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

鎖定
周任史君屏盜碑:全稱大周扒誠奉義翊戴功臣特進檢校太保使持節濟州諸軍事行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西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户任公屏盜碑,簡稱屏盜碑,是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的一塊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年)立的青石碑。
中文名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
所屬年代
五代後周
位    置
鉅野縣北關護城河外路西
規    格
高516釐米,寬158~142釐米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地理位置

原位於鉅野縣北關護城河外路西。由於歷代黃河水患淤積,該碑大部分被淹沒於地下,暴露地面約80釐米。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充分發揮歷史人文資源的巨大作用,2002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屏盜碑被髮掘出土,移立於永豐塔之陽,並修建了碑亭,以加強保護,壯其觀瞻。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規格形制

碑龜趺螭首,優質青石裁成。碑身下寬上窄呈梯形,通高516釐米,寬158~142釐米,側寬62~55釐米,重約13.5噸;龜跌高100釐米,長293釐米,寬160百米,重約9噸。朝議郎行左拾遺充集賢殿修撰李眩奉敕撰,翰林待詔朝議大夫行司農丞張先振奉敕書。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相關介紹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
任史君名漢權,四川人,以武略事累朝,以戰功登貴仕。初牧于丹州,有排亂折衝之績;移治於趙州,有安邊鎮靜之功,所至皆留能名。他任濟州剌史後,“齊之以刑,導之以德”,屏盜息民,澄清四封。於是,百姓擁戴,為其請命樹碑頌德。周世宗大悦,詔令述文,以示嘉寵。
屏盜碑為高浮雕螭首,首高116釐米,上雕8龍盤繞,龍首對稱下垂於左右兩側,瞠目張牙,舞爪拱珠。額間篆書“大周任史君屏盜之碑”3行9字。字徑約14釐米,為軍事判官朝議郎試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張穆所篆。
碑陽刊文26行,行75字不等,共計1543字。其中正文22行計1408字。字徑約4釐米,行書體。碑文記載,後周皇朝新建濟州,治於鉅野縣。時“山幽藪深,亡命攸萃,灌莽悉伏戎之地,萑蒲為聚盜之資”,民風 醨,古來多盜,治最為難。一些“遊惰之夫釋耒耜之用,鈎鋤弦木,竊弄於鄉閭之間”,尚或“誘輕生之民,聚無賴之徒,巢梟穴狡,竊發於晦暝之中”。周世宗詔命政績卓著的前趙州剌史任漢權移治濟州,懲盜化民。任公“嫉盜之意切,誅盜之令嚴,去盜之術行,屏盜之譽顯”。“介馬負先馳之勇,陰門提夜出之兵,狼心盡革,民患皆除”。然後“緩之以約束,寬之以法令,養之以惠愛,勸之以禮讓”,使民風好轉,“裏無惰農,鄉無狡童”,農工商賈,康莊播頌。
撰文者李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五代後漢乾佑間進士。至後周,世宗賞愛其才,累官左拾遺、集賢殿修撰、屯田郎中、翰林學士等職。而後入宋,加中書舍人,知貢舉,受詔同修《太祖實錄》,後拜工部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平章事等職。有文集50卷,並主編《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此碑文是他30歲時奉敕而撰寫的,其修辭法度謹嚴,層次分明,述論並茂,文字精煉,使人拍手稱絕。
此碑書法藝術極高,通篇章法佈局得當,明快流暢,筆法取二王神韻,虛實映照,動靜相交。結體婉麗流美而筋骨分明,形態變化多姿而氣勢連貫,富有極強的節奏感,給人以雋秀飄逸、飛動通靈的藝術感受。書者張光振,其傳略不見記載,但就其奉敕而書來看,應為當時著名書家,不知何故,未被列入史籍。
屏盜碑向以“文好、書佳、刻精”著稱,氣宏勢凝,久享盛名,父老相傳為“三絕碑”,即文絕、書絕、碑絕。始自五代,歷經宋元明清,至今已千餘載,而字劃完好無損,彌足稱奇。它不僅為證史補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而且對於研究古地理環境和地貌變遷以及文學、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