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同盟戰爭

鎖定
大同盟戰爭(1688—1697年)又叫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巴拉丁王位繼承戰爭九年戰爭。為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的第三場重要戰爭(前兩場分別為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這場戰爭是因為路易十四欲在歐洲作出大規模的擴張,因此遭到荷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瑞典等國家組成同盟聯合對抗。光榮革命後入主英國的荷蘭執政威廉三世成為英國國王使英國也加入反法陣營。
戰爭之初,法國無論海上和陸上皆重創聯軍佔據主動權。1690年比奇角海戰法國一度掌握大西洋制海權。面對海上和陸上的不利局面大同盟一方一時難以招架,但在1692年後戰爭趨於僵持狀態。雙方均希望停戰,並展開談判,最終在互相妥協下於1697年簽訂《里斯維克和約》。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受到削弱,但保住了歐洲大陸最強國的地位。
名    稱
大同盟戰爭
發生時間
1688年—1697年
地    點
歐洲大陸愛爾蘭北美洲
參戰方
奧格斯堡同盟 VS 法蘭西王國詹姆斯黨
結    果
交戰雙方締結《里斯維克和約
參戰方兵力
雙方參戰兵力超過一百萬
傷亡情況
約數十萬
主要指揮官
利奧波德一世威廉三世路易十四
經典戰役
比奇角海戰

大同盟戰爭事件背景

大同盟戰爭法國挑戰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
17世紀後期,法國因在遺產戰爭法荷戰爭獲勝而使其進入更大的軍事擴張軌道,其陸軍實力歐洲第一,海軍實力超過了英國和荷蘭兩國的總和。因此路易十四決定繼續對外進行征服以完成其稱霸歐洲的夢想。此時法國的強鄰神聖羅馬帝國正在與土耳其作戰,帝國軍隊在維也納城下大破土耳其軍隊之後,歐洲各國又一次激發起十字軍情緒,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在道義上儼然是歐洲征服異教徒的先鋒,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各國貴族和平民紛紛投奔奧地利軍隊服役,連法國軍官也不例外,路易十四雖然心裏不情願,卻也無可奈何。帝國繼續橫掃東南歐,又在1687年於莫哈奇之戰大勝。
路易十四不能容忍帝國的復興,決定趁帝國軍隊在東線的時候,在德意志擴張其影響力。路易十四要求由親法國的人選來擔任德意志選帝侯之一的科隆大主教,並且為路易十四的弟媳奧爾良公爵夫人伊麗莎白·夏洛特,要求普法爾茨選帝侯的繼承權。開始執行進侵神聖羅馬帝國的速戰計劃。面對法國的野心,由利奧波德一世起頭,歐陸各大強國組成了以神聖羅馬帝國為核心的奧格斯堡同盟。1688年10月,法軍攻佔帕拉蒂納特,並於次年徹底毀滅這個地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察覺到路易十四的意圖,馬上派軍迎戰,奧軍在頂住開戰初期的混亂和失敗之後,終於把戰局穩定了下來,使得法王路易十四在戰前所指定的作戰計劃徹底破產。

大同盟戰爭反法同盟

歐洲各國對路易十四的舉動感到大為震驚,深怕法國下一個目標會是自己,因此很快便站隊哈布斯堡王室的一方。1689年5月12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荷蘭締結了維也納條約,其宣明共同對抗法國擴張,恢復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在其後一年半的時間裏,英國、西班牙、與德意志三個諸侯國 - 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相繼加入,結果組成了反法大同盟。戰爭還擴大到各交戰國的海外領地和殖民地。英法在美洲和印度作戰,荷蘭和勃蘭登堡在非洲和幾內亞和法國對抗。因為大同盟的結成,法國速戰取勝的計劃遇到阻礙,並且被迫在事前無作持久作戰準備的情況下打了一場長達9年的大型戰爭。

大同盟戰爭過程

大同盟戰爭歐陸戰爭

在歐洲大陸,這場戰爭以持久戰為主,並且以圍攻較多,這是一場相當枯燥乏味的戰爭,沒有決定性的戰役,也沒有決定性的戰果,如果非要找出這場戰爭證明了什麼的話,那麼只能説,它證明了17世紀歐洲流行的軍事思想,那種避免會戰的機動遊戲和圍城戰有多麼可笑。路易十四是一位成功的君主,但是他本人並不是戰場上的軍事家。這時,法軍名將杜倫尼和大孔代已經一死一隱,這次戰爭中法國軍隊的統帥,一是盧森堡公爵,一是卡提尼特元帥。按照當時的標準,他們是優秀的軍人。但是充其量,他們也就是和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同一個級別的機動高手而已,無法象杜倫尼那樣超越於時代之上,這就是軍事指揮藝術上匠人和大師的本質區別。
在帕拉亭王位繼承戰中,佔盡兵力優勢的法軍又犯了和上一場法荷戰爭中同樣的錯誤,從路易十四到法軍戰場指揮官,都謹守軍事教條,擺出一副防禦的態勢,滿足於分散兵力,逐個地圍攻荷蘭邊境各個要塞。他們在荷蘭的對手,和上次戰爭一樣,還是奧蘭治親王威廉,不同的只是,他已經是英國國王威廉三世了。1690年6月,比奇角海戰,英荷聯合艦隊被法國艦隊擊敗,法國軍隊8萬人虎視眈眈地等候越過海峽,侵入英格蘭,以扶助詹姆斯二世復位。當時,英國只有極少數的部隊,形勢十分危急。但到了1692年5月,拉和岬海戰(拉烏格海戰),法國艦隊又為英荷聯合艦隊所擊敗,從而粉碎了法國的圖謀。打敗法國艦隊的勝利,使威廉集中全部注意力進行尼德蘭的戰爭。威廉是個出色的外交家,但本人也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人,他帶領的英荷軍隊,在偶爾幾次與法軍進行的會戰中,屢次敗在盧森堡公爵的手下,幾乎就沒有打過勝仗。不過威廉是一個頑強的戰士,當年就曾經不惜打開海閘淹沒自己的國土,也不讓法軍輕易地征服,現在更是愈挫愈奮,為每一寸國土而戰鬥。而法軍空有數量質量優勢,卻在每次會戰勝利之後,從來不求發展勝利,滿足於打跑敵方的野戰軍團,然後把自己的兵力,浪費在一次接一次的要塞圍攻戰上面。
而重要戰役則較少,雙方亦未曾進行過決定戰事局勢的大決戰。陸戰主要戰場在低地國家荷蘭,次要戰場則在意大利和西班牙。1695年1月,路易十四最重要的將軍之一,在法荷戰爭與這場大同盟戰爭裏戰功彪炳的盧森堡公爵去世,使法國開始保不住陸戰微弱的優勢,但同時所有參戰國都因這場持久戰而使其自身的經濟負擔加重,因此戰事趨向議和。

大同盟戰爭海外戰爭

在歐洲大陸戰場上雙方僵持着的同時,美洲大陸的戰爭亦打響了,這通常被分開稱為威廉王之戰。英軍攻佔了法國的羅亞爾港,但卻攻不陷魁北克;而弗隆特納克伯爵統率的法軍,則在紐約州斯克奈塔第與新英格蘭地區打敗英軍,但也攻不陷英國的波士頓。而在海戰上,英國海軍則在地中海戰勝了法國海軍。

大同盟戰爭結果

九年之後,終於大家都厭倦了這種沒有結果的流血遊戲,1695年路易十四開始單獨與奧格斯堡聯盟的成員之一,薩伏依公爵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展開秘密的和平談判,當初路易十四發動了奧格斯堡戰爭,奧地利將薩伏依拉入到反法同盟中,薩伏依卻不甘心受制於奧地利,更擔心奧地利藉助戰爭趁機在意大利擴展勢力,因而希望以意大利的中立來拒斥奧地利的擴張。路易十四意識到薩伏伊的圖謀後,決定調適對薩伏依的政策,他建議兩國通婚以此來改善敵對狀態,薩伏依考慮到此舉於已有利,於是雙方盟約。大同盟各成員國立即響應。1696年夏天,法國與薩伏依單獨簽訂了杜林條約。在1697年秋天,1697年,法國簽訂里斯維克和約,承認威廉為英國國王,把洛林歸還給洛林公爵查理五世,把萊茵河邊的重要橋頭堡菲利普斯堡還給德意志,這裏曾經是數十年前杜倫尼累次越過萊茵河入侵德意志的出發陣地。大同盟戰爭正式結束。
雖然雙方暫時休戰,但法國與英國及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積怨並沒因此而化解,結果四年後雙方又爆發了另一場大戰,亦即是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第四場重要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