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鎖定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簡稱《百法》,是世親菩薩在世間的森羅萬法中取出一百種法,以唯識觀點分成五類,認為這一百種法是萬法的總綱,所以又稱為“五位百法”。我個人認為,《百法》是大乘法相的精髓,加上一些唯識見解的著作。其實本論中只有兩種法是唯識宗的法相,那就是“阿賴耶識”和“末那識”;在佛學思想上,五位中的“所現影故”是唯識思想;除此之外,其餘的法皆出現在各大小乘部派的法相里,只是大乘的五位分類比小乘部派的分類來得正確。
中文名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作    者
(新加坡)廣超法師講述
出版時間
2009年07月01日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頁    數
191 頁
ISBN
9787309066838
類    別
佛教圖書
定    價
26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叢 書 名
新加坡廣超法師佛學叢書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內容簡介

《百法》比《俱舍論》多二十五種法,然而並不見得圓滿,以“善”心所來説,“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心所,“喜”可歸入“受”心所,“慈”和“悲”不屬於“受”,應當與“舍”心所同類,但是本論只列出舍心,沒有慈心和悲心。再來看“煩惱”,佛經處處説眾生“憂悲苦惱”,而本論中的“小隨煩惱”卻只見“惱”,不見“憂悲”。
《百法》雖然有不完善之處,但是它還是非常可取的,如佛法所説:人的心念繁雜難知。大乘佛教將它劃分為八大“心王”,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他隨着心王而生起的心念,皆稱為“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本論中重要的心所有五十一種,若以善惡來分,“煩惱”與“隨煩惱”這二十六種心所是惡的;十一種是善心所;四種“不定”心所是善惡不定;“遍行”和“別境”這十種心所是沒有善惡的。修道者應當知道如何斷除所有的噁心所,保持善心所,將不定心所轉化為善性,使善心所一直生起;同時,覺知“遍行”、“別境”心所,只有這樣才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其他心念。
由於人的心念生滅神速,所以有些心所必須有相當的定力才能覺察到,不過先知道這些心王與心所,對於靜坐會有很大的好處。我們學佛法應以修心為主,修持戒、定、慧皆為了明心見性,能把握自心者,就能把握生死。所以這五十一種心所法是學佛者不可不知的法。我個人認為,不論學習大乘佛教的哪一宗,都應深入瞭解《百法》,因為它是大乘佛學的“基本法相”。 [1]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本書目錄

序言大乘百法明門論緒引《百法》簡介一、作者二、釋論題第一章 總釋一、萬法可分五類二、分五類的緣由第二章 心法一、略説心、意、識二、第六意識三、前五識四、前六識了別後,意識才分別五、第六意識活動有二類六、五俱意識的境七、現量的了別與比量的分別八、第七末那識九、第八阿賴耶識十、心王總結第三章 心所有法一、遍行位二、別境位三、善位四、煩惱位(根本煩惱)五、隨煩惱位六、不定位七、心所總結第四章 色法一、五根二、五塵三、法處所攝色四、色法總結第五章 心不相應行法第六章 無為法第七章 無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