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變蹄蓋蕨

鎖定
多變蹄蓋蕨(Athyrium drepanopterum (Kunze) A. Br. ex Milde [2]  )是蹄蓋蕨科蹄蓋蕨屬植物,孢子囊羣近圓形或圓腎形,生於上側小脈,每裂片1-5對;囊羣蓋小,圓腎形或馬蹄形,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往往部分脱落。孢子周壁表面有明顯的條狀褶皺。
中文名
多變蹄蓋蕨
拉丁學名
Athyrium drepanopterum (Kunze) A. Br. ex Milde [2]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多變蹄蓋蕨
分佈區域
台中,八仙山、南投、嘉義,阿里山、屏東,大武山等

多變蹄蓋蕨形態特徵

多變蹄蓋蕨植物形態

根狀莖短而斜升,先端密被褐色鑽狀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

多變蹄蓋蕨葉子形態

多變蹄蓋蕨線稿圖 多變蹄蓋蕨線稿圖
能育葉長(10-) 25-90釐米;葉柄長(2.5-)10-30釐米,直徑1.5-3毫米,基部黑褐色,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為禾稈色;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 (10-) 17-55釐米,中部寬5-30釐米,漸尖頭,一回羽狀至二回羽狀,小羽片全裂。羽片約16對,互生,有柄(長1-4毫米),基部羽片不縮短,平展,中部羽片長圓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漸尖頭或長漸尖,基部不對稱,上側有耳狀凸起與葉軸並行,下側圓截形,一回羽狀或一回羽狀,小羽片深羽裂;小羽片6-10對,互生,斜展,緊接或稍有間隔分開,基部上側1片最大,三角狀長圓形,淺羽裂或深羽裂,其餘小羽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5毫米,基部寬3-7毫米,先端尖並有短鋸齒,基部與羽軸合生,邊緣近全緣或羽狀全緣幾達羽軸,不對稱,上側耳狀凸起與葉軸並行;裂片長圓形,長5-6毫米,寬2-3毫米,尖頭,僅頂端有1-2個小齒。葉脈不明顯,側脈羽狀,小脈單一。葉幹後近草質,褐綠色,上面有光澤,光滑。 [3] 

多變蹄蓋蕨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2n=80,n=80。 [1] 

多變蹄蓋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700-2300米山谷林下或陰濕花崗岩石縫中,。

多變蹄蓋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台灣(台中,八仙山、南投、嘉義,阿里山、屏東,大武山等)、四川西部(峨眉山、寶興、雷波)、貴州(雷公山)、雲南(麻栗坡、屏邊、元陽、大理、漾濞、景東、瀘水、福貢、貢山、維西)和西藏(察隅)。越南、緬甸、不丹、尼泊爾、印度北部和菲律賓也有分佈。

多變蹄蓋蕨相似植物

本種二回羽狀的形體極似疏葉二回羽葉(變種)A. dissitifolium(Bak.)C. Chr.var. kulhaitense(Atkinson ex Clarke)Ching, 但葉上面有光澤,並有囊羣蓋,可以區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