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井村

(重慶市墊江縣高峯鎮大井村)

鎖定
墊江縣高峯鎮大井村地處重慶墊江龍溪河畔,距重慶市墊江縣高峯鎮鎮|政府駐地1公里,距縣城14公里,轄5個農業社,總户數726户,總人口3266人,耕地3248.48畝 [1]  高峯鎮大井村緊臨高峯場鎮,是全縣五個“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自2017年以來,全村挖掘生態內涵,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取得較好成效,農村經濟發展快速,2019年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0元。
中文名
大井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墊江縣高峯鎮
電話區號
023
郵政編碼
408328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266 人

大井村村情村況

全村村規民約完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熱情好客、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得到弘揚,近10年無羣體性上訪和惡性治安案件發生,無擅自佔用耕地和基本農田行為,未發生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未發生安全生產事故。

大井村服務設施

2022年6月9日,墊江縣首個文藝創作基地落户高峯鎮大井村。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陽奎興為基地授牌並講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元福,縣政府副縣長楊岸鴻參加。當天,縣攝影家協會、舞蹈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等13家單位共同入駐縣文藝創作基地 [6] 

大井村特色優勢

大井村正在積極打造打造龍溪河生態經濟帶核心區,致力於更加有效的融合發展。
立足農文旅融合發展,圍繞高峯薅秧歌、龍溪河等特色文化元素,大井村已經打造薅秧歌廣場700平方米、民防疏散基地附屬廣場2000平方米、觀光塔2個,特色有機水果園2000餘畝、瓜果長廊2個,母子井及文化長廊1個,大井村黨校,墊江縣鄉村振興教學基地,且墊江縣縣文聯有14個協會辦公地點都已經遷往大井村。大井村正在着力打造“藝術村”,逐步完善“一塔一館一祠堂,一井一園一畫廊,一條大道三產業,四個碼頭三廣場”的休閒旅遊格局。

大井村旅遊格局

大井村已經構建了“一塔一館一祠堂,一井一園一畫廊,一條大道三產業,四個碼頭三廣場”的休閒旅遊格局 [1]  遊覽全村可以看到,“一塔”就是中心塔,“一館”就是農耕文化陳列館,“一祠堂”是村內的祠堂,“一井”是大井村的母子井,同時“一園”是建立了一個生態園,“一長廊”是薅秧歌文化長廊。“一大道”是大井村產業大道。村上三大產業是柑橘、蜂糖李和大棚蔬菜。四碼頭則是漏灘碼頭,王家碼頭,寇家灘碼頭和木頭灘碼頭。廣場則是薅秧歌廣場,民房疏散基地廣場和中心塔廣場。

大井村鄉風民俗

大井村積極傳承、發展農耕文明、農耕文化。
當地的薅秧歌歌會、春牛舞、龍燈等農耕文化活動歡娛喜慶。每逢節慶活動,開展演出總是熱鬧非凡。

大井村發展思路

大井村旅遊文化

大井村致力於發揮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峯薅秧歌優勢,打造口口相傳的人文故事。結合母子井、寇家壩寇氏文化、薅秧歌之鄉等人文特色,開展“送文化下鄉”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20餘次。發揮“道德模範”、“身邊好人”、新鄉賢榜樣帶動作用,積極引導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整治無事酒席80餘次,大井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鄉風文明村 [5] 

大井村經濟與農業結合

大井村希望在全村傳播樹立“賞鮮花、採果蔬”的現代觀光農業思路。大井村引進重慶帆泰農業、重慶喜東園林業、墊江沃松農業等6家規模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紮根當地,輻射帶動大棚蔬菜、肉鴿養殖等產業13個 [5]  2021年全村基本實現土地整村流轉,1200 畝沃柑、500畝脆李、100 畝大棚蔬菜均逐步進入收穫期,奶牛養殖、肉鴿養殖已初具規模 [1] 

大井村生態保護

考慮到綠色發展的戰略要求和生態保護的需要,大井村推進房屋風貌改造、改廚改廁、院落整治385户,安裝太陽能路燈165盞、庭院燈61盞,投入100餘萬元完善污水管網建設,投入50餘萬元開展龍溪河高峯段清漂及污染源排查治理工作,確保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在II類以上 [1] 

大井村村民收入情況

村民每年土地流轉收入100餘萬元,就近務工收入200餘萬元 [5] 

大井村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峯薅秧歌 [2] 墊江石磨豆花製作工藝

大井村高峯薅秧歌

高峯薅秧歌2015年申請市級非遺成功。據考古,一千六百多年前,隋唐時期流行竹葉歌。唐代的劉禹錫改編其為竹葉辭。重慶人根據當地習慣改編成了薅秧歌 [2] 

大井村墊江石磨豆花

墊江石磨豆花是四川地區(四川省與重慶市)常見的小吃。
相傳,在清朝的康熙年間,湖廣省孝感的一個周姓大户,為了躲避官司,響應朝廷“招民填川”的號令,率領全家十多人到墊江的龍溪河畔安家立業,後來成為當地的首富,這個場鎮就叫周家場。周家場有一個姓吳的當地人做的石磨豆腐又白又嫩,味道又好,周老爺特別喜歡吃,就用高價買下他的石磨,用高薪把他僱到家裏作廚師,每週做一鍋豆腐。有一天,周老爺從外地回來,飢腸轆轆,見吳師傅剛點的豆腐在鍋裏就像一朵花,他食慾大發,舀了一大碗就着油鹽和辣椒就吃了起來。一碗吃下,連説三個“好吃”,他馬上讓吳師傅關火,把全家叫來吃。大家吃完,都覺得這個豆花綿嫩鮮香,十分爽口。
從此,周家人每週都要在祠堂點一大鍋石磨豆花,讓全家人和鄰居都來吃,還讓各家根據自己喜好,自帶佐料。鄰居們不好意思長期白吃,便在帶佐料的時候多帶一些,有的裝上一缽辣椒麪、榨菜粒、折耳根顆粒,有的裝上一碗花椒麪、蒜泥,等等,佐料越來越豐富,豆花越來越好吃。周家豆花很快就傳遍了周邊場鎮和墊江全縣,不少人到周家來學做石磨豆花,並根據各地的習慣進行改進創新,墊江石磨豆花的點制技藝和佐料在傳承中有了很大的發展。石磨豆花成了墊江農村逢年過節和紅白喜事的主要菜餚,而且成為農家廚藝必傳項目。 [3] 

大井村榮譽

2020年獲評重慶市“一村一品示範村”稱號 [1] 
2020 年獲評重慶市首批“美麗宜居鄉村”稱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