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凹關帝廟

鎖定
大凹關帝廟,位於廣東省鶴山市共和鎮大凹村境內,始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2]  [4] 
大凹關帝廟整個建築平面佈局基本上沿用傳統院落式廟寢制,建築包括主座、左右青雲巷和左右廂房,運用平行對稱排列,中軸線上的主體由山門(門廳)和正殿組成,兩殿之間以廊廡勾連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院落,廂房位於主座兩側,以青雲巷相隔。大凹關帝廟廣泛採用石雕、木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壁畫、名家書法等作為裝飾,是一座比較具有地方特色的廟宇。大凹關帝廟保存較為完整,鶴山現存規模較大、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廟宇,是研究廣府建築藝術的“活標本”。 [3]  [5] 
2022年7月,大凹關帝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大凹關帝廟
地理位置
廣東省鶴山市共和鎮大凹村境內
所處時代
清朝
保護級別
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10-027-3-22
批准單位
廣東省人民政府

大凹關帝廟歷史沿革

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始建大凹關帝廟。 [2]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當地土紳民集資在原址上重建大凹關帝廟。 [4]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大凹關帝廟局部維修。 [4] 
2021年,開展鶴山市文物保護單位關帝廟——進前檐樑架 、門夾石日常保養維修工程。 [6] 

大凹關帝廟建築格局

大凹關帝廟格局

大凹關帝廟整個建築平面佈局基本上沿用傳統院落式廟寢制,建築包括主座、左右青雲巷和左右廂房,運用平行對稱排列,中軸線上的主體由山門(門廳)和正殿組成,兩殿之間以廊廡勾連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院落,廂房位於主座兩側,以青雲巷相隔。主座面積約160平方米,兩廂面積約120平方米,合共約280平方米。 [3]  [5] 
大凹關帝廟的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青磚牆,硬山頂,木抬梁構架。前廊可見封閉狀的雕板承,捲棚頂;中槽為五架樑、瓜柱承檁;後廊明間磚牆砌達屋面直接承檁。作為供奉關聖帝神像的地方,空間相對獨立。門廳和正殿之間利用檐廊銜接虛實相間的佈局,形成緊密相聯,又相對獨立的廊廡。平面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兩對方形木檐柱和兩邊山牆承託着一個完全封閉的無脊捲棚子歇山式屋頂,以雕板承檁。 [3] 
大凹關帝廟

大凹關帝廟特點

大凹關帝廟廣泛採用石雕、木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壁畫、名家書法等作為裝飾,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之大成,既承襲了傳統的禮制建築精髓,又秉承了廣府地區兼收幷蓄、多元複合的傳統建築手法,同時又採用本地建築材料,是一座比較具有地方特色的廟宇。 [2] 

大凹關帝廟文物遺存

大凹關帝廟雕塑

  • 陶塑
正殿屋脊的圖像裝飾和屋煞的二龍爭珠都屬於陶塑。 [5] 
  • 石雕
大門門框是鏤空的花鳥石雕,有蝙蝠、鳳凰、喜鵲和各式花卉。 [5] 
  • 木雕
橫架在廊柱與正牆之間的穿插木枋上,是各款戲文的泥金木雕,其中如“薛仁貴徵東”和“狄青怒斬王天化”等清晰可辨。 [5] 
  • 磚雕
大凹關帝廟的山牆頭、檐牆等部位,有幾組精細的磚雕。 [5] 
  • 灰塑
大凹關帝廟的各處牆面有以各種歷史故事題材的灰塑。 [5] 

大凹關帝廟書法

大凹關帝廟內保存有清代名人的書法作品,共7副楹聯,包括陽文木刻和陰文石刻的。楹聯四邊的圖案精美,刻工精緻,書法雄道。撰聯的名家有陸潤庠(同治狀元,溥儀的老師)、許應(道光進士,曾任禮部尚書、閩浙總督)、吳魯(光緒狀元),這些都很有觀賞價值和保護價值。 [5] 

大凹關帝廟其它

大凹關帝廟內有彩繪壁畫15幅和詩作6幅,都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5] 

大凹關帝廟文物價值

大凹關帝廟保存較為完整,鶴山現存規模較大、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廟宇,是研究廣府建築藝術的“活標本”。 [2] 

大凹關帝廟保護措施

2022年7月,大凹關帝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大凹關帝廟旅遊信息

大凹關帝廟地理位置

大凹關帝廟位於廣東省鶴山市共和鎮大凹村境內。

大凹關帝廟交通指引

自駕:自鶴山市人民政府出發,路程約為27.6千米,約37分鐘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