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冶兵暴舊址

鎖定
大冶兵暴舊址,原為武備學堂,亦稱武校場,位於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大冶大道25號,大革命時期,被中共中央軍委譽為“模範的大冶兵暴”就發生在這裏。 [2]  [4] 
大冶兵暴舊址始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是清朝末年一處保護礦場的兵營駐紮地。舊址由一進四棟磚木歇山式建築組成,由北至南,依次排列。四棟建築形制上完全一樣,只是在平面尺寸上稍有不同。其建築形式為中西合璧,中式迴廊,西式門窗。四棟建築均為單檐歇山式屋頂,樑架為近代樑架與穿鬥樑架相結合形式,上蓋傳統瓦片。在四棟建築之間有小橋廊屋相連。大冶兵暴舊址建築羣幾經修復,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大冶兵暴舊址對研究晚清時期大冶的建築風格與藝術特色及當時的兵備、教學等情況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大冶兵暴舊址為大冶兵暴這一重要的革命歷史事件提供了實物見證,它的發掘和利用,為廣大人民羣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固定場所。 [2]  [4-5] 
2006年5月,大冶兵暴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大冶兵暴舊址
地理位置
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大冶大道25號
所處時代
1929年
佔地面積
約 7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998-5-12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大冶兵暴舊址歷史沿革

大冶兵暴舊址始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 [2] 
民國十八年(1929年)10月,打入敵旅的地下共產黨員程子華,遵照軍委周恩來同志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在大冶中心縣委和大冶工農武裝配合下,於12月14日夜11時半,率兩個連的進步士兵與李燦、何長工所領導的紅五縱隊,裏應外合,在武備學堂舉行起義。經過激戰,俘敵千人,繳槍900餘支,活捉了敵營長和國民黨縣長,攻克了大冶縣城。此後,兵暴隊伍被編入紅五縱隊。 [3] 
1949年9月17日,湖北省立大冶師範學校在大冶兵暴舊址成立。 [4] 
1954年,黃石市人民委員會對大冶兵暴舊址進行修葺。 [5] 
1986年,在大冶兵暴舊址前建花園,內有亭閣迴廊、假山噴泉,四周有雕花柵欄,門上懸“天下為公”四字匾額。 [5] 
1991年,大冶兵暴舊址前門空坪上建有重頂飛檐雙亭一座,6層,高約21米。 [5] 
1999年4月,大冶師範學校整體併入黃石市高等專科學校。2008年,更名為大冶市實驗中學外校部。 [4] 
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大冶市委、市政府修葺大冶兵暴舊址並布展,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 [2] 

大冶兵暴舊址建築格局

大冶兵暴舊址
大冶兵暴舊址(4張)
大冶兵暴舊址原為武備學堂,亦稱武校場。武備學堂是清朝末年一處保護礦場的兵營駐紮地。由大冶知縣詹應甲領頭在縣城西面小西門外建立。武備學堂由一進四棟磚木歇山式建築組成,由北至南,依次排列。四棟建築形制上完全一樣,只是在平面尺寸上稍有不同。其建築形式為中西合璧,中式迴廊,西式門窗。四棟建築均為單檐歇山式屋頂,樑架為近代樑架與穿鬥樑架相結合形式,上蓋傳統瓦片。在四棟建築之間有小橋廊屋相連,人們從第一棟到第四棟皆可在屋檐下穿行,遇雨也不濕衣襟。四柱亭式廊橋,單檐歇山式,木構穿鬥屋架,橋體下有孔,便於院中排水。 [2] 
大冶兵暴舊址 大冶兵暴舊址
大冶兵暴舊址建築羣幾經修復,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 [2] 

大冶兵暴舊址文物遺存

大冶兵暴舊址前棟房頂飾有“一龍戲珠”,四角飾龍頭上翹,懸掛銅鈴。 [5] 

大冶兵暴舊址歷史文化

大冶兵暴
大冶兵暴發生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12月14日,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的一次成功的兵變。被中央軍委和周恩來譽為“模範式的兵變”。它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平江起義齊名,堅持黨的領導,爭取羣眾路線,正確運用暴動藝術成功兵變,為湘鄂贛武裝鬥爭開創了新局面,是革命鬥爭史上的一大壯舉,在中共黨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 

大冶兵暴舊址文物價值

大冶兵暴舊址整個建築為抬梁式木質結構,沒有雕樑畫棟的裝飾,古樸大方,對研究晚清時期大冶的建築風格與藝術特色及當時的兵備、教學等情況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大冶兵暴舊址為大冶兵暴這一重要的革命歷史事件提供了實物見證,它的發掘和利用,為廣大人民羣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固定場所。 [2]  [4-5] 

大冶兵暴舊址保護措施

大冶兵暴舊址遺址碑 大冶兵暴舊址遺址碑
2006年5月,大冶兵暴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大冶兵暴舊址旅遊信息

大冶兵暴舊址地理位置

大冶兵暴舊址位於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大冶大道25號。 [4] 

大冶兵暴舊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大冶兵暴舊址,路程約2.9千米,用時約1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