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名鼎鼎

鎖定
大名鼎鼎(拼音:dà míng dǐng dǐ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1]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顯赫)形容名氣很大,極其有名。主謂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定語;用於人和事物。 [3-4] 
中文名
大名鼎鼎
拼    音
dà míng dǐng dǐng
近義詞
名揚天下舉世聞名
反義詞
無名鼠輩無聲無息
出    處
《官場現形記》
注音字母
ㄉㄚˋ ㄇㄧㄥˊ ㄉㄧㄥˇ ㄉㄧㄥˇ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定語

大名鼎鼎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大名鼎鼎”。 [1] 

大名鼎鼎成語故事

清代河南安察使賈筱芝的兒子賈潤孫,私造了一封週中堂的假信,騙過了河台的眼睛,當上了河工下游的總辦。經過這一趟差使,賈潤孫大少爺錢也賺飽了,紅頂子官帽也戴上了。他志得意滿,便想進京引見,繼續向上爬。 [2] 
一到北京,就找到了一個錢店掌櫃外號叫黃胖姑的。這個黃胖姑是紹興人,京城上下三等人都認得,外省官場也很同他拉攏,原是賈筱芝的至友。賈大少爺告訴黃胖姑,甚麼庵裏有個叫姑子的,是個大名鼎鼎的人,連皇上也常要賞他一個臉,走他的門路,總要近便些。黃胖姑當然認得這個姑子,而且也有往來,只因為也想賺官迷心竅的賈大少爺的錢,只得裝作不知,不願告訴姑子的住處。直到賈潤孫給了很多銀子,黃胖姑才告訴其住處。 [2] 

大名鼎鼎成語寓意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名聲,但是名聲的形成和失去有着自己的規律,名聲的形成要經過很長的過程,要經過很多事情的檢驗,而它很可能在一天或者一瞬間就會無影無蹤了。正所謂,好事不留名,壞事傳千里。名聲的形成難,破壞易,因此人們要善待自己的名聲。名聲一旦失去,再想恢復起來則難上加難。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要注重自己的聲譽。聲譽是一塊試金石,它能打開人類心靈的枷鎖,能贏得眾多人的信任。而那些不重視自己聲譽、靠投機取巧取勝的人,只能瞞住一時,當人們都知道了他的人品的時候,也就無法立足了。 [5] 

大名鼎鼎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大名鼎鼎”形容名氣很大,極其有名。主謂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定語;用於人和事物。 [3-4] 
運用示例
魯迅《偽自由書·人話》:“這毛病,是連法布爾做的大名鼎鼎的《昆蟲記》,也是在所不免的。” [4]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漆器,印刷,繪畫之進步,亦殊遲緩,但每一朝代,總能推進一步,大名鼎鼎的中國作風之繪畫,產生迄今,亦未滿千年,這是中國舊文化的晚近時期。” [4] 
路遙《平凡的世界》:“幾年來,這家人的名聲早已揚遍周圍村社;石圪節鄉沒有人不知道雙水村有個大名鼎鼎的金富!” [4] 
梁羽生《華羅庚傳奇》:“他在中國公學教書的時候,校長是鼎鼎大名的胡適之,教務長是楊振聲。” [4] 

大名鼎鼎成語辨析

大名鼎鼎—赫赫有名
“大名鼎鼎”和“赫赫有名”兩者都形容名氣很大,有時可通用。但“大名鼎鼎”多用於人,偶爾用於事物,不能用於抽象的概念;“赫赫有名”的應用範圍較大,可用於人,也可用於事物,具體的和抽象的事物都可用,並含有“顯赫”的意思。 [4] 

大名鼎鼎逸聞趣事

大名鼎鼎的莫宣卿
唐代的莫宣卿,是封川(今廣東封開)人。他17歲就成為兩廣的第一個狀元,被譽為“嶺南八大才子”之一。他7歲時,就作過一首表示自己志向的詩:“英俊天下有,誰能佐聖君?我本嶺南鳳,豈同凡鳥羣。”因此被稱為神童。 [6] 
有一個姓梁的知縣,路過封川,想見識見識這位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了莫家。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禮貌地走出來迎接,行了大禮。梁知縣問:“你就是莫家公子嗎?”莫宣卿回答:“是,大人。”知縣便出了個上聯考他:“廿日小孩豈稱大”這是將“廿”“日”“大”三個字合在一起為“莫”。莫宣卿聽出對方的嘲諷,隨即就對了個下聯:“三兩木頭不成官”這是把“梁”字也給拆成“三”“刃”(商業上對“兩”的俗寫)、“木”。知縣由此知道這個小孩確實聰明,只得悻悻離開。 [6]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201
  • 2.    雍曉茹,鹿傳林主編. 中國成語故事全集 上[M]. 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2000.03:247
  • 3.    大名鼎鼎的解釋|大名鼎鼎的意思|漢典“大名鼎鼎”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3-05-14]
  • 4.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名利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6:9-10
  • 5.    張建偉編著. 人脈存摺全集 珍藏版[M]. 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 2008.08:13-15
  • 6.    巴城主編. 中國對聯故事總集 第1卷[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6.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