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別山道路

鎖定
“大別山道路”是指:立足山區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柱,以智力開發為核心,以脱貧致富為目的,幫助大別山區的人民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的區域性支柱產業,走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開放、開發式的扶貧道路 [1]  。“大別山道路”是安農人在服務“三農”的實踐中,開創的一條以“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獻身‘三農’,統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推動教育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為主要內涵的富民、強校、育人之路。 [2] 
中文名
大別山道路
所屬學校
安徽農業大學

大別山道路歷史沿革

198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安徽農業大學應聲而起,主動請纓,站在了扶貧攻堅的最前沿;
1985年9月23日,我校與金寨縣攜手創辦的農業專科班開班。這是全國第一所全日制縣屬農業大專班,首開高校與地方政府聯辦高等教育的先河。金寨大專班一辦就是13年,先後開設了11個專業,培養了565名畢業生,相當於十年分配到該縣高校畢業生的總和;
1991年,國務院扶貧辦公室和國家科委把我校“立足山區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柱,以智力開發為核心,以脱貧致富為目的,幫助大別山區的人民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的區域性支柱產業,走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開放、開發式的扶貧道路”概括為“大別山道路”;
199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以《深化教學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對安徽農業大學的調查》為題,充分肯定了我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辦學理念和顯著成效;
2000年5月30日,我校與霍山縣人民政府簽訂校縣合作協議。以此為開端,淮南、亳州、淮北、宿州、績溪、寧國、舒城……幾年的時間,學校先後與全省46縣(市、區)簽訂了產學研合作戰略協議,與720多家省級、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67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立了合作關係,圍繞糧食安全、畜牧業發展、區域治理等農業產業發展重大戰略行動,組織團隊,聯合攻關,為安徽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04年校第四次黨代會確立了建設“高層次農業人才培養基地、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基地、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和規劃基地”的辦學定位。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要求,學校整體設計了堅持走“大別山道路”、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案,安農人再次站在服務“三農”的最前沿,一條扶貧的道路,在安農人的思變與堅守中,萌發出新的綠芽;
2005年,“退而不休”的胡承霖教授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實現安徽小麥5年增產50億斤”的高產攻關方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十年來,以胡承霖為首的小麥高產攻關團隊,推動安徽小麥增產600多億斤,創造了小麥高產攻關的“安徽模式”;
2008年,朱世東團隊推動嶽西縣高山蔬菜產業快速發展,嶽西縣種植茭白4.3萬多畝,產值達1.5億元;
2012年2月,學校與團省委、荃銀高科種業聯合組建“安徽農業大學‘現代青年農場主’荃銀創新創業試驗班”,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試驗班打破常規,實行“3-3-2+2”分段培養模式,探索涉農專業人才培養的全新路徑,三方協力合作培養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滿足農業集約化、適度規模化,服務農業一線,懂生產、善經營、會管理創新創業人才。第一屆試驗班成立了6支創業項目團隊,成功申請了國家大創課題5項、“科大訊飛”項目2項,興農杯獲獎作品4項;
2012年4月,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成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作為全國首批獲准成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安農人搶抓機遇,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推廣的方法、途徑與體制機制,學校在全省組建8個綜合試驗站、5個特色產業試驗站,組建了遠程培訓、遠程互動諮詢服務系統、精準施肥、耕地質量監測預警服務平台,形成了覆蓋全省、面向“三農”“嵌入式”的服務體系。學校再次攜手金寨縣,構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新型農業推廣服務平台,探索了“1+1+N”農業科技服務模式,開啓了“大學農業推廣模式”的新探索;
2014年9月,學校在第六次黨代會上提出,要拓展“大別山道路”,深化三大改革,實施九項計劃,走特色發展之路、創新發展之路、內涵發展之路。“大別山道路”作為學校辦學育人的發展戰略,寫進了黨代會報告。學校明確提出:要顯著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科學技術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度、社會服務對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把“大別山道路”開闢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2014年12月,學校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共建了“農業推廣與經濟發展聯合研究院”,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共同研討農業推廣的新模式,這也是我國首個大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合作研究機構;
30年來,安農人勇擔科教興農、科教興皖的使命,把論文寫在田野山林,讓人才植根江淮大地,譜寫了建設美好安徽的動人樂章。 [2] 

大別山道路書籍出版

2015年是安徽農業大學“大別山道路”30週年,為總結“大別山道路”取得的成果和經驗,探索新時期“大別山道路”拓展的路徑,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安徽農業大學舉辦了系列紀念研討活動,《大別山道路》這本書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全書分為“大別山道路”概述、內涵、啓示、附錄四個部分,系統回顧與梳理了30年來“大別山道路”的起源、形成以及發展歷程;從辦學育人之路、科技興農之路、文化引領之路、協同發展之路4個層面,闡述了“大別山道路”的基本內涵;並以“大別山道路”為源點,圍繞“辦什麼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個基本問題,探討了“大別山道路”所藴含的經驗與啓示。書中還收錄了“大別山道路”人物誌、大事記等內容。
省政府、省教育廳高度重視“大別山道路”研究工作,副省長謝廣祥親自為本書作序,他指出,“大別山道路”體現了“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針,開創了教育科技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生動局面,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值得地方院校借鑑與參考。
謝廣祥希望我校師生進一步弘揚“大別山道路”精神,堅持服務“三農”的辦學方向,恪守科教興農、科教興皖的神聖職責,按照省委省政府“論文寫在田野山林,人才植根江淮大地”的要求和期盼,把基層農村作為培養人才的“大熔爐”、作為科技創新的“孵化器”、作為奉獻社會的“責任田”,在獻身“三農”的實踐中建功立業,永葆安農人的政治本色;發揚老一代安農人甘於寂寞、勇於奉獻、淡泊名利、執着堅毅的優良作風,不畏艱難,豁得出、捨得下,潛心鑽研做學問,服務“三農”獻青春;勇於創新,與時俱進,在服務“三農”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不斷開創“大別山道路”的新局面,為安徽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