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同乾樓

鎖定
乾樓位於大同城牆西北角,是古城牆四角樓之一,建於明初,清末毀於兵燹。乾樓因其位於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而得名。四座角樓以“乾樓”最為高大瑰麗,作為“鎮城之物”,又被稱為“鎮樓”,還由於它呈八角形,也被稱為“八角樓”。因為平時遊人常常於此登高覽勝,所以又有“鎮樓秋爽”的盛譽。明清兩代許多文人雅士登臨此樓後,曾寫下了不少詠懷之作。
中文名
大同乾樓
外文名
Heavenly Tower [2] 
別    名
乾樓
鎮樓
別    名
八角樓
地    址
大同城牆西北角
始建時間
明處
毀滅時間
清末

大同乾樓發展歷史

2011年4月,大同西北角城牆之上,乾樓遺址處雜草叢生,幾個柱礎散落在城牆上。
2012年9月,北城牆修復,乾樓已經開始崛起。
2013年6月,乾樓升至第四層。
2013年7月,北城牆外的道路施工2013年8月,從城內看乾樓已經封頂。
2013年10月,乾樓頂部完工。
2013年11月,隨着建築塔吊的拆除,高大瑰麗的乾樓亮相於古城大同。之前,沒有想到復建的乾樓會如此的精美。乾樓是大同古城復建的最漂亮,古建築工藝水平最高的傑作。不同於鸛雀樓、秋風樓的混凝土仿製復建,大同乾樓是全木製結構。這座立於大同城牆“乾”位上的瑰麗角樓,再現了雲中八景之一,名不虛傳。

大同乾樓建築特色

乾樓 乾樓
原大同古城略呈方形,東西邊長約1.5公里,南北邊長1.75公里,周長7270.7米,面積約2.63平方公里。城牆以石為基,牆體用“三合土”逐段逐層夯成,外圍砌以青磚。城牆高約14米,最寬處約有16.6米左右。其中大牆的正牆高約12米,垛牆高約2米。垛牆之上又砌以磚垛。四面城牆共建有垛子580對。在平坦的城牆之上,共有六十二座雄偉的門樓、角樓、望樓,間隔而立。四座門樓,位於四面城牆的中心,平面均呈“凸”字形,重檐九脊歇山式屋頂。其中南門城樓最為寬敞雄壯,為三層重樓,面寬61米,進深23.35米,與西門城樓同為明初北方典型的木結構建築。城牆四角,聳立着四座精巧的角樓,其中,以西北角樓尤為高大瑰麗。此樓因其位於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上,所以稱為“乾樓”。五十四座望樓佇立在城牆的四面,並建有九十六座窩鋪,十分壯觀。其中,“乾樓”之東的洪字樓,結構和造型頗為精美,為望樓之最。望樓的建造,這是我國其他一些著名古城的城牆建設中所少有的,是研究城垣建築寶貴材料。大同城牆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的外輪廓不採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像齒輪一樣,凸凹相間排列有序。凸出的部分為城牆墩子。每一邊計有十二個,外加角墩四個,共五十二個。墩距一般為113米。每個牆墩作梯形結構,底邊長約23米,頂邊長約20米,頂面積為400平方米。在四個角墩的外圍,還各建有望軍台一座,上架踏板與城牆相通。這在各地城牆中也是不多見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南城牆的東部,建有“雁塔”一座,俗稱瞭望塔。該塔始建於明代天啓年間,高度約17米,為八角七級磚構寶塔。
"郡城西北有高樓,此曰登臨清爽的空氣浮"。這是清朝大同縣令吳麟的"鎮樓秋眺"中的詩句。高樓就是指城垣西北角上的乾樓,它無上,最壯不雅,外形呈八角茴香,又名八譙樓。每一當玄月初九,許多人都喜歡登鎮樓瞭望以賞識大同秋日的美景,抒發感情。西北角樓稱“乾樓”,高大瑰麗;又有“鎮樓秋爽”之盛譽,西北角樓最為雄傑,高大瑰麗,呈八角形。54座望樓佇立在城牆四面,其中以洪字樓為望樓之最,結構和造型頗為精美,望樓的建造,是我國其他一些著名古城的城牆建設中所少有的。
在乾樓舊址一共發現了28個柱礎。柱礎有黑灰白三種,其中黑色的最大,其正方形底座邊長108釐米,底座上部有圓形突出基,直徑約60釐米。從柱礎的分佈可以看出,當時乾樓的規模確實很宏偉。

大同乾樓歷史文化

大同乾樓相關詩文

李贄《乾樓遠眺三首》
其一
呼朋萬里外,拍手層霄間。塞晚浮煙重,天空歲月閒。
斷雲迷古戍,落日照西山。幸有聲歌在,更殘且未還。 [1] 
其二
憑高一灑衣,望遠此何時。正是中元節,兼聽遊女悲。
杯乾旋可酌,曲罷更題詩。願將北流水,彈與鍾子期。 [1] 
其三
中丞綏定後,攜我共登臨。所喜聞謠俗,非幹懷壯心。
山雲低薄暮,樓日壓重陰。欲歸猶未可,此地有知音。 [1] 

大同乾樓相關事件

萬曆二十五年(1597)的中元節,李贄應大同巡撫梅國楨之邀登上乾樓,歡飲之餘,詩興大發,作《乾樓遠眺三首》。“拍手層霄間”、“此地有知音”,乾樓作為當時大同府城的制高點,見證了梅李之間“交情生死天來大”的這段佳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