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鱗鱚

鎖定
多鱗鱚是鱸形目鱚科鱚屬的魚類, [6]  又叫沙梭、沙鑽、麥穗、梭子魚、沙姜仔、船丁魚、沙丁魚。 [7]  身體細長,略呈圓柱狀,稍側扁;頭端部鈍尖,吻較長;體被弱櫛鱗;頭部除吻端、兩頜外,大部分被鱗;側線完全,幾乎呈直線;尾柄短,尾鰭後緣淺凹形。身體乳白色,略帶淺黃色,有銀色光澤;第一背鰭前部黑色,有時在第二背鰭鰭膜間有4縱行褐色斑點;尾鰭上、下葉末端灰黑色;其餘鰭透明。 [6] 
多鱗鱚分佈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澳大利亞,北至朝鮮,日本。 [8]  在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等海域亦有分佈。 [9]  暖温性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沙底質淺海、河口、紅樹林水域,有時進入淡水。一旦受到驚嚇,喜鑽到沙中。攝食長尾類、歪尾類、多毛類、端足類、糠蝦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 [6]  2齡性成熟,產卵期6—8月,懷卵量6742—20372粒,平均18763粒。卵浮性,卵圓形,油球1個。 [10] 
多鱗鱔在中國黃、渤海為一兼捕對象,資源所承受的壓力較小,又因性成熟早、生命週期短,具有較強的世代更新能力,使資源相對保持穩定。 [11] 
中文名
多鱗鱚
拉丁學名
Sillago sihama
別    名
沙鯪
沙鑽
船丁魚
麥穗
外文名
Silver sillago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鱚科
鱚屬
多鱗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鱸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鱚亞科
亞    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Forsskål,1775
保護級別
(IUCN 2015年 ver 3.1)——無危(LC) [5] 

多鱗鱚形態特徵

多鱗鱚成魚

多鱗鱚
多鱗鱚(11張)
背鰭Ⅺ,Ⅰ-21~22;臀鰭Ⅱ-22;胸鰭16;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
。體長為體高6.3~6.7倍,為頭長3.6~3.7倍。頭長為吻長2.3~2.6倍,為眼徑5.1~5.7倍,為眼間距4.1~4.5倍。 [1] 
一般體長為135~165毫米,體重25~45克,大者可達250毫米。體略呈圓柱形,稍側扁;背腹面皆圓鈍;尾柄短而側扁。頭中等大,兩側及腹面均寬平。吻長等於或長於眼後頭長。眼中等大距鰓蓋後上角較距吻端為近。眼間隔小於或等於眼徑。鼻孔2個,緊相鄰,位於眶前緣。口小,上頜骨完全被於眶前骨下。下頜較上頜稍短。兩頜牙細尖呈帶狀,犁骨具絨毛牙,齶骨及舌上均無牙。前鰓蓋骨邊緣平滑,鰓蓋骨有一扁棘。鰓耙短小3~4+6~10枚,排列疏鬆。 [1]  [2] 
體被薄櫛鱗,極易脱落,頰部具鱗3行,鰓蓋部炇頭部被小鱗。側線與第一背鰭間鱗片有5行。側線完全而較平直。 [1] 
背鰭2個,稍分離第一背鰭具11根鰭棘,其起點位於胸鰭基後上方,鰭棘柔軟,向後逐漸減短;第二背鰭具1根鰭棘,22根鰭條,其基底長約為第背鰭基底的2倍。臀鰭具2根鰭棘,22根鰭條與第二背鰭同形。胸鰭位低。腹鰭位於胸鰭下方,與胸鰭約等大。尾鰭淺凹形。生活時體背部呈淺黃色,腹部色淺。 [1] 

多鱗鱚幼魚

初孵仔魚,全長1.56~1.64毫米,肌節16+18=34對,卵黃表面龜裂不規則,油球在卵黃囊後端下緣,消化道形成,前端開始膨大,直腸尚未開口於體外。孵化後31小時的仔魚全長2.45毫米,口窩明顯,胸鰭芽出現,尾部鰭膜彈性絲為12條,消化道下壁出現一排小星狀黑色素細胞。孵化後98小時仔魚全長2.65毫米,卵黃和油球全部被吸收。 [2] 

多鱗鱚生活習性

多鱗鱚為為近海小型魚類。喜棲息在水質澄清淺水沙質海底屮下層,也可進入淡水。長江口較常見。東、黃海魚羣索佴期為7~10月,10月中旬前後逐漸移向深水,12月中旬前後進入越冬場越冬場在濟州島西南80~100米海域,越冬期1~3月,3月下旬向西南移至舟山羣島附近產卵,產卵後分散索餌並隨水温降低而漸移向越冬場。 [2] 
當遇到危險時會將自己埋藏在沙中。主要攝食底棲動物,如長尾類、歪尾類、多毛類瓣鰓類、短尾類、端足類糠蝦類和櫻蝦類等。其攝食強度季節變化不大。 [2-3] 
年齡結構較簡單,以1、2齡魚為主,分別佔3.8%和221%,3齡和4齡魚分別為3.4%和0.7%。當年生幼魚9月下旬體長為42~80毫米,平均為68毫米,平均體重3.2克,至型年5月體長為76~137毫米,平均為121毫米,體重為6.5~32克,平均為19克,滿1齡後生長趨緩慢。 [2] 

多鱗鱚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起紅海、南非,東至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在中國分佈於渤海(河北、天津沿海從北到南均有)、黃海、東海、南海,在台灣分佈於南部、西部、北部及澎湖沿海。 [1]  [2]  [3] 
國家地區: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法國南部領土(莫桑比克海峽羣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約旦、肯尼亞、韓國、朝鮮、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莫桑比克、緬甸、新喀里多尼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塞舌爾、新加坡、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也門。 [5] 
多鱗鱚分佈圖 多鱗鱚分佈圖

多鱗鱚繁殖方式

1齡大量成熟,2齡全部達成熟。初始成熟最小體長,雌魚為97毫米、雄魚為86毫米。體長102~180毫米個體,絕對生殖力波動於2900~35300千粒。渤海產卵期為6~8月,盛期為8月,卵子分佈區表層水温為26.5~29.0℃、鹽度為30.00~32.50‰。受精卵在水温20.8~20.5℃、鹽度為29.80‰條件下,經37小時仔魚全部孵化。卵為分離球形浮性,卵徑0.59~0.68毫米,油球1個、球徑0.17~0.19毫米,受精後25小時胚體繞卵黃3/4。 [2] 

多鱗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無危(LC)。 [5] 

多鱗鱚主要價值

高級食用魚,具有經濟價值,常為底拖網、流刺網捕獲,也是灘釣的重要對象之一。肉白味美,主要作鮮銷,少量製成鹹幹品。一般都沾粉油炸而食,味道鮮美。肉性平、味甘,功能健脾、利水消腫,富含脂肪酸,可作提製EPA和DHA的較好原料。 [2-3] 
參考資料
  • 1.    成慶泰,周才武主編,山東魚類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02,第258頁
  • 2.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310-312頁
  • 3.    Sillago sihama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3-20]
  • 4.    Sillago sihama (Forsskål, 1775)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0]
  • 5.    Sillago sihama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0]
  • 6.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43頁
  • 7.    陳少友,尚智勳編著,海釣手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2,第241頁
  • 8.    陳明茹,楊聖雲編著,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域魚類圖鑑,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2,第155頁
  • 9.    劉敏,陳驍,楊聖雲著,中國福建南部海洋魚類圖鑑 第1卷,海洋出版社,2013.06,第160頁
  • 10.    李明德,張洪傑等著,渤海魚類生物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09,第43頁
  • 11.    農業部水產局,農業部黃海區漁業指揮部編,黃、渤海區漁業資源調查和區劃,海洋出版社,1990.06,第17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