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儺圖

鎖定
《大儺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是一幅描寫民間驅除厲疫習俗的風俗畫。“儺”的含義是借祭神來驅除厲疫。此圖中的人物有的戴假面具,有的拿法器,有的擊鼓,手舞足蹈,表現了人們驅除厲疫的傳統形式。整幅圖中的人物姿態各異,裝扮奇特,衣紋細緻,動作滑稽、詼諧誇張,構圖新奇。場面氣氛歡快熱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表現了人們驅惡避邪的決心和美好願望。 [1-2] 
中文名
大儺圖
畫作類型
設色畫
創作年代
宋代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規    格
縱67.4釐米,橫59.2釐米
材    質
絹本

大儺圖畫作內容

大儺圖 大儺圖
該圖為描寫民間驅除厲疫習俗的風俗畫:畫面上共畫十二人,分佈在畫面的各個部位,幾乎佈滿了整個畫畫。所畫的人物,頭大身軀矮小,與常人不一,人物比例失調,人物的面部誇大,有些變形。舉行大儺時,人們頭戴各種奇異的面具和各式的帽子,有的戴冠帽、竹斗笠,有的裹着幞頭、頂鬥、柳簍或簸箕,另有的背蚌殼、戴牛首。頭上插有花枝,飾有松、柏、梅、蝴蝶、飛蛾或翎毛等,身佩生活用具、木板、竹簡、水瓢、炊帚等物,又有蚌殼、蟾蜍,鱉等水族動物,有的手中或身上系拿着鼓、鈴、檀板等樂器。他們戴着各種假面具,持武器、鳴法器,作出與鬼神作決鬥的姿勢。十二個人圍成一團,手舞足蹈。 [3] 

大儺圖創作背景

在中國的繪畫史上,描寫民間風俗習慣的繪畫,到了宋代已有了較大的發展,《大儺圖》就是一幅風俗畫。 [3]  據其絹色、筆法、人物服飾等等,一般認為系南宋作品,或疑為當時宮廷院畫。 [4] 

大儺圖藝術鑑賞

形象
《大儺圖》局部
《大儺圖》局部(2張)
該圖共畫有12個人,畫面的人物姿態各異,人物形象生動活潑,他們身上所穿是稀奇古怪的服裝,衣紋細緻;服飾圖案描繪精工細緻,衣紋筆法勁健瀟灑、構圖新奇,十二人佈局得宜,整個畫面的上下、左右顯得充實飽滿。
頭上所戴也是豐富多彩,有的是面具、冠帽、竹斗笠和牛首,有的是鬥、柳簍或簸箕,有的裹幞頭,有的插花枝、松、柏、梅,有的飾有蝴蝶、飛蛾或翎毛等;所持物件亦是各種各樣,有的是手持銅鈴、檀板等樂器,有的身背蚌殼、肩挑包裹,有的揹着大鼓,有的身佩木板、水瓢、炊帚等生活用具或蟾蜍、鱉等水族動物。人物老少皆有,身軀矮小,頭大面闊,身材比例失調,神態各異,形象誇張。或擊鼓,或鳴法器,手舞足蹈,作出與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決鬥的姿勢。人物姿態生動活潑,動作幽默詼諧,神情表達細膩,富於變化。 [2-3]  [5] 

大儺圖歷史傳承

此畫曾經清內府收藏。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3]  [6] 

大儺圖研究價值

該圖題材罕見,而畫面諸多細節尤為研究宋代風俗學提供了珍貴的形象資料。 [7] 
參考資料
  • 1.    劉燁,金濤主編.中國人物畫全集 上:京華出版社,2001.09:187
  • 2.    在《大儺圖》中窺探古人的防疫之法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0-04-04]
  • 3.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上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850
  • 4.    廖奔著.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Cultural relics and folk traditions of Chinese opera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01:160
  • 5.    於明主編.中國名畫欣賞 宋 遼 夏 金(二) 元朝(一):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137
  • 6.    孟凡玉. 南宋《大儺圖》名實新辨[J]. 中國音樂學, 2011, (1):33-38.
  • 7.    鎮院之寶 大儺圖[J].紫禁城,2014,(第2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