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棘沱江龍

鎖定
多棘沱江龍是沱江龍的一種,化石主要分佈在中國四川省自貢市一帶。多棘沱江龍身上有17對劍板,對稱排列在背部。尾端還有兩對大的骨刺用以禦敵。它的頭長而窄,牙齒小,以植物為食,經常活動於茂密的灌木叢中 [1] 
1974年7月自貢自流井伍家壩發掘出土中國第一具完整的劍龍化石,被命名為多脊棘沱江龍,這也是亞洲首次發現的完整劍龍標本。 [3] 
中文學名
多棘沱江龍
拉丁學名
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蜥形綱 Sauropsida
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    目
裝甲亞目 Thyreophor
劍龍科 Stegosauridae
沱江龍屬 Tuojiangosaurus
多棘沱江龍 T. multispinis
分佈區域
中國四川
保護狀況
化石
化石時期
侏羅紀晚期
恐龍食物
低冠植物
恐龍體長
長7m,寬1.5m,高2.7m
辨認要決
尖尖的背板和刺狀的尾

多棘沱江龍種屬簡介

多棘沱江龍化石
多棘沱江龍化石(17張)
沱江龍屬只有一個種,模式種多棘沱江龍(T.multispinus),是在1977年所命名,正好是劍龍屬被命名的100年後,目前只有發現兩個標本,其中一個是超過一半完整的骨骸。

多棘沱江龍外形特徵

大型的劍龍類,頭骨為典型的劍龍式。顴弓不發育。具有2~3塊眶上骨,其上有粗糙的隆起的瘤狀結節。上下頜牙齒多,排列緊密,上頜齒重疊。4個薦椎,腰帶寬闊,薦肋與薦椎橫突癒合不全,致使薦背部未全封閉。背部骨板形態多樣,頸部骨板圓桃形,背部骨板三角形,薦部和尾部骨板呈扁錐狀。股骨上有不明顯的第四轉節。股骨與肱骨之比為1.57。肩胛骨下端擴張不明顯 [2] 

多棘沱江龍標本

多棘沱江龍正型標本

一具較為完整的個體,包括一不全的頭骨、10個頸椎、14個背椎、4個薦椎、33個尾椎、左右肩胛骨、殘缺不全的烏喙骨胸骨、左右肱骨掌骨Ⅱ或Ⅲ、與薦椎關聯保存的腸骨、左右股骨、左右脛骨、左右腓骨、跳骨Ⅱ、趾骨2和15塊膜質骨板。重慶市博物館標本編號CV00209 [2] 

多棘沱江龍副型標本

一殘缺不全的個體,包括部分破碎的頭骨材料、1個頸椎、3個背椎、4個薦椎1個尾椎、左右肩胛骨和1塊膜質骨板。重慶市博物館標本編號CV00210 [2] 

多棘沱江龍產地與層位

四川自貢伍家壩;上沙溪廟組,晚侏羅世 [2] 

多棘沱江龍描述

多棘沱江龍的模型 多棘沱江龍的模型
頭骨低而瘦長,呈楔形,面部特別長,吻部突出,超過下頜部。頂視頭骨呈三角形前尖後寬,頂骨為頭骨最高處。枕區輪廓近於四方形。鼻孔相對較長大,靠近吻端。眼孔大,橢圓形,側位,約佔頭骨總長的1/5。無眼前窩和眼前孔。下顳孔小,橢圓形,上顳孔橢圓形,背位 [2] 
上頜骨外表面光滑,微有突起,總體形態不如Stegosaurus的那樣粗壯。上頜骨上帶有14枚牙齒,排列緊密,前後齒相互重疊,前部牙齒比後面的牙齒略小,唇面凸,舌面平,齒冠中央有一不明顯的中嵴,前後緣各有6~7個小鋸齒,齒冠與齒根分界處有明顯的齒環。齒冠前後不對稱,這與KentrosaurusStegosaurus的有所不同。在上頜骨內側使用齒列之內上方可以見到一列剛萌出的替換齒。鼻骨為一長形的薄片狀骨骼,表面光滑,前面與前上頜骨上升支相接,構成鼻孔的上緣,後面呈指狀突疊蓋在額骨前端,側面與前上頜骨、上頜骨、淚骨和前額骨相接 [2] 
額骨比較寬大,頂面平坦,前部上表面有一溝槽,為鼻骨後部指狀突所覆。側緣具粗糙面,腹面後部有一明顯的橫凹,蓋在腦的嗅葉上。前額骨長橢圓形,位於頭頂兩側中部,表面具粗糙的瘤狀結節,外側與眶上骨和淚骨相接,內側與額骨和鼻骨相接。淚骨相嵌於上頜骨、鼻骨、顴骨和前額骨之間,形態不大規則,近似三角形。眶上骨3塊,包括前眶上骨、後眶上骨和內眶上骨(即後額骨),形態不規則,表面特別粗糙,有隆起的瘤狀結節,位於眼孔之上,構成眼孔的弧形上緣,分別與前額骨、額骨和眶後骨相接。前眶上骨呈長形,後部收縮成鈍角形,蓋在後眶上骨前端,佔據眼孔上緣一半多。後眶上骨比前眶上骨短而厚實 [2] 
頂骨短,前後部擴張,顳間部收縮變窄,上表面光滑,呈圓拱形隆起,側面陡,構成上顆窩的內壁顴骨呈三射狀,前突細長,平直地向前伸出,中間有一褶溝,前端略上翹,與上頜骨和淚骨相接,構成眼孔的下緣和前緣。上升突和後突寬而薄,上升突向上伸,與眶後骨腹突內側相接構成眶後棒。後突上緣與方顴骨前下緣相貼合 [2] 
上枕骨位於枕區中央,上接頂骨,下方和側面與外枕骨相接,上枕骨不構成枕骨大孔的邊緣。上枕骨後面中央具一明顯的垂向隆嵴,隆嵴兩側明顯凹人。緊靠其上緣與頂骨連接處有三條分異的小溝和嵴稜,可能為頸部韌帶的附着點,以加強頭與頸的連接。外枕骨大,位於枕骨大孔兩側,下部參與構成骨髁的一部分。外枕骨向外側後方伸出,與頭骨中軸線構成約45°角。外枕骨上有一前一後兩個小扎,分別為Ⅸ~Ⅺ和Ⅻ神經的出口孔。在枕骨大孔之上,左右外枕骨相連,從而將上枕骨排除出枕骨大孔,與其他劍龍類的不同。基枕骨由枕髁和骨幹部組成,枕髁後位端面呈橢圓形的球形突。枕髁腹面向前方傾斜成鈍羣角,背面有一寬的淺溝同外枕骨圍成枕骨大孔,直通顱腔。骨千部收縮,腹面向前方傾斜,上有小縱溝。基枕骨突處於骨幹部前方中央,呈舌狀。與基蝶骨相接處有一較深的縱溝將兩者明顯分開 [2] 
基蝶骨位於基枕骨前方,背面與前耳骨相接,腹面中央有一呈等腰三角形的深坑,兩側各有一乳狀突伸向後下方。翼蝶骨小,呈亞三角形,構成顳孔的內側前壁。其背面接頂骨、額骨和眶後骨,下後側與前耳骨相接。前耳骨之前上方和後側面與翼蝶骨、外枕骨和基枕骨相接。在前耳骨和翼蝶骨之間有一橢圓形的小孔,為面神經孔 [2] 
齒骨比較單薄,不如Stegosaurus的粗壯厚實。齒骨下緣薄,上緣較厚,外側較凸,其前端較低而向後逐漸加高,其前端外側有一加厚的縱溝,容納前齒骨。齒骨上緣有26-27個齒槽,其中有13枚牙齒保存得較完好。齒骨齒排列緊密,除前面6顆牙齒互相有重迭外其餘牙齒不重迭。齒骨齒的基本形態和構造與上頜齒相似。隅骨、上隅骨、關節骨和前關節骨均癒合得很好,不易分開。在隅骨之前上方可能有一下領孔存在。關節骨的反關節突不甚發育,下頜關接面低於下頷齒列 [2] 
領椎11個。環椎由間椎體、神經棘和齒狀突(odontoid)構成,間椎體呈新月形,前後各有口面,前凹面與枕髁相關節,後凹面與齒狀突相關節。樞椎平凹型,中間收縮,腹面橫寬,無腹嵴,後關節面比前關節面大。其餘後部頌椎雙凹型,前凹淺而後凹深,腹面橫寬,副突位於椎體外側前上方,由前向後酣突位置逐漸有所升高,椎體長度和後端寬度逐漸增大,到第八頸椎後椎體開始變短,接近於背椎椎體的長度和寬度。頸椎神經孔大,神經弓由前向後逐漸向上拉長橫突向兩側上方伸出,上有三條嵴稜,前面一條與前關節突相連,側面條與後關節突相連,腹側一條伸延於神經弓的中部(圖138B),三條嵴稜相會合組成橫突的關節結節。前突實際是兩塊神經弓骨板的前緣向上延伸的部分,呈“V”字形左右展開,前突的關節面呈橢圓形的斜平面,面向上內側 [2] 
背椎17個,椎體近於雙平型,側扁,長度大於寬度,腹面有一腹嵴。前部背椎椎體長度幾近相等,從第7背椎開始有所增長,到第15背椎椎體開始變短(圖138C,D),逐漸接近第1薦椎的長度。背椎神經弓高,神經孔大而圓,但相對而言小於Kentrosaurus的神經孔。橫突向上外側方伸出,與神經棘約呈45°角。前後關節突都很寬大,前關節突關節面呈向內傾斜的斜面,後關節突呈向外傾斜的斜面,前後關節突的關節面均在下緣相會,組成“Ⅴ”字形的關節窩。神經棘呈板狀,頂端呈弧形 [2] 
薦椎4個互相癒合而成薦部,薦椎椎體向後逐漸變短變寬,上下扁圓,腹面圓闊,無腹嵴,最後一個薦椎後端圓,關節面略凹。薦肋和薦椎橫突不完全癒合,在腹面尚可看見明顯的縫合線。三對薦孔未封閉,但相對比較小 [2] 
前部尾椎椎體由微弱的雙凹型逐漸過渡成雙平型,長度小於寬度,呈圓盤狀,具有橫突,由前向後漸漸變短,到第17尾椎只留下橫突的痕跡。神經棘髙,頂端橫向略微膨大,較扁。神經棘高,前側凸起而後側有凹褶,頂端橫向膨大。中部尾椎椎長度與寬度幾近相等,腹面有縱溝,橫突消失,神經縱向增寬,逐漸降低。後部尾椎椎體變短變窄,到第46尾椎為最小的一個。肩胛骨狹長,近端略有加寬變薄,端緣略呈弧形,骨幹增厚,略向前彎,並向側面拱,外側面凸,內側面平,遠端擴展顯著,肩臼窩處最厚實,與烏喙骨相連處呈一直線。烏喙骨扁圓形,骨板比較薄,烏喙骨孔圓形,位置靠上,透穿骨板。胸骨是一塊牛軛形的小骨,與Stegoaurus的胸骨明顯不同 [2] 
肱骨近端擴張特別顯著,呈扁闊的扇形,肱骨頭凸出,三角嵴比較發育上有一些小突起,以附着肱骨三角肌。骨幹直而細短,扭曲比較明顯,最窄處位於重下部遠端擴張,內外髁近相等,後髁間溝發育。掌骨I或∏粗短,腕關節面比較粗糙。爪扁平,前端略帶勾狀。
腸骨前突厚實而扁長,後突短闊,髖臼窩淺,上髖臼嵴不明顯,恥骨突不發育。腸骨後突呈棒狀,末端有一略微膨大的突。股骨近端略擴張,股骨頭向內側突出,股骨頭與骨幹之間略收縮,大小轉節均不大發育。骨幹直而扁,第四轉節呈一小嵴稜,位於股骨1/2處。遠端略擴張,內外髁近相等,前後髁間溝都比較明顯。脛骨近端扁瘦,前後向擴展,三角形的脛骨翼不甚發育,與腓骨相貼處有一凹,凹之兩側各有一隆起的縱嵴。脛骨遠端有一光滑的凹面,為與距骨關節的滑車面,其外側有一突起,可能為跟骨癒合的殘跡。腓骨兩端略微擴展而扁薄,骨幹細長,呈圓柱形。膜質骨板相對而言比較大,形態多樣化。頸部骨板小而薄,呈桃形,背部骨板呈三角形,薦部和緊靠薦部的尾部骨板呈高棘狀的扁錐形。整列骨板從頸部到薦部逐漸有所增高、加厚。骨板可能對稱排列,因為在保存的骨板中,有大小一樣、形態對稱的骨板。推測沱江龍的膜質骨板有17對,是劍龍類中骨板數最多的 [2] 

多棘沱江龍討論

多棘沱江龍是董枝明等根據自貢伍家壩晚侏羅世上沙溪廟組底部發現的兩個個體材料而定名的,此後一直沒有新材料發現。從骨骼形態構造特徵看,沱江龍顯然要比自貢大山鋪中侏羅世下沙溪廟組發現的華陽龍進步得多。沱江龍的枕區比較相似於東非的Kentrosaurus,而頭骨的形態和有結節的眶上骨又與北美的Stegosaurus的比較相似。然而沱江龍膜質骨板的形態與北美的Stegosaurus和新疆的Wuerhosaurus區別比較明顯 [2] 
多棘沱江龍的骨板形態比較近似於非洲Kentrosaurus和歐洲Omosaurus的骨板,説明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能比較密切。然而,多棘沱江龍薦部上有四對未封閉的薦孔,使它很容易的與KentrosaurusOmosaurus區別開來 [2] 

多棘沱江龍名稱來歷

沱江龍(屬名:Tuojiangosaurus)意思是“產自沱江地區的爬行動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