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穆时英创作的新感觉派小说
收藏
0有用+1
0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是穆时英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都市题材短篇小说,以1932年上海为背景,通过描绘五个都市失意者在夜总会的遭遇,展现畸形都市文明下人类的精神困境 [8-9]。作品采用新感觉派特有的迷醉叙事风格,融合意识流、蒙太奇等现代手法,构建出多线汇聚的叙事结构 [5] [9]。小说通过人声、器声、无声交织的听觉景观,深化了都市生活的荒诞性与异化感,成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3] [8]
作    者
穆时英(1912-1940) [2] [8]
字    数
1.1万字 [2] [4]
出版时间
2017年4月(微信读书) [2]
推荐值
77.4%(截至2017年) [2]
结    构
5章 [5] [7]
文学流派
新感觉派 [1] [8]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小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上海都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穆时英基于对都市危机的敏锐观察,通过金业交易所标金暴跌事件(1932年4月6日)的描写,折射出资本主义经济动荡下的社会病象 [6-8]

内容设定

播报
编辑
故事聚焦星期六夜晚的夜总会场景,五名核心人物包括:
  1. 1.
    因破产而绝望的商人胡均益 [7] [9]
  2. 2.
    失恋者 [8]
  3. 3.
    失业者 [8]
  4. 4.
    理想幻灭者 [8]
  5. 5.
    破产者、失恋者、失业者、理想幻灭者等 [8]

艺术特色

播报
编辑
  • 叙事手法:采用多线并行结构,最终汇聚于夜总会场景,形成蒙太奇式的空间拼贴 [5] [9]
  • 语言风格:以充满速度感与心理张力的语句,营造都市文明的迷醉氛围 [1] [5]
  • 听觉叙事:通过人声喧哗、器乐轰鸣与突然的寂静三重声景,隐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

文学价值

播报
编辑
作为新感觉派代表作,该小说突破传统写实手法,首次将都市畸变生态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其通过感官化叙事揭示现代性矛盾的艺术尝试,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3] [8]

相关研究

播报
编辑
2024年学术研究指出,小说中交易所的声浪(如"标金跌了!停板了!"的呼喊)与夜总会的萨克斯风旋律形成叙事张力,构建出资本主义异化的听觉隐喻空间 [3]

作品目录

播报
编辑
  • 一、五个从生活里跌下来的人
  • 二、星期六晚上
  • 三、五个快乐的人
  • 四、四个送殡的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