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甫拉托夫

鎖定
《多甫拉托夫》是小阿列克謝·日爾曼執導的傳記片,由米蘭·馬里奇、阿爾圖爾·別夏斯特內等出演 [1]  ,於2018年2月17日在柏林電影節上映。
該片講述了前蘇聯藝術家多甫拉托夫在極權政府的打壓下,如何保住尊嚴和才華的故事 [2] 
中文名
多甫拉托夫
外文名
Довлатов 
其它譯名
大文豪的嚴冬
出品公司
Message Film、Metrafilms、Art and Pop Corn [3] 
發行公司
Alpha Violet [3] 
製片地區
俄羅斯、烏克蘭、塞爾維亞
導    演
小阿列克謝·日耳曼
編    劇
小阿列克謝·日耳曼、Katya Dovlatova
類    型
傳記
主    演
米蘭·馬里奇,阿爾圖爾·別夏斯特內
片    長
126分鐘
上映時間
2018年2月17日(柏林電影節)2018年3月1日(俄羅斯) [3] 
對白語言
俄語
色    彩
彩色

多甫拉托夫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7張)
20世紀70年代的列寧格勒,陰晴不定的政治氣象影響着天才的藝術家們。作為作家,謝爾蓋的天賦早已得到廣泛認可,但他不循規蹈矩的態度還是讓他無法進入蘇聯的文學家聯盟。由於得不到同行的支持,他自然也無法發表有意義的作品,除了撰寫一些美化前蘇聯社會的報道和採訪之外,他幾乎被捆綁住了創作的手腳。在短短在這四天裏,他捲入了各種事件,每一次意外和其中的政治關聯都使他得出一個結論,:作為一個作家,要走自己的路,不要聽從任何人的勸告 [4-5] 

多甫拉托夫演職員表

多甫拉托夫演員表

多甫拉托夫職員表

製作人 Konstantin Ernst、Dariusz Jablonski、Violetta Kaminska、Miroslav Mogorovich、Rushan Nasibulin、Eduard Pichugin、Andrey Savelev、Sergey Titinkov、Artem Vasilyev
導演 小阿列克謝·日耳曼
編劇 小阿列克謝·日耳曼、Katya Dovlatova
攝影 Lukasz Zal
剪輯 Daria Gladysheva、Sergey Ivanov
服裝設計 Elena Okopnaya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1]  [6] 

多甫拉托夫角色介紹

  • 謝爾蓋·多甫拉托夫
    演員 米蘭·馬里奇
    前蘇聯作家,作為作家,頗有天賦,他不肯循規蹈矩,一直在同審查制度做鬥爭,這種態度使他無法進入作協,也就無法發表作品。而當他奔波在各種文學派對和爵士樂俱樂部之間的同時,他的個人生活也發生了危機。
  • 約瑟夫·布羅茨基
    演員 阿爾圖爾·別夏斯特內
    多甫拉托夫的朋友,前蘇聯作家,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多甫拉托夫將為了捍衞自己的天賦和獨立而戰時,唯一和多甫拉托夫站在一起的人就是他。
  • 安東·庫茲涅佐夫
    演員 安東·沙金
    年輕的工人詩人,他的詩得到關注,甚至國外媒體也青睞於他,多甫拉托夫也奉命採訪他。但在對愛情的幻想破滅之後,他就不再堅持寫詩。
  • 埃琳娜·多甫拉托夫
    演員 Helena Sujecka
    多甫拉托夫的妻子,二人因意見不合而分居,即將離婚。她帶着女兒居住。她雖然瞭解多甫拉托夫的才華,但他不向政治妥協的態度讓她很無奈。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4-5]  [7] 

多甫拉托夫幕後花絮

  • 為了體現出20世紀70年代的質感,小阿列克謝·日耳曼找來了謝爾蓋·多甫拉托夫的女兒凱瑟琳一起花費兩年時間編寫劇本 [4] 
  • 該片是塞爾維亞演員米蘭·馬里奇第一次擔當主演,為此,他還專門學習了俄語 [8] 

多甫拉托夫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備註
2018年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多甫拉托夫》提名 [9] 
最佳藝術貢獻獎Elena Okopnaya獲獎 [10] 

多甫拉托夫幕後製作

小阿列克謝·日耳曼稱電影的靈感是來自他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導演,在特殊的年代,其電影曾經被雪藏,這讓小阿列克謝·日耳曼深知電影審查制度的惡果。他認為這部電影是對未來的警示,是表示如果歷史再次重演,將會對才華和生活造成怎樣的傷害 [11] 

多甫拉托夫製作發行

上映國家上映日期
德國2018年2月17日(柏林電影節)
塞爾維亞共和國2018年2月26日(貝爾格萊德電影節)
俄羅斯2018年3月1日 [3] 
美國2018年(特柳賴德電影節) [12] 

多甫拉托夫影片評價

該片男主角表演精湛,有着揮之不去的悲傷、和藹與宅心仁厚之感 [4] (《每日銀幕》評)
這部電影比小阿列克謝-日耳曼的上一部柏林競賽片《電子雲層下》更具可看性一些。片中的超現實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影片的視覺效果充滿了一種時尚感,尤其在創造這個遠離當下時代、看起來更為複雜的世界的時候,影片的製作非常考究,視覺基調明亮而令人印象深刻 [5] (《好萊塢報道者》評)
矛盾的交織循環、與布羅斯基的對話、列寧格勒的世俗生活,、西貢咖啡館、大劇院的全盛時期、蘇聯的老電影等等這一切使該片不僅是一部傳記電影,也是一個時代的寫照。整部影片充滿了20世紀70年代的懷舊感和迷幻感。在質感上,它與日耳曼此前的作品《電子雲層下》截然不同。那些獨具風格的鏡頭和煙霧繚繞的佈景,不禁令人想到了塔可夫斯基的名作《鄉愁》 [4] (1905電影網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