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不列顛島

鎖定
大不列顛島(Great Britain Island)是一個位於歐洲西方外海的島嶼,主要分為三部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整個島嶼都屬於英國統治,英格蘭王國蘇格蘭王國威爾士公國以及它們的首府倫敦愛丁堡加的夫都在島上。 [3] 
中文名
大不列顛島
外文名
Great Britain Island
地理位置
歐洲西北部
面    積
209331 km²
別    名
不列顛島
氣    候
温帶海洋性氣候

大不列顛島歷史背景

(大不列顛島歷史可參見百度百科-英國
根據考古發現,大不列顛島在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居住,至於他們是否就是現今英國人的祖先,還沒有定論。新石器時代凱爾特人定居。雖然,語言學家把英語和德語歸入到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可自公元1066年諾曼底人入侵,帶來的法語痕跡,在英語中隨處可見。
不列顛國旗構成 不列顛國旗構成
隨着羅馬軍團在公元400年撤退到高盧(今法國),不列顛諸島也進入一個持續數世紀的黑暗時代,期間並沒有任何的文獻記載留存下來。自從羅馬的統治消失後,在蠻族無情的入侵和遷徙的情況下,羅馬化的不列顛文化仍維持了約四百年的時間。凱爾特人從愛爾蘭渡海而來(一個名叫蘇格狄的部落,用他們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不列顛本島的北方部分為“蘇格蘭”)。撒克遜人和盎格魯人來自日耳曼,弗利然人來自今荷蘭,而朱特人則來自今丹麥
公元600年,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控制了今英國的大部分,只有威爾士蘇格蘭和西康瓦耳仍然控制在凱爾特人的手中。新的居住者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來自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盎格魯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文化(英格蘭的原意是英格魯之地),也用他們的日耳曼語(英語)取代本土的塞爾特語和以前傳入的拉丁語。儘管在後來仍然不斷遭到入侵,甚至完全被軍事征服,但不列顛本島的南部和東部,從此就被稱作英格蘭(人民為英國人,語言為英語)。
865年,英國的和平被新的入侵者粉碎。侵襲法國和日耳曼的丹麥維京人組成一支大軍,並將他們的矛頭轉向英國。在十年之間,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大部分領土不是被攻陷就是自告投降,只有西撒克遜人(今天的威塞克斯)仍然為阿弗列控制,他是被尊稱為“大帝”的英格蘭統治者。
英格蘭被維京人、西撒克遜人和其他少數英格蘭人的王國等割據將近二百年。維京人的管轄地區實施丹麥法(受丹麥的法律治理),他們所接受用來換取和平的鉅額付款被稱作丹金(給丹麥人的獻金)。丹麥人成為基督徒後就逐漸安定下來,這段時期,英格蘭人開始攻打丹麥人,954年最後一個維京國王在約克被殺,英格蘭接着首次被來自威塞克斯的英格蘭國王統一。
1066年,賢者(國王的顧問)提議由威塞克斯伯爵的兒子哈羅德登上王位,除此,尚有兩名王位爭奪者:挪威國王赫洛德哈達拉達(意即強硬的統治者)和諾曼底的威廉公爵。挪威人首先在約克附近登陸,但在斯坦福橋戰役中被哈羅德打敗,哈羅德在獲勝後,就立刻調動他的軍隊南下杭斯丁與威廉作戰。這場拉鋸戰一直打到黃昏,哈羅德也被流箭射中眼睛造成致命的創傷。第二年,威廉征服了英國,獲得“征服者”的稱號。
1215年,《大憲章》頒佈,以限制王權為宗旨,從此逐漸確立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則
13世紀末,英格蘭基本確立議會制。議會由上下兩院構成,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平民代表組成。
中古時代的後半期,威廉的繼承者耗費了大部分的時間和國力,投入一連串的戰爭以擴張或保有他們在法國取得的土地。英國和法國在1337年到1453年之間的百年戰爭,乃由斷斷續續的戰鬥構成,肇因於英國國王宣稱自己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此外,這場戰爭也肇因自爭奪獲利豐厚的羊毛貿易控制權,以及法王對蘇格蘭獨立的支持。戰爭初期的特色是一連串的不可能,例如英國在戰場上的勝利,是得利於他們的長弓兵在遠距離之外,就把大批裝甲華麗的法國騎士擊倒。
可是,英國人卻無法結束戰爭,而法國也恢復了元氣。在聖女貞德的號召之下,法國人展開反擊,並在1453年攻佔波爾多後結束了戰爭,英國人在歐洲大陸也只能保有加萊這個地方(並沒有控制這個地方多久)。
14世紀中葉黑死病歐洲中世紀大瘟疫)以後,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亞平寧半島)興起。15、16世紀(文藝復興中期),文藝復興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傳播。英國出現了莎士比亞等著名文學藝術家。
16世紀,隨着新的生產方式的建立,英國的手工業,尤其是毛紡織業迅速發展,促使英國開拓海外市場。英國位於海上貿易航道的要衝,只有打破西班牙帝國的海上霸權才能向海外發展。1588年,英國海軍英吉利海峽與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進行了格拉沃利訥海戰,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滅。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
17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進行三角貿易,為英國帶來了鉅額利潤。
荷蘭法國一度在世界上擁有大量殖民地。為爭奪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從17世紀下半葉起,英國與荷蘭、法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英國憑藉強大的實力勝了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17世紀初,英國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國王詹姆士一世來自蘇格蘭王國,狂熱地推崇“君權神授”理論,渴望王權專斷。他認為,王權是上帝所賜,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統治者,神聖不可侵犯。他不經議會批准,強行徵税,使議會與王權處於對立狀態。
繼詹姆斯一世之後,查理一世繼續推行君主專斷政策,無視議會的權力。1628年,議會向國王呈遞了一份《權利請願書》,重申查理一世在沒有得到議會同意的情況下,不得徵税;不經法院判決不能隨意逮捕人;和平時期不能隨意在居民家中駐軍。這份請願書表達了議會限制王權的意圖。查理一世先是假意應允,在得到撥款後卻解散了議會,議會和王權的矛盾激化。
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議員們不斷抨擊國王專權,揭開了英國革命的序幕。查理一世惱羞成怒,派軍隊闖入議會,企圖逮捕反對他的議員,挑起了內戰。經過幾年的反覆鬥爭,議會軍隊打敗國王軍隊。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隨後,英國宣佈為共和國。然而,共和國的權力卻落在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軍隊手中,議會有名無實。議會尊克倫威爾為“護國主”,克倫威爾獨攬大權。革命廢除了君主制,卻沒有終結個人專權的統治。
1660年,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接受議會有條件的邀請,做了英國國王。英國恢復了君主制,但國王的權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查理二世的繼任者是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是天主教徒,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和專制制度,進行反攻倒算,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1688年,英國發生政變,議會作出決定:廢黜詹姆斯二世,迎請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三世入主英國,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1689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重申英國人“自古就有的權利”,如議會定期召開、議員享有討論國事和言論自由的權利、徵税權屬於議會、國民可以自由請願等。《權利法案》規定,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徵收捐税。議會還規定,今後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擔任英國國王,英國國王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威廉夫婦接受了《權利法案》和議會的要求。此後,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闢了道路,並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英國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幅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1914年,一戰爆發。英國加入協約國一方。1918年勝利。
1929年,大蕭條爆發。英國受到嚴重影響。
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英國加入同盟國一方。
不列顛空戰空中景象
不列顛空戰空中景象(7張)
1940年,英德空軍在英倫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戰——不列顛空戰。1940年6月,納粹德國軍隊席捲西歐。英國駐歐遠征軍敗退敦刻爾克。英軍雖用“發電機計劃”將軍隊撤回了本土,但卻丟失了全部重裝備。英國皇家空軍在法國上空與德國空軍交戰中亦損失了1000架以上的飛機。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從海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該計劃要求“德國空軍要使用其全部兵力盡快擊敗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配合海軍和陸軍在英國本土登陸。德國空軍投入不列顛之戰的飛機約2400架,其中轟炸機1285架,其主要基地位於法國東北部、西北部以及荷蘭挪威。不列顛之戰挫敗了德國入侵英國迫其就範的目的,使德國征服全西歐的計劃落空。這次戰役也由於英國的頑強表現,而迫使希特勒在沒有把不列顛完全逐出戰爭之前,即先回頭來對付蘇聯,重走兩線作戰的老路。不列顛之戰書寫了二戰史上抗擊法西斯主義的光輝一頁。 [1] 
1945年,二戰結束,英國作為同盟國勝利。
隨着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但英仍是英聯邦54個成員國的盟主。
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2020年1月英國退出歐盟。(參見英國脱歐 [4-6] 

大不列顛島地理環境

大不列顛島地理位置

大不列顛島是不列顛羣島中的最大的島嶼。
東依北海,西隔愛爾蘭海,與愛爾蘭島相望,北為大西洋,南方英吉利海峽法國相對,是個獨立於歐洲大陸之外的世界,與大陸最近距離32公里,位置在多佛海峽。島周圍環繞着超過1000座的小島。
整個大不列顛島是介於北緯50°與59°之間。是南北長,東西窄的長形島嶼。0°經線(本初子午線)經過倫敦郊外的格林威治,所以它的經度橫跨東經和西經,大部分集中在西經,都位於西半球

大不列顛島地形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
不列顛島原是歐陸的一部分,經過兩次地殼運動,使不列顛島地塊往大西洋漂流,羣島和歐陸之間陷落形成北海,而成為孤立的島嶼。
大不列顛島地形北高南低,起伏平緩,中部有奔寧山脈冰河地形為其主要特徵。
因島嶼為狹長形,所以河流長度都不長,加上雨量豐富,幾乎每個河口都是天然良港。

大不列顛島氣候

大不列顛島全境屬於温帶海洋性氣候,這種氣候的特徵是全年氣温温和,多雨。 [7]  由於是島國又有灣流夾帶大量水氣流經其周圍海域所以降雨機率很高,年雨量平均全島各地都在一千公釐以上,11月和12月是降雨最多的月份。因為有北大西洋暖流從南方引進温暖的海水加熱空氣,所以温度不會太低,比起同緯度其它國家(如俄羅斯(中部) [3]  )算温暖了。

大不列顛島人口

大不列顛島約5540萬的人口,分佈很不平均,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稀疏形成強烈對比。英語為其主要語言。

大不列顛島語言

不列顛島主要包括四個地區:英格蘭佔南部和中部,威爾士佔西部山地半島,蘇格蘭佔北部,北愛爾蘭佔西部小部分;其中以英格蘭最為重要。不列顛島是歐洲第一大島,海岸非常曲折,長達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語就是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形成的。
英語是印歐(Indo-European)語系語言。印歐語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包括歐洲美洲亞洲的大部分語言。講印歐諸種語言的總人數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早在1786年,英國梵文(Sanskrit)學者威廉·瓊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就指出:歐洲、印度波斯等地的大多數語言,包括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及古印地語屬於同一語系。
公元七世紀初,這些小園合併為七個王國:南部有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東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魯人的梅爾西亞(Mercia)、諾森伯里亞(Northumbria),和東盎格里亞(East Anglia);東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國。各國競相爭雄,達兩百年之久;在英國曆史上稱為“七國時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這三個日耳曼部族雖然有各自的方言,但這些方言均屬低地西日耳曼語(Low West Germanic)。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三個部落在語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們都使用一種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線組成,以便於刻在木頭或石塊上,是一種由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發展起來的北歐碑文字。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融合,出現了一種新的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這就是古英語。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中,經過一系列民族遷移與征服的過程所形成的。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

大不列顛島特點介紹

(1)地處北大西洋文明的中心:古希臘文明以東地中海為中心,羅馬時代重心雖逐漸西移,仍以地中海為範疇。1492年,發現新大陸後,文明重心便移到北大西洋,而英國適為其中心。
(2)位於西歐大陸海外,攻守自如:海峽最狹處僅三十餘公里,使英國進可參與歐洲事務,退可自保。拿破崙雄霸歐陸、希特勒席捲歐洲十餘國,但對不列顛羣島仍是望洋興嘆。
(3)居世界最繁忙的航線上:新大陸發現後,航船將西歐移民運往美洲,又將美洲土產及原料運回歐洲加工、再將成品運銷至世界各地,北大西洋航線因而成為全球最忙的航線,海運量佔世界之半,英國船隻及海港也因參與工作而帶來許多財富。
(4)海上資源豐富:不列顛羣島濱臨北海,海域廣闊平淺,自古為豐富的漁場,供應英國人食料。

大不列顛島旅遊景點

大不列顛島大本鐘

主詞條:大本鐘
泰晤士河議會大廈的北面,聳立着高高的鐘樓,鑲有大鐘,名為大本鐘。每隔1小時,大鐘根據格林威治時間發出沉重而鏗鏘的響聲,在數英里之外也能聽到鐘聲的迴盪。
1859年,大鐘由當時的英國大臣本傑明·霍爾爵士監製,大鐘共重21噸,鑄造時耗資2.7萬英鎊。
大本鐘被視為倫敦的象徵,凡到倫敦觀光的人,無不想到鐘樓周圍,站在議會橋上欣賞倫敦這個獨具一格的建築。

大不列顛島倫敦塔

主詞條:倫敦塔
倫敦塔始建於1078年。它在歷史上既做過王宮,也做過法院,後來又是一所監獄。倫敦塔佔地7.2公頃,周圍用巨石築成一道厚實的城牆。城牆上有許多炮台、箭樓,四周是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倫敦塔已經成了對外開放的博物館。塔內有個珍寶館,觀眾可以看到英國曆代國王的王冠、王室珍藏的金銀珠寶。倫敦古堡中還有一些身體肥胖稱為“渡烏”的大烏鴉,有專人飼養。倫敦塔有千年的歷史,堪稱倫敦最悠久的古蹟,遊客每年達200萬人。在出入口處遊人可以看到兩名身着古老王朝制服的禁衞,這些“古老衞士”們,成了遊客欣賞和攝影的對象。

大不列顛島國家博物館

英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倫敦中心,鬧區的格雷·拉塞爾大街北側。它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古羅馬柱式建立,氣魄雄偉、十分壯觀。這裏珍藏的文物和圖書資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博物館所不能比擬的。大英博物館建於1753年,6年後正式開放,原來主要收藏圖書,其後兼收歷史文物和各國古代藝術品。
埃及館是博物館中最大的陳列室之一。陳列數量達7萬多件。在希臘、羅馬館有公元5世紀雅典女神的祀廟和古羅馬歷代皇帝的半身雕像。在西亞藝術館,陳列有歷名悠久的波斯文物和3700多年前巴比倫時代國王漢穆拉比賜於貴族的兩塊地界碑。最引人注目的是東方藝術館,這裏除中亞南亞中東的文物外,大部分是印度的歷代稀世珍品,為數達兩萬多件。
大英博物館的藏書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有大量的英國和世界的經典文獻、書籍、手稿、檔案,不少是僅存的珍本。除英文外,還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梵文、印地文、蒙文和中文等許多種文字的書籍。僅中國書刊就有6萬多種。
歷史上許多學者、名流、政治活動家都曾在大英圖書館博覽羣書,進行研究和寫作。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移居倫敦後,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終於完成了不朽的鉅著《資本論》。

大不列顛島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紀號稱“篤信者”的英王愛德華建立的。教堂的主要特點是大門處有一對塔樓。教堂自建以來,一直是英國曆代國王或女王加冕禮典和王室成員結婚的場所。英國曆代國王死後,大部分葬在這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許多名人死後,在教堂也佔有一席之地。英國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稱為“榮譽的寶塔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但是名人的墓地,而且是難得的“歷史博物館”。

大不列顛島馬克思墓地

主詞條:馬克思墓
1956年3月14日,英國工人和各國共產黨合力重建了馬克思墓。新的馬克思墓在公墓東北角略寬敞的地方,墓用花崗花崗石修建,呈方柱,高8英尺,碑頂安放4英尺高的馬克思銅鑄頭像。墓碑正面上刻着金光閃閃的大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下方鐫有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

大不列顛島格林威治

主詞條:格林威治
格林威治位於倫敦東南的泰晤士河畔,這裏有昔日的皇家天文台國家航海博物館皇家海軍學院以及風景秀麗的公園。格林威治久負盛名,近100年來,各國出版的地圖都以經過倫敦格林威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計算地理經度的起點,也是“世界時區”的起點,並用它的計時儀器來校準本國時間。站在格林威治瞭望台上眺望,泰晤士河岸的絢麗風光一目瞭然,倫敦的景緻也一覽無餘。

大不列顛島斯坦福德鎮

世界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故鄉是艾瑪河畔斯特拉斯福。人口僅兩萬人,但遊客每年達150萬人次。人們來此的主要目的是要看一看莎士比亞誕生、工作、生活和安息的地方。莎士比亞的故居坐落在亨利街,它是一幢典型的兩層木房,古雅莊重。房子的右側是“莎士比亞中心”,這所現代化的大廈既是圖書館也是檔案館,由美國及加拿大私人捐款建成。莎士比亞婚後住的房子叫“安妮·赫舍薇的茅舍”,房內佈置仍儘量仿照當年模樣。莎士比亞熱愛自己的家鄉,死後就葬在聖三一教堂。

大不列顛島蘇格蘭

蘇格蘭位於歐洲北部不列顛島的西北部,不列顛島也就是聯合王國所在地。蘇格蘭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即使在與英格蘭合併之後,也保留着很大的獨立性和鮮明的民族傳統。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總是與其歷史發展有一定的關係,而蘇格蘭人在這一方面顯得特別突出。獨特的自然條件使蘇格蘭人一直保持着較少的人口和空曠的土地,也使得蘇格蘭人保持着風笛短裙以及獨立和自豪。
蘇格蘭西北部就是有名的蘇格蘭高地,有着雄偉壯美的自然風景:冰川時代留下的地貌、崎嶇的山巒、精緻的湖泊以及巨石覆蓋的原野。這裏清澈的溪流為高地的傳統特產——蘇格蘭威士忌提供了重要的原料。高地東南部沒有多少城鎮,被稱做高地旅遊中心。那裏有雄偉的山脈、秀麗的山谷、恬靜的湖泊、奔流的溪水和開遍石南花的的原野。蘇格蘭的南部雖是山地,但遠非高地那樣桀驁不馴。這裏與英格蘭北部地形相似,是一個地形舒緩、環境靜諡的確地區。有長滿青草的山坡,有擁抱着寧靜溪流的寬敞的谷地。
在1707年之前蘇格蘭曾一度是個獨立的王國,佔有歐洲西北方外海、不列顛島北方約1/3的土地面積。雖然在外交、軍事等事務上,蘇格蘭是受到位於倫敦西敏市英國國會管轄,但是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管理上,擁有非常高度的自治空間,也有發行專有的貨幣版本,是聯合王國底下,規模僅次於英格蘭政治實體

大不列顛島政治

1603年時,當時原本的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繼位成為英格蘭王,世稱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James I of England),並且將原本屬於他名下的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合併成為一個暫時性的個人聯盟。1707年5月1日,聯合法案(Act of Union)通過,蘇格蘭正式與英格蘭合併為一個國家,成為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而合併前原本的蘇格蘭國會就已於3月26日時解散,蘇格蘭地區的管理工作全都移交到位於倫敦西敏市(Westminster)的單一國會來執行,該地的權益則透過國會里部分席次由蘇格蘭人擔當來實行,只保留一些立法方面的相關機構分開處理。
大不列顛王國在之後又經過數次改制,最終成為今日所為人熟知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 Ireland,也就是英國的正式全稱)。1998年時,英國政府根據1997年時通過的公民投票決議,公佈了蘇格蘭法案(Scotland Act),確定消失了接近三百年的蘇格蘭議會要再次成立。新的蘇格蘭議會將會擁有大部分內部事務的治理權,再加上局部税率調整空間,議會新址(蘇格蘭議會大樓)選擇在蘇格蘭首府、也是過去蘇格蘭王國的首都——愛丁堡,其前衞的造型在古色古香的愛丁堡舊城區中是一大異數。

大不列顛島元首

蘇格蘭的國家元首是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她是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1603年之後改稱詹姆士一世)的直屬後裔,對於蘇格蘭王權的正統性無庸置疑。然而,關於伊麗莎白女王的頭銜,部分蘇格蘭人的解讀卻與英格蘭人有所出入,其原因在於所謂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位時,英格蘭與蘇格蘭尚未結合成同一個國家,因此對於蘇格蘭人而言,現任的女王是他們第一個伊麗莎白女王,因此應該以一世稱呼而非二世。關於這稱謂的爭議蘇格蘭法庭已經作出正式判決,應該統一使用伊麗莎白二世的稱呼。 [2] 

大不列顛島歷史別稱

阿爾比恩阿爾比昂(英語:Albion,古希臘語:Ἀλβίων)是大不列顛島的古稱,也是該島已知最古老的名稱。阿爾比恩仍然作為該島的一個雅稱使用。凱爾特語族中一些語言關於蘇格蘭的稱呼“阿爾巴”被認為和阿爾比恩有關,包括蘇格蘭蓋爾語中的Alba愛爾蘭語中的Albain曼島語中的Nalbin,以及威爾士語康沃爾語布列塔尼語中的Alban。這些名稱此後被拉丁化為Albania,以及英語化為Albany,並一度作為蘇格蘭的非正式稱呼使用。而在加拿大聯邦化時期,新阿爾比恩(New Albion)和阿爾比恩諾利亞(Albionoria,北方的阿爾比恩)曾一度被提議作為加拿大正式名稱。(引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1.    不列顛之戰 Battle of Britain (1969)  .豆瓣.2014-9-9[引用日期2015-09-30]
  • 2.    阿爾比恩  .維基百科.2019-8-6[引用日期2019-11-02]
  • 3.    《世界地圖》武漢大學出版社(430072 湖北 武昌 珞珈山)項目策劃:王文中 林紅 責任編輯:齊翠紅 2017年1月第一版 2019年4月修訂 第3次印刷
  • 4.    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五·四學制) 世界歷史 第一冊 2019年6月第一版
  • 5.    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五·四學制) 世界歷史 第二冊 2019年12月第一版
  • 6.    英國國家概況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1-10-05]
  • 7.    中國地圖出版社、中華地圖學社,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第二學期教科書 地理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