椭圆形的硬壳卵(从3毫米到45毫米)固定产在一个坚实的巢内,这些卵会被父母守卫,直到孵化。在囚禁中,大壁虎饥饿时很容易吃自己的卵。 [2]

亚种分化

播报
编辑
大壁虎(2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大壁虎孟加拉亚种
Gekko gecko azhari
Mertens, 1955
2
大壁虎指名亚种
Gekko gecko gecko
Linnaeus, 1758
[12]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3.1——无危(LC)。 [13]

种群现状

2017年评估,大壁虎是其分布的大部分范围内的常见物种。 尽管全球的野生种群基本很稳定,但该物种在泰国的城市地区被认为不如历史上常见。尽管在2017年的3到6年前出现了短暂的收藏热潮,但它在菲律宾仍然很普遍和普遍。该物种通常在印度尼西亚的低海拔地区很丰富。全球物种数量趋势未知; 虽然干扰正在增加合适栖息地的可用性,但被抓捕的风险在不断增加。 党等人。在2007年,根据专家意见估计,越南在1980-2000年期间的数量下降幅度高达20%。它是桑德班斯(Sunderbans) 的优势物种。在中国,该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似乎很少见,并且正在减少。 [13]

分布数量

据中国在广西8个地区调查,除桂林地区外,其余7个地区所辖48个县(市)内的228个乡(镇)或村都有分布。东北长白山区有分布。1967年以前,大壁虎资源相当丰富,年均产量可达24万对,最高年产量达到40.8万对,60年代初期每年的收购量仅为5.3万对,1963-1965年产量上升,平均年收购量约37.8万对;1968-1976年产量基本保持在15万对左右;1978年以后大壁虎资源迅速下降,年平均收购量约3.86万对。
1995年对广西陇瑞自然保护区大壁虎调查表明,每年在陇瑞自然保护区被捕杀的大壁虎在2400只以上。
1998年前后,中国大壁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已濒临灭绝。
2008年5-6月,对弄岗自然保护区调查发现,弄岗片大壁虎较多,陇山片和陇呼片分布较少,估计种群密度为13.45对/平方千米。 [6]

濒危原因

中国大壁虎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几近枯竭。因为用于传统中药材,大壁虎被大量捕捉,产量剧减,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刺激群众捕猎,以至陷于枯竭状况。此外,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大壁虎的栖息地逐渐缩小,也是影响它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人工驯养及繁殖的研究,但规模甚小,且在饲料及繁殖问题上未能很好解决,很难说已经成功,更谈不上大规模增产满足市场需要。
保护措施:
  1. 1.
    应及时将大壁虎上升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2. 2.
    在一定时期内封山禁捕,待数量恢复到一定水平后,逐步开放。
  3. 3.
    建立以大壁虎为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 [3]

禁止贸易

大壁虎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刑法第341条: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统计,每年中国对外出口大壁虎的数量在40万只以上,而进入90年代前期,每年只有不到20万只,到了后期,数量急剧减少,每年采集量不足7万只。 [7]
非法国际贸易:
2000年1月,云南省祥云县公安局查获走私大壁虎5,580只。 [8]
2006年8月2日,拱北海关向珠海市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交付约328千克大壁虎干。
2005年,深圳海关缉私局查处6,882只大壁虎干。 [8]
2006年5月,厦门海关缉私局查获走私入境的3,860只大壁虎。 [9]
2008年4月,广州森林公安分局查获走私大壁虎10只。 [10]
2013年12月,肇庆市高要区查获非法收购40条大壁虎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3个月。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经济意义 其药用功能据《本草纲目》记载: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赢,功同羊肉。其他古医书亦多有记载。临床上应用生蛤蚧或其制成的各种成药治喘咳、肾虚、肺结核、咯血、体虚阳萎、小孩疳瘦及疮疖等症。由于医用价值较大,目前自然产量已供不应求,所以广西等地已在开始人工养殖的试验。
大壁虎的干燥体为名贵中药,称为蛤蚧。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干燥的蛤蚧呈扁片状,头躯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颌缘有细齿,无异形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接鼻孔,与鼻鳞相接。上鼻鳞左右各一片,上唇鳞10-14,下唇鳞9-12。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指、趾腹面有攀瓣,指、趾间仅具蹼迹。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1]
大壁虎吃蟑螂和蝗虫等害虫。 它们被作为宠物出售。在东南亚部分地区,托卡伊壁虎被认为是好运、好运和生育的预兆。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