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和村

(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石新社區下轄村)

鎖定
大和村,位於樟木頭鎮東南部,距鎮政府2.5千米,總面積0.33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山間谷地,村邊有觀音山、大窩山、筆架山,最高海拔488米。東臨仙泉水庫,南至大窩山,西與七和村接壤,北為筆架山路。與七和村相鄰。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村莊建於大窩山的山窩而名,後人因諧音(客家話)錯把“窩”讀作“和”,故稱大和村。
中文名
大和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石新社區
地理位置
樟木頭鎮東南部
清朝,屬東莞縣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石馬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新三區樟石鄉、第七區石官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石新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石新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石新管理區;1998年,屬樟木頭鎮石新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石新社區。
世居村民為蔡姓,其先祖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從揭西河婆尖田尾遷至東莞樟木頭官倉,清乾隆六十年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19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61人;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90歲(女)。外來暫住人口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人。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蔗,以及荔枝等果樹。1992年後,隨着工業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現時,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2015年總收入40萬元,總支出0.7萬元,集體總資產284萬元,淨資產28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喜粄、缽仔糕(春節),艾粄(清明節),湯圓(四月初八),刀麻切(七月十四),餈粑(十月),蘿蔔粄(冬至)。
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9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中通電話,1997年通互聯網,90年代末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村中有大和籃球場。
村旁有觀音山森林公園,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總面積18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99%以上,被譽為“南天聖地、百粵秘境”,曾獲“中國十佳休閒景區”“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廣東大學生最喜愛的景區”等稱號;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定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和“國際生態安全旅遊示範基地”。主要景點有慈雲閣、國際會展中心、蔡子培將軍像、八仙過海、觀音廣場、財神殿、大悲殿、感恩湖、三十六級瀑布等。
園區內的觀音山古樹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古樹博物館,收藏具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古樹近百棵,先後被定為東莞市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和“廣東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35座,其中建於清朝和民國時期的泥磚、石頭瓦房總佔地面積1100平方米。這些民居四面牆由河沙、黃泥或磚或石頭砌成,杉木樑架、瓦屋頂,房屋只有一個門進出,一般屋後面留有一個0.4平方米的小窗,用於通風采光。保存基本完好,有少量外來工居住。
蘭發蔡公祠,始建於清代,佔地面積50平方米。泥磚牆,杉木樑架瓦屋頂。門口楹聯“蘭花開放枝枝秀;發達騰飛代代傳”,書於清朝。2015年仍作宗祠使用。
村有蔡子培等人於1990年編修的《續編蔡氏族譜》。石新社區居民委員會於2014年制定《石新社區居民委員會村規民約》。
正月初八,凡上年村中新生男嬰的家長到祠堂或家中舉行“點燈”禮。新生男嬰的父親每天都要為油燈加燈油,保證油燈不滅,直至元宵節後結燈。只有在完成“點燈”禮後,孩子才能得到家族的承認,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偷青形成於清末。每年正月十五前一晚10點後,村中青年男女到菜地偷青,摘取蔬菜。菜地主人則在元宵夜大罵,罵得越兇越好,表示可去掉“衰東西”,一年行好運。所偷各種蔬菜寓意不同,生菜寓意“生財”,蘿蔔菜頭則寓意“好彩頭”,青葱則寓意“人聰明”,大蒜則寓意“好打算”等等,均寓吉祥之意。
每年清明節前,由全村青壯年買祭品分赴各房族先祖墓地拜祭。主要分4次進行,春分時節祭拜裴然公,清明節祭拜殷寶公,秋分時節祭拜東湖公,重陽節祭拜仰東公。該村每次祭祀都要在祠堂擺酒宴,有3至6名60歲以上男性村民參加,按輩分坐席。
每年農曆十月舉行“老人同樂日”活動,全村60歲以上老人蔘加,村裏給參加者免費體檢、設宴用餐、發放敬老慰問金。
該村代表性人物:
蔡友發(1922—1994),香港同胞、商人。數十年來熱心公益、教育事業,招商引資,為家鄉發展作出了貢獻。1979年給樟木頭人民公社捐贈1台18英寸電視機、1輛“日產”七座麪包車;1986年捐資興建樟木頭中學;1992年為石新小學捐資成立獎教獎學基金。
蔡添慶(1927—1947),1944年10月參加革命,1947年在海陸豐與國民黨軍作戰時犧牲。
蔡禮昌(生卒年不詳),牙買加太平紳士,曾任牙買加中華商會會長、主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