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城市連綿區

鎖定
大城市連綿區一般是呈帶狀分佈、規模很大的城鎮集聚區。以若干個數十萬以至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為中心,大小城鎮連續分佈,形成城市化最發達的地區。這裏集中了全國相當大一部分人口和經濟活動。多具有世界意義,並常擁有國際性大海港。在大城市連綿區內除居住區,工業區和商業服務區外,還有農業功能區等。大城市連綿區的經濟效益雖高於放射形的大城市區,但因人口與經濟過分集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間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故在規劃時要防止它的繼續擴大。
中文名
大城市連綿區
外文名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提出者
戈特曼
提出時間
1961年
典型地區
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
性    質
城鎮集聚區
特    點
呈帶狀分佈、規模大

大城市連綿區定義

1961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J.Got-tman)首先用此名説明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高度城市化地帶。該地帶長約1000公里,寬約200公里,集中了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等五大城市為中心的連片城鎮區,總人口約3700萬人,佔美國總人口的1/5和全美製造業約70%。
世界多數學者認為,大城市連綿區的人口應在2500萬人以上,如美國的大湖區(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一帶),英國的倫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徹斯特地帶,日本以東京—名古屋—大阪為核心、包括橫濱、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的東海道大城市連綿區,中國的滬寧杭地區等。

大城市連綿區形成發展條件

大城市連綿區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洲際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條件是:擁有較多就業機會;具備本地區中心地作用,並逐步發展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重要作用。其結構特徵是沿交通線發展一系列公共活動中心。從每個中心或副中心的側面開闢橫向道路,通往依附於它的居住區。中心區及其附屬居住區形成一系列綜合性城市單元,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各自特色。城市單元間有橫向綠化隔離帶

大城市連綿區文章摘要

大城市連綿區:美國東北海岸的城市化(J. 戈特曼)
本文早在1957年7月發表於美國《經濟地理》雜誌(Economic Geography, Vol.33, No.3, 1957),是戈特曼關於大城市連綿區研究的第一篇論文。經過半個世紀的歷史檢驗,它已成為國際上大城市連綿區研究的經典名著,並被公認為現代意義上大城市連綿區研究的開端。我國關於大城市連綿區的研究,一般被認為始於1983年於洪俊、甯越敏在《城市地理概論》一書中首次用“巨大城市帶”的譯名向國內介紹本篇論文的學術思想。當前,我國正處於城市區域化和區域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大城市連綿區的發展及其相關研究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篇文章發表50週年之際,特此翻譯並首次在國內發表它的中譯本全文,以便更多的讀者瞭解和學習戈特曼的學術思想,同時也表達我們對學術先驅的紀念
對於第一次來到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外國人來講,沿着大西洋海岸線廣泛分佈的一連串的大城市非常引人注目,即使是在15年以前也是如此。1942年2月,筆者經歷了從紐約到華盛頓的第一次旅行。之後,Isaiah Bowman在巴爾的摩市詢問筆者,作為一個地理學家,這個國家在最初的幾個月裏給我帶來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從波士頓到華盛頓一帶大城市沿着海岸線高密度分佈的現象。”
1950年,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情況,美國人口普查局(the Bureau of the Census)製作了一份地圖,隨後作為《國家經濟區》(State Economic Areas)統計文獻中的插圖出版發行。這份地圖清晰地展現了從波士頓以北到華盛頓以南大城市經濟分佈區域的連續性,這一區域更準確地講就是從新罕布什爾州的希爾斯布魯縣(Hillsborough County)到弗吉尼亞州的菲爾法克斯縣(Fairfax County)之間的範圍。這似乎是第一個實實在在反映出城市和郊區連續發展情況的統計地圖。在這個案例中,該區域的東北—西南主軸線大約長600英里(約966km),1950年的時候居住着3 000萬左右的居民。
從居住空間分佈地理學的視角來看,規模這樣巨大的大城市帶不僅在美國,甚至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很明顯這是一連串的都市區(metropolitan areas)通過集聚作用(coalescence)在近期形成的,而每一個都市區都圍繞着一個強大的城市核(urban nucleus)發展。這種大範圍內的超級都市區特徵(super-metropolitan character)是人類所能觀察到的最宏偉的城市發展現象,需要用一個特別的名字來稱呼它。為此,我們選擇了“Megalopolis”(大城市連綿區)[1]一詞,它源於希臘語,在韋氏詞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是“一個非常大的城市”之意。
實際上,“Megalopolis”一詞在現代希臘地圖上特指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一片高原,古代曾有一個城市建在這裏,建城者夢想它會有一個美好的將來,並設想它未來會形成一個巨大的規模。然而,希臘的“Megalopolis”一直沒能像建城者所期望的那樣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城市。但是目前美國東北海岸出現的大城市連綿區現象,超越了過去的夢想家所曾設想過的任何一種情形。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Politics)一書中曾寫道:“人們何曾在一個可以被稱之為‘獨立的城市’(a single city)這樣的地方共同生活過?這種城市的界限是什麼?這裏當然不是指城市的圍牆,否則你可以用圍牆把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都給圍起來。如此説來,巴比倫和每個城市的範圍應當是全國性的,而不是僅僅囿於城市自身”(III, 3, 1276a, 25)。
幾年前,一位評論家在點評一本關於東部鐵路歷史的著作時曾指出,從紐約到華盛頓之間,隨着自賓夕法尼亞州經巴爾的摩至俄亥俄州鐵路沿線城市用地的擴展,形成了國家的主幹廊道(Main Street)。更準確地説,這樣一種主幹廊道應該會沿着鐵路線從紐約一直延伸到波士頓。這種象徵性的説法有着一定的道理。美國1號公路的這一部分在整個國家中開始負擔起一種特殊的作用,或者説是一系列錯綜複雜的作用,這種現象在主幹廊道概念下的低城市化地區(less urbanized areas)中可以體現出來。

大城市連綿區能夠發展尺度

關於紐約和費城周邊都市區的一些重要研究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之中。通過計算並描畫未來10年到25年的城市發展曲線,這些研究工作將嘗試預測未來的城市發展情況。在美國,城市和郊區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擴展,這種速度最近幾年在明顯加快。脱離這個發展背景,如大城市連綿區一般的巨大區域是不會出現的。或許已經到了再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城市連綿區能夠發展到多大的尺度?它會朝着哪個方向發展?
1955年,耶魯大學的一些城市規劃師開始對一個類似城市的、密切連接的系統進行討論,它是從緬因州的波特蘭一直延伸到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Norfolk)。從道路交通地圖上來看,這個系統可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1955年1月完成的關於弗吉尼亞州的研究成果,似乎反映出只有弗吉尼亞北部的一些縣被納入大城市連綿區之內,里士滿(Richmond)和漢普頓港口區(the Hampton Roads)還沒有被納入更密集的華盛頓—波士頓城市化系統中。越過馬薩諸塞州東部向北延伸的區域,主要是在夏季才會感覺到城市化,那是由於來自大城市連綿區的居民度假或半度假而引發的一種季節性遷移。然而,不可否認大城市連綿區每天都在擴展其地域範圍。對1957年這些地區的實際情況來講,我們基於1950年人口普查所進行的解釋説明(見圖1)顯然是一種低估。
城市向許多方向進行擴張,當然都是圍繞着城市外圍區域的。與此同時,城市土地使用也在1950年的限制條件下繼續進行調整。從現有的人口密度(見圖2)和各縣近期人口密度增長趨勢(見圖3)中,都反映出從費城到波士頓之間的大城市連綿區內大多數區域皆呈現出一個相對飽和的狀態。儘管在這些地區仍然有大量新的建設,但更加顯著的增長出現在大城市連綿區的南部區域,而在弗吉尼亞州海岸(Virginian Tidewater)和皮德蒙特高原(Piedmont)北部的擴展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城市連綿區正在向南部和西南部方向擴展。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某一天,它可能會真正到達里士滿和諾福克。另外的發展方向是轉向內陸地區,偏離美國曆史上的頭號經濟發展主軸線。這一推斷可以通過1950年對大西洋沿岸與五大湖、俄亥俄州山谷之間美國東北部都市區分佈情況(見圖4)的細緻研究而得出。一個相當不尋常的高密度都市區出現在內陸,它沿着紐約中心鐵路向上,到達哈得遜—莫霍克(Hudson-Mohawk)鐵路,直至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南部;然後從克利夫蘭向南,有部分間斷地朝着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方向擴展。在大城市連綿區以及穿越阿巴拉契亞山脈(Appalachian)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地區之間,在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谷地和山脊處出現一個清晰的斷裂。如果匹茲堡—克利夫—錫拉丘茲—奧爾巴尼的城市鏈(the Pittsburgh-Cleveland-Syracuse-Albany chain)能夠得以鞏固,即使是山脈也能被穿越,一個巨大的環形大城市連綿區系統將會形成。如果聖勞倫斯海上航道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航海通道,將會加速這一趨勢。
在荷蘭,一個規模小很多但不尋常的“環形”城市系統已經形成。沿着從阿姆斯特丹到鹿特丹的荷蘭主要沿海軸線,各城市逐漸連接起來之後,城市化進程沿萊茵河從鹿特丹到達阿納姆(Arnhem),並且沿着公路和運河從阿姆斯特丹到達烏得勒支(Utrecht),向內陸地區加快推進。從阿納姆到烏得勒支之間的城市接合正在進行中。在英格蘭,從曼徹斯特到利茲形成的U型都市鏈區域還沒有被這兩大城市沿着最短的通達路線所填滿,由於奔寧山脈的地形障礙,這裏還是一片空地。儘管其尺度比較小,但這裏的地理障礙可以同美國大城市連綿區背後的阿巴拉契亞山脈進行比較。
大城市連綿區用地擴張的其它趨勢,或是向多山地帶的內部發展,或是朝東北方向的沿海地區發展。但是,這些發展趨勢具有明確的季節性特點。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通過吸引農村地區缺少發展機會的數百萬人口,大城市連綿區事實上已經吞噬了鄰近的山脈地區,例如新英格蘭的北部,在某種程度上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也是如此。現在,隨着生活標準的提高,更多的人獲得了更長的夏季假期。涼爽的新英格蘭海濱或山區以及阿巴拉契亞高原,引發了城市居民向夏季牧場的一種季節性遷移。這種季節性遷移似乎呈不斷上升趨勢,並造成了在夏季的長途通勤問題。在這些毗鄰地區,大多數常住居民的收入來自於夏季住户和遊客。如果將這些地區也納入大城市連綿區的領域範圍,那麼我們所限定的區域將很快並大幅度地擴張。
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確實通過很多方式迅速吞噬土地資源。傳統的觀念認為這種土地利用對空間的佔用比較少,但對這種觀念必須及早加以修正。人類的現代文明已經使得我們尋找到了在較小的空間內生產更多的農產品和飼養更多的家畜的生產方式,但是工業、商貿業和居住用途的空間需求卻一直持續增加。我們這一代人或許正在目睹一場土地利用地理性分佈巨大變革的開端,大城市連綿區的出現,預示着在人類聚居和經濟活動分佈領域中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大城市連綿區啓示

儘管目前看來大城市連綿區地區的特徵具有唯一性,但對大城市連綿區進行詳細的分析還是值得的。依據大城市連綿區在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中佔有的絕對地位和份額,其發展趨勢將直接引致全國性(有時是世界性)的重要影響。大城市連綿區也是城市化發展中的一個先鋒區域,正如它已經展現的那樣。在這裏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所開展的試驗發生在一個小範圍內,完成的時間也沒有多久,但它們仍然可以使那些正在發展中的城市化地區避免走彎路。對於大城市連綿區的研究將會有助於提高我們對於複雜的城市化進程的管理能力。
正如許多作者曾經指出的那樣,大城市連綿區的發展是一個古老的進程,而且已經對西方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20世紀中期,儘管還沒有達到頂峯時刻,但城市化進程加快了發展的步伐。美國已經證實,通過僅佔總人口1/8的勞動力,就能夠給一個人口稠密的國家生產出足夠的、多樣的農產品,並達到一個較高的生活水準;而且,美國農業人口的比例很可能將會更進一步地減少。這樣,在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中,90%的人口必須從事非農行業,當然他們不是居住在擁擠的城市貧民窟裏。這個導致不完全城市化狀態的重大演變對大城市連綿區有着最大意義的推進,也是美國在20世紀的重要貢獻之一[1]。
因此,對於大城市連綿區中已經產生的新形態、已經出現的各種嚴重問題,以及已經嘗試過的各種解決辦法,都必須與在美國或加拿大其它主要大都市區的同類問題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這樣,就可以建立起一個分類模式,對出現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決方法都能夠進行更清晰的分類。這個模式是基於實際的觀察,而非不切實際的理論。整個研究工作將有助於評估美國經濟的新拓展領域:國土城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the land)。
在北美洲之外,許多國家已經面臨着與美國相似的加速城市化進程。通過對大城市連綿區的整體研究以及與美國其它城市發展現象的比較研究,這些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可以得到極大的[1] 參見 J. Gottmann. L’Amerique, Paris, Hachette, 1954, 第2版, pp. 170-177 and 244-246; 參見La ville americaine, in Geographia, Paris, No. 48, September 1955, pp. 9-14; 參見Virginia at Mid-Century, New York, 1955, pp. 473-479.啓示。無論在尺度和形態上,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地區可以形成能夠與美國大城市連綿區相比較的大城市連綿區。根據我們的判斷,最接近於美國的一個大城市連綿區將可能出現在歐洲西北部地區:從阿姆斯特丹到巴黎,或許也包括沿着萊茵河(Rhine River)和默茲河(Meuse River)向東延伸至魯爾(Ruhr)和科隆(Cologne)一帶,這一地區有可能在接下來的20年中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另外一個超級都市區系統有可能會在英格蘭形成。一個圍繞着奔寧山脈(Pennines)南部形成的巨大的U字型城市鏈,從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經伯明翰和謝菲爾德一直延伸到利茲和布拉德福(Bradford)。這個U型地區可能會在某一天南下,與擴展中的大倫敦(Greater London)郊區相連,然後整個系統將會進入大城市連綿區的行列。然而,它將與美國東北海岸的大城市連綿區有很大的不同。受到歷史和特定區域中文化的影響,每個這樣的廣大地區將會長期保留它的原始特徵。根據大都市區組織機構從美國大城市連綿區中總結的經驗,大型城市化地區並不都需要發展成大城市連綿區的尺度才能得到收益。

大城市連綿區研究意義

地理學者當然相信這樣一項研究工作是有價值的:分析描述具有某種一致性和原創性的特定地理區域,進而把它從鄰近區域中區分開來。儘管這樣的一個區域有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但調查研究它的特徵、問題以及結構等,通常被認為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隨着記述這一獨特案例的數據逐步積累,地理界人士不斷努力探尋普遍性規律和開展案例分析。這一研究成果將直接體現出價值,因為其成果在某種程度上適用於不止一個範圍或地區。
鮮活的“實驗室”
儘管大城市連綿區目前還是一種獨特的現象,但很明顯它已經成為而且仍將是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和鮮活的“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內部所發生的很多事物可能會慢慢被公認為20世紀後期先進文明的某種“常態”(normalcies)。目前,在我們所勾勒的框架裏來評述關於大城市連綿區研究的全部意義還為時過早,而研究工作應當首先開展起來。在這樣一篇簡短的文章中,大城市連綿區研究所涉及的許多問題不可能被一一列舉,更不用説加以討論了。然而,對於該項研究的意圖和它所能夠抓住的一些主要問題,我們可以給出一些線索。
異常的生長區域
就其尺度(size)和集聚(mass)情況而言,大城市連綿區既是一個異常的生長(exceptional growth)區域,又是一個具有先鋒作用的區域。它的異常之處在於集聚了如此大量的人口、工商業設施、金融財富和文化活動,沒有其他地區能夠與之比擬。當然,在美國其它一些地方以及美洲以外的其它大陸,也可以觀察到城市化空間連續發展的現象。更多這種巨大的“都市區”有望進一步地發展演變:紐約、費城、波士頓和華盛頓等城市的內部和周圍地區已經十分發達,並且這種發展也擴散到了其它的城市及其郊區。在這個意義上,大城市連綿區是一個具有先鋒作用的區域:這裏的發展進程將有助於理解和預見其它地區的城市發展道路和障礙。
城市生活機體的先鋒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大城市連綿區實際上已經成為城市生活機體的先鋒。像摩天大樓、電梯、城市及郊區的火車網絡、交通紅綠燈和單行道等特徵,都是首先在這裏出現,隨後才在世界範圍內被應用和普及。大城市連綿區是由早期迅速發展的眾多海洋貿易城鎮所形成的網絡發展起來的。這些城鎮分佈在從波士頓到紐約的海岸沿線,進而沿着紐約到華盛頓的海岸線伸展。大城市連綿區中主要城市的大尺度,尤其是紐約和費城,導致大城市之間郊區的迅速擴張。James Madison定義新澤西州是一個“兩端開口的接管”(barrel tapped at both ends)。這位明智的觀察者在18世紀末期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新澤西州的主要作用是將紐約和費城兩個地區連接起來。大城市連綿區的多核結構開始在其它地方重演。例如,一個巨大的城市地區和郊區正在洛杉磯周圍迅速地擴展開來,實際上已經到達了處於內陸的聖貝納迪諾市(San Bernardino),而且可能會在沿海一帶與聖地亞哥連接起來。在位於芝加哥附近的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湖濱地帶,另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城市連綿區也正在形成。在俄亥俄州境內,克利夫蘭和匹茲堡之間正在擴展的都市區已經接近於連成一片;而聖勞倫斯海上航道(the St. Lawrence Seaway)一旦開放後,這個趨勢可能將加速擴展到伊利湖(Lakes Erie)和安大略湖(Ontario)的南部。在全美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大都市區將擴張觸角伸向了一個個的郊區;與此同時,另外一些比較小的類似於大城市連綿區的城市羣(Megalopolis-like clusters)也將會形成。這一過程將使美國的生活方式發生相當大的改變。一旦這個最大的、最發達的城市連綿發展的案例——即本文所介紹的大城市連綿區的情況得到徹底的分析,這種趨勢將會更容易被人們所理解。

大城市連綿區連綿區問題

大城市連綿區問題討論

當然,在如此之大的一個地域範圍內,大城市連綿區所產生的問題是大量而且多樣的。我們沒有必要對大城市連綿區中眾多不同區域一一進行調查和研究,這樣做不會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然而一些基本的問題必須提及:大城市連綿區是如何出現的,其形態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地區當前的主要作用因素有哪些,它們在美國經濟體系和北大西洋系統中扮演何種角色?大城市連綿區的內部組織當前存在什麼問題,已經嘗試過哪些解決方案?
以上問題可以分為三組,我們對每一組問題都需要仔細思考,並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

大城市連綿區經濟問題

過去一段時期內,大城市連綿區的成長是美國經濟發展歷史中正面部分的縮影。我們很少研究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事件和趨勢如何對地方發展產生影響。儘管大城市連綿區只存在於美國東北部的一小部分區域內,但在決定國家趨勢方面卻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講,大城市連綿區歷史上的主要變動也經常是國家政策變化的結果。
為什麼在歷史上大城市連綿區要比世界其它城市區域發展得更快並且更連續呢?這個疑問引發了對於影響某一特定區域城市擴展的決定性因素的研究。幾年前作者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次調查時,曾經列舉出大約40多項從不同方面和在不同時期推動大城市連綿區形成的影響因素。在這些影響因素中似乎有兩個是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是多核心結構(the polynuclear origin),另一個因素是東海岸一連串的城市在美國經濟中所扮演的“樞紐”(hinge)作用。政府的聯邦分權制(the federal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和大西洋海岸許多州(每個都有出海通道)的存在,促成核心城市之間富有成效的競爭,直至各自的發展將它們連接起來。

大城市連綿區交通問題

“樞紐”的角色是比較難以感知的,但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區域經濟發展歷史得以證實。自從美國成立之初,東海岸就具有發展機遇,同時承擔着作為發展海外關係的對外開放窗口,以及作為內陸地區定居和發展的跳板的職能。在不同時期,東北海岸利益發展的主重心來回變動,從海上貿易轉向陸地發展,繼而又轉回海上貿易。19世紀初期,新英格蘭在發展過程中的一次變動出現在“從碼頭轉向內陸”的那個時期。位於沿海地區的許多小城鎮隨後融入了大城市連綿區,於是,碼頭和內陸地區彼此已經非常接近。不論美國經濟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向海外展開,還是轉向內陸建設,“樞紐”的作用始終牢牢地掌握在從波士頓到華盛頓的一系列東部城市手中。這些城市有着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強有力的政府以及資本和技能,能夠潛心演繹這樣的政策並付諸實踐。
過去歷史的印記仍然深刻地影響着當前的情形和趨勢。在聖勞倫斯海上航道建成之後,東海岸能否繼續獨佔“樞紐”地位的優勢?這仍然是一個重要且亟待研究的問題。不過直通大海的優勢僅僅是推動大城市連綿區發展的諸多影響因素之一,其它的因素將在未來發揮作用。這些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在塑造當前大城市連綿區時所起到的相關作用,將構成大城市連綿區歷史背景研究中重要的、有啓發意義的內容。
大城市連綿區在當前所發揮的功能將會是下一步計劃中的研究內容。這些功能有幾種,例如,居住的功能可以反映出總人口數。然而,這裏的居住者如何謀生?為什麼他們會集中在這個區域?
大城市連綿區是作為美國的主要海港城市、商貿中心和製造業活動中心等所構成的一個組羣而出現的。在很大程度上,海運方面的功能仍然在起作用,美國大多數的海上對外貿易都要通過大城市連綿區的海港。儘管許多產業已經轉向美國其它一些地區,但大城市連綿區內的製造業從未停止過發展。大城市連綿區似乎在許多精加工產業以及涉及大量實驗室作業和科研工作的行業有着專門化的發展。然而,在同一區域內,最近20年建立起許多大型工廠(鋼鐵、化學和冶金產業)。這兩者之間是如何平衡的?專業化的實際發展程度如何?這些問題都還有待確定。

大城市連綿區市場問題

對於大城市連綿區來講,商貿和金融方面的作用一直都非常重要。儘管多次強調和提倡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但大城市連綿區仍然是美國經濟乃至世界金融體系中決定性的一環。如果説紐約市已經不再是20世紀早期那樣的金融中心,這是因為聯邦機構管理國家商業領域的權力日益增長,紐約在金融方面的許多職能轉向了華盛頓。但是,不管在貨物還是資金上,大城市連綿區仍舊對美國其他地區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它不僅佔到整個國家面積的1/5,而且很明顯也是美國薪金最高和經濟最富裕的地區。儘管一些財富積聚中心已經在其它地方興起並得以發展,尤其是在西海岸和五大湖地區,然而其它任何地區都不能自誇其集聚程度已經接近波士頓—華盛頓區域。其它地區也不會像紐約那樣,擁有一系列從事傳統的金融和社會活動的大街,如華爾街、派克大街、第五街等等,反映出國家經濟發展主廊道的方方面面。
不論是否涉及到這一地區的社會階層分化和財富充裕程度,大城市連綿區已經獲得並保持着一種十分顯著的“文化導向作用”,儘管美國人一直努力倡導分散化。這裏有在北美洲、以至是世界範圍內最著名的大學,設備先進的實驗室,高密度的學術研究機構以及大規模的圖書館。大多數的全國性期刊和重要的出版物都把它們的編輯部門設在大城市連綿區;這個地區的一些新聞報紙甚至在全國發行,特別是週日版。文化導向功能的集聚使得像福特基金會或RCA研究工作實驗室這樣的機構,如果將總部設立在遠離大城市連綿區的地區就將難以進行運作。在藝術方面,這種文化導向作用甚至更加明顯:無論是影劇院、音樂廳還是畫廊等,它們在大城市連綿區的集聚程度是美國其它地方無法比擬的。

大城市連綿區政治問題

最後提出的問題更加難以回答,那就是大城市連綿區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實際分量。儘管美國首都是大城市連綿區的一部分,但是大城市連綿區的面積範圍僅佔美國的1/5,其投票不一定能夠左右那些主要的州的決定,即使這些州中有一部分位於大城市連綿區,如紐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然而,大城市連綿區具有一些特定的政治模式,與美國東北部周邊的地區不同。
分析過大城市連綿區過去的成長經歷以及當前所發揮的作用後,我們開始討論它的一些實際問題。實際問題是很多的。其中的兩類問題——交通擁堵和貧民窟現象,正特別困擾着所有的現代城市中心區,它們引起了相當的關注並且已經被大量研究。另外兩類問題目前也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供水和有關地方政府的問題。這兩個方面似乎難以從容應對巨型城市及其迅速擴張的郊區對當前的需求。迅速激增的都市區機構似乎已經預示着地方行政管理的傳統概念和實踐即將面臨深刻的變革;旨在幫助解決交通問題的州際協定(interstate compacts)也即將出台(例如紐約港)
在大城市連綿區開展都市區管理方面的試驗將會比較困難,因為大量的、來自各方的利益受到了挑戰——但是這些困難將會使每一次的努力都更加有意義。

大城市連綿區立法問題

只是在最近幾年內,大城市連綿區作為一個整體單元最終形成;而它的法律和習俗則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來逐步發展並適應這樣一個巨大的都市區的需求和資源。對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即使在這個時候仍然應該是有很大幫助的。立法制度和社會事業機構在慢慢地改變,而生活的方式卻變化迅速。小説家曾以諷刺的口吻提起某種大城市連綿區中的生活:“關於‘住在大城市公寓中的居民’(cliff-dwellers)的説法已經在紐約第五大街和派克大街得到明確印證,25年之後,我們又聽到了‘住在城市遠郊的居民’(exurbanites)的説法”。這個説法是基於大城市發展的雙重趨勢:一部分人口遷離市區,住到50英里(約80km)以外的“遠郊”(outer suburbia),但仍回市區工作;而城市部分地區被轉變成了漫無邊際的公寓式住宅組團(有時荒謬地稱之為“城中村”)。在曼哈頓和華盛頓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兩種趨勢,而這兩種趨向也正在向其它大城市連綿區的核心城市蔓延。近來受到青少年不良行為呈蔓延趨勢的威脅,舉家搬遷到大城市外圍地區的現象似乎在增加。新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更多的日常性出行、更多的交通阻塞和更多處於市區外的高速公路,也帶來了市場銷售渠道的重新分配(例如購物中心和百貨市場郊區分店的增加)、需求貨物類型的改變,以及對於土地區劃、園藝和自然保護等方面越來越多的關注。

大城市連綿區範圍問題

由於更多的大城市連綿區的出現,部分居民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鄉村化,這部分人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儘管這種生活方式還算不上是真正的鄉村生活。人口普查局已經不得不多次修改都市區的界定標準,衡量是否將某地區納入城市中心區的範疇也有了新的標準,包括通勤人口的比例、由郊縣打到市中心的平均通話數量等等。1950年人口普查局甚至不得不修改“城市地域”(urban territory)的定義,引入“城市化地區”(urbanized areas)的名詞,從而更好地對大城市周邊地區,尤其是位於大都市區範圍內的城市和農村地域加以區分。新的郊區農業生產方式也在不斷髮展中,包括一小部分高度機械化和專業化的大型企業,例如長島的商品蔬菜農場(truck farming),以及零星散佈的眾多小型農場。這些農場的居民在城市工作,以非農職業為生。
昔日的城市是有明確界定的、高密度的居住領域,通常被圍牆或柵欄所環繞。不久前,它打破了這種固定的框架,向城市外的邊遠地區發展。在近期的發展階段中,已經呈現出了大城市連綿區的特徵。城市沿着高速公路和鄉村道路迅速向外部擴展,土地的混合使用使它們看上去既像鄉村也像城市,周邊環繞的廣闊地區依舊保留着“綠色”(一些明智人士致力於保護這些區域作為將來的休閒娛樂空間),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社區之間相互依賴的格局正在形成。

大城市連綿區心理問題

除了立法、交通、工程技術和市場方面的問題之外,大城市連綿區時代的到來還造成了一些新的心理問題:當來自不同州的地區形成大城市連綿區,比起那些與它們同在一個州內的邊遠地區,這些地區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融合並形成一個整體,這時人們很難想起各州之間傳統的分界線,人們有點難以適應這種混亂的生活。政府官員在試圖根據傳統分類標準去劃分城市、鄉村、非農業鄉村、農業等類型時,則常常會感到迷惑。綜上所述,我們非常簡要地回顧了大城市連綿區的各種不同問題,這對於我們得出下文中的一些結論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