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語

鎖定
多語是一個術語,“多語”既可以指一個言語社會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的現象,又可以指個別説話人具有操兩種或多種語言能力的現象。 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但是語言的總數卻超過5000,因此大部分的言語社會和個人都是雙語或多語的。
中文名
多語
外文名
mutilingual
定    義
使用多種語言或言語的現象
所屬學科
語言學
適用領域
語言學;社會學;文化學

多語釋義

術語“雙語”、“多語”既可以指一個言語社會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的現象,又可以指個別説話人具有操兩種或多種語言能力的現象。
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但是語言的總數卻超過5000,因此大部分的言語社會和個人都是雙語或多語的。

多語多語現象

世界上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國家將兩種或多種語言定為官方語言。但事實上,並不存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單語國家。即便是那些大多數公民都只使用一種語言的國家,也存在著數量可觀的使用其他語言的族羣。在美國,有大約10%的人口不説英語。在加納尼日利亞等其他非洲的單一官方語言國家,多達90%的人口能夠熟練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
能夠使用多種語言的人口可能多數都生活在單一官方語言國家。因為絕大多數多官方語言國家的幾個不同語言族羣都彼此獨立地生活,例如比利時、瑞士和前南斯拉夫。

多語導致因素

因為歷史的因素,導致某個言語社會的多語現象的因素比較複雜。一般而言,使用多語是該言語社會的成員自己作出的選擇,但有時也可能出於其他外來的原因。
政治:兼併、重新安定聚居地、以及其他的政治和軍事行動都會立刻影響到語言。
宗教:人們可能因為宗教的原因離開一個國家遷往另一個國家,而他們因此也必須學習新的語言。
文化: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學習一個族羣的語言往往是因為和該族羣產生了文化認同,其中國族認同扮演著尤其關鍵的角色。
教育:為了能更方便地獲得知識,人們會願意學習其他強勢的語言。譬如中世紀歐洲人學習拉丁語和現代人學習英語。
經濟:出於生計的壓力,經濟落後地區的人口會大批遷往經濟發達地區,從而改變經濟發達地區的言語社會的語言使用狀況。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今天的美國和歐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雙語和多語現象。
自然災害:洪水、火山爆發、饑荒以及其他的自然災害都有可能促使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當這些難民定居到新的聚居點後,新的語言接觸就產生了。

多語多語誤解

對多語的誤解幾乎貫穿著人類的歷史。《聖經》創世記第11章記載,遠古人類只説一種語言,連口音都是一樣。當時人類準備聯合起來興建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耶和華打亂了人們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遂流產。該塔被命名為巴別塔。“巴別”在希伯來語中是“變亂”的意思。
儘管語言多樣性的重要性不斷地被強調,但直到現代仍有許多人認為多語現象是一種浪費,所有其他的語言都應當被一種或是若干種強勢語言所取代。他們認為,統一的語言能夠消除人們彼此間文化認同的隔閡,意味著人們能夠更輕鬆、更親密、更徹底地交流,而且還可以省掉多語資源之間的翻譯與流通所耗費的昂貴開支——而且更重要的是,單語能夠維繫一個國家所有國民的國族認同的一致性。
打壓多語在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形式。例如,美國在兩百多年來曾經開展過一系列的“獨尊英語運動”(English-only movement)。19世紀時,英國曾經壓制威爾士語,在校園裏説威爾士語的孩子都要被掛上寫著“Welsh Not”的侮辱性的牌子。而中國近一個世紀來的語言政策也是以獨尊普通話為表現形式的。在當代中國還有不少觀點指責校園開設過多英語課、呼籲用人單位放低就業的外語門檻、以及抨擊一些地方開展方言鄉土教育(例如上海、廈門)。‎‎‎‎‎‎

多語個人多語現象

廣義地説,一個可以操多語的人,指的是任何可以用多種語言和別人交流的人。在某個多語使用者所使用的語言中,至少有一種是他在童年學習語言時就開始學習的母語(也稱作“第一語言”)。一般地説,母語是一個人所能使用的最熟練的語言,它會深刻影響到其他後來學得的語言。有些兒童在童年時期就已經掌握了兩種甚至是多種語言,但即使是這樣,其中一種語言的熟練程度也會高於其它種語言的熟練程度。

多語定義模糊性

幾乎不可能用量化的手段來判斷什麼樣的人是雙語或多語使用者,因為使用一門語言的能力牽涉到聽、説、讀、寫以及發音、語法、詞彙、語用等等多方面的技巧。因此,多語使用者的每一門語言並不一定都要達到接近母語的熟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