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鄉(已撤銷),隸屬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地處邛崍市西部,東臨茶園鄉,南接臨邛鎮,西靠水口鎮,北連大邑縣花水灣鎮,
[2]
全鄉行政區域面積70.78平方千米。
[5]
截至2019年末,大同鄉户籍人口16059人。
[5]
- 中文名
- 大同鄉
- 行政區劃代碼
- 510183212000
- 行政區類別
- 鎮
- 所屬地區
- 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
- 地理位置
- 邛崍市西部
- 面 積
- 70.78 km²
- 下轄地區
- 13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
- 永興社區
- 電話區號
- 028
- 郵政區碼
- 611545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
- 川A
- 人 口
- 16059人(2019年)
大同鄉歷史沿革
編輯清康熙四年(1665年)就已形成集鎮。
民國二年(1913年),邛州改為邛崍縣後,火井建立分縣,大興屬於火井分縣治理。
民國十年(1921年),大興又分為龍鳳鄉和大興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大興場;後改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58年10月,公社改鄉。
2019年12月23日,撤銷水口鎮、大同鄉和茶園鄉,設立大同鎮,將原大同鄉永興社區、青鋼坪村、中華村、景溝村、孔家山村、陶壩村、鹽水村、周溝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大同鎮管轄,乾塘村、陳院村、古坪村、會龍村、建中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桑園鎮管轄。
[3]
大同鄉行政區劃
編輯永興社區 | 周溝村 | 景溝村 | 中華村 | 孔家山 |
鹽水村 | 陶壩村 | 青槓坪 | 陳院村 | 會龍村 |
古坪村 | 建中村 | 乾塘村 | / | / |
大同鄉地理環境
編輯大同鄉位置境域
大同鄉地形地貌
大同鄉氣候
大同鄉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全年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温17.2℃,極端最高氣温33.4℃,極端最低氣温-0.7℃。無霜期年平均27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86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180毫米。常年風向以東北、西北風為主導風,年平均風速為1.65米/秒。
[2]
大同鄉水文
大同鄉自然災害
大同鄉自然資源
大同鄉人口
編輯2011年末,大同鄉轄區總人口1692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62人,城鎮化率2.7%。另有流動人口4594人。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6910人,佔99.9%;藏族17人,佔0.1%。2011年,人口出生率6.4‰,人口死亡率10‰,人口自然增長率-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39人。
[2]
大同鄉經濟
編輯大同鄉綜述
大同鄉農業
2011年,大同鄉有耕地面積2.3萬畝。
2011年,大同鄉農業總產值1.5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7%。
大同鄉的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1萬噸,其中小麥2452噸,玉米5633噸,水稻2703噸。
大同鄉的主要經濟作物為蠶桑、林竹、水果、蔬菜。2011年,種植桑樹8000畝,年養蠶6800張,出售鮮繭230噸;種植油菜4500畝,金條椒5000畝,榨菜4000畝,獼猴桃1000畝,枇杷2000畝。
大同鄉的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2011年,生豬年末存欄2100頭,出欄5萬頭;牛年末存欄3200頭,出欄1000頭;羊年末存欄2300頭,出欄1300頭;家禽年末存欄15萬羽,出欄35萬羽。
[2]
大同鄉工業
大同鄉商業
大同鄉金融
大同鄉交通運輸
編輯大同鄉社會事業
編輯大同鄉文化事業
大同鄉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同鄉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178人,專任教師9人;小學2所,在校生373人,專任教師5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47人,專任教師2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大同鄉醫療衞生
2011年末,大同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9個;病牀1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264萬元。專業衞生人員7人,其中執業醫師7人。
大同鄉體育事業
大同鄉社會保障
2011年,大同鄉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1户,人數17人,支出3.6萬元,比上年增長5%,月人均174元,比上年增長10%;城市醫療救助11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07人次,共支出14.6萬元,比上年增長4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94户,人數687人,支出61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74元,比上年增長23%。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7人,撫卹事業費支出5.7萬元,比上年增長11%。社區服務設施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500人,參保率27%。
[2]
大同鄉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 廣播電視
大同鄉歷史文化
編輯- 名稱來歷
大同鄉風景名勝
編輯- 景溝村廊橋
景溝村廊橋修建於清道光年間,古廊橋為全木質結構,橫卧河面,橋面為木板,橋下是兩個石拱相連,有近30米長,樓閣仍為古木青瓦,與川西民居一脈相承,廊橋的兩端則是飛檐翹角。
[1]
- 中華村鎮龍橋
中華村鎮龍橋修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該橋是典型的風雨廊橋,長約15米,寬4.3米,橋板分兩層,最底一層是8條粗大的圓木橫跨在小河上,作為梁托住橋身,樑上橫墊着更小更多更密的木板,廊頂蓋有小青瓦。
[1]
- 石筍山石刻摩崖造佛羣像
石筍山石刻摩崖造佛羣像,位於大同鄉景溝村距大同場鎮6公里,開鑿於唐大曆三年(768年),為川西石刻造像羣保存完好的文化遺產,就山崖長勢分上下兩層鑿成,共三十三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佛傳故事、淨土變、釋迦、無量諸佛、天王力士、飛天舞樂等。淨土變,為石刻精品,刻有殿宇、塔幢、樓閣、橋池、船舫、花鳥等。阿彌陀佛生像通高8.3米。具有唐代瑰麗氣象。如意輪觀音、千手觀音、是此間窟室中石刻的代表作。浮雕飛天、舞樂、供養人都栩栩如生。
[1]
- 參考資料
-
- 1. “南方絲綢之路”重鎮——大同 .邛崍市大同鄉.2016-12-16[引用日期2018-01-02]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黃明全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四川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8月:408-409.
- 3.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成都市調整龍泉驛區等15個縣(市、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9〕24號) .四川省民政廳[引用日期2021-07-15]
- 4. 大同鄉2019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7-15]
- 5.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