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

鎖定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為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應僧道琳之請而為赫赫有名之禪宗第六祖慧能大師(大鑒禪師)所作碑銘,言簡而義高,盛讚中亦彰顯佛門禪宗正理,也從側面反應出唐朝大乘禪宗的興盛。
作品名稱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
作品別名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並序》
作    者
劉禹錫
創作年代
唐朝約公元818年
作品出處
《全唐文》
文學體裁
雜體

目錄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原文

元和十一年某月日,詔書追褒曹溪第六祖能公,諡曰大鑒。實廣州牧馬總以疏聞,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同歸善善,不隔異教,一字之褒,華夷孔懷,得其所故也。馬公敬其事,且謹始以垂後,遂諮於文雄,今柳州刺史河東柳君為前碑。後三年,有僧道琳率其徒,由曹溪來,且曰:“願立第二碑,學者志也。”
惟如來滅後,中五百歲,而摩騰、竺法蘭以經來華,人始聞其言,猶夫重昏之見曶爽。復五百歲,而達摩以法來華,人始傳其心,猶夫昧旦之睹白日。自達摩六傳至大鑒,如貫意珠,有先後而無異同。世之言真宗者,所謂頓門,初達摩與佛衣俱來,得道傳付,以為真印。至大鑒置而不傳,豈以是為筌蹄耶?芻狗耶?將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耶?吾不得而知也。
桉大鑒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歿,既歿,百有六年而諡。始自蘄州東山,從弟五師得授記以歸,高宗使中貴人再徵,不奉詔,第以言為貢,上敬行之。銘曰:
至人之生,無有種類。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南裔,降生傑異。
父乾母坤,獨肖元氣。一言頓悟,不踐初地。五師相承,授以寶器。
宴坐曹溪,世號南宗。學徒爰來,如水之東。飲以妙藥,瘥其瘖聾。
詔不能致,許為法雄。去佛日遠,羣言積億。着空執有,各走其域。
我立真筌,揭起南國。無修而修,無得而得。能使學者,還其天識。
如黑而迷,仰見斗極。得之自然,竟不可傳。口傳手付,則礙於有。
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1]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唐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中晚期著名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劉禹錫對禪宗第六祖惠能大師格外景仰、崇敬,當元和十三年(818年)曹溪禪師道琳率徒擘程來清劉禹錫為惠能撰第二碑時,他十分爽快地應允了。至北宋,可能當時所刻的劉禹錫所撰之碑亦毀,故有南華寺僧重辯請蘇軾再次書寫的記載,見於蘇東坡《東坡志林·與辯師五札》中。 [1] 
參考資料
  • 1.    莫昌龍,何露編著.《韶關歷代寺院碑記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12:第2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