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波羅尼都

鎖定
波羅尼都(?—1759年),又譯布那敦,喀什人,維吾爾族,伊斯蘭教白山派和卓瑪罕穆特之子,小和卓霍集佔之兄,史稱“大和卓”,發動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平叛大軍兵分二路,一路由烏什取喀什噶爾,一路由和闐取葉爾羌。霍集佔兄弟在清軍大舉進剿之下,棄城逃走,清軍緊追不捨,連續打敗逃竄中的叛軍。最後在巴達克山全部殲滅叛軍。霍集佔兄弟被巴達克山首領擒殺。至此,大、小和卓木的叛亂被清政府平定。 [1] 
中文名
波羅尼都
稱    號
大和卓
身    份
伊斯蘭教白山派和卓瑪罕穆特之子
民    族
維吾爾族
朝    代
清朝
人物介紹
清政府在平定準噶爾部上層分子叛亂後,緊接着在天山南路維吾爾族地區又爆發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居住在天山南路的維吾爾族,康熙年間一度受到準噶爾部噶爾丹的統治。噶爾丹被清擊敗後,南疆維吾爾族的宗教首領瑪罕木特管理着南疆。不久策妄阿拉布坦勢力強大起來,再度征服南疆,瑪罕木特和其兩子布那敦(大和卓木)和霍集佔(小和卓木)被當做人質扣押在伊犁。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攻克伊犁後,布那敦被遣回葉爾羌,霍集佔仍留在伊犁,分別統轄天山南北的維吾爾族。
準噶爾部的阿睦爾撒納在伊犁發動叛亂時,霍集佔曾“率眾助逆”,參加叛亂。及至阿睦爾撒納叛亂被平定,霍集佔自伊犁逃到葉爾羌,唆使其兄布那敦陰謀策劃叛亂。乾隆二十二年,大小和卓木兄弟用欺騙﹑威脅、利誘等手段,糾集了數十萬人,發動反清叛亂。次年,清政府派兵前往鎮壓。參加平叛的清軍士氣旺盛,霍集佔兄弟叛兵雖多,卻多是被裹脅來的無辜羣眾。並且叛亂一開始,霍集佔兄弟就對廣大維吾爾族人民“厚斂淫刑”,維吾爾族人民痛苦不堪,堅決反對叛亂。
同時在維吾爾族上層統治人物中發生分歧叛軍連連潰敗,退守庫車。六月,霍集佔兄弟棄城逃跑。先躥到阿克蘇遭其首領拒絕,又逃往烏什,其首領亦“閉城不納”。不得已霍集佔奔葉爾差,布那教奔入喀什噶爾,妄圖各據一城,互為特角,負隅頑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平叛大軍兵分二路,一路由烏什取喀什噶爾,一路由和闐取葉爾差。霍集佔兄弟在清軍大舉進剿之下,棄城逃走,清軍緊追不捨,連續打敗逃竄中的叛軍。最後在巴達克山全部殲滅叛軍。霍集佔兄弟被巴達克山首領擒殺。至此,大、小和卓木的叛亂被清政府平定。此後清政府在喀什噶爾設參贊大臣,轄治天山南路。其下有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率兵駐守葉爾羌,阿克蘇、庫車等地。而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又聽伊犁將軍節制。從此清政府對南疆的統治得到進一步加強。
大,小和卓木的叛亂被鎮壓後,其後裔和少數叛亂殘餘分子,並不甘心失敗。道光六年(1826年),在浩罕統治者和英國殖民者的支持下,大和卓木的孫子張格爾從浩罕潛人喀什噶爾,煽動維吾爾族上層分子又進行了一次武裝叛亂。清政府派楊遇春平叛。清軍在各族人民支持下,屢敗叛軍。道光七年十一月,清軍在阿富汗東部的喀爾鐵蓋山俘獲了張格爾,平定了叛亂。 [1] 
參考資料
  • 1.    李天石主編.中國古代史教程: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08:49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