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形叉蕨(原變種)

鎖定
植株高60-90釐米。根狀莖短,直立,粗1. 5-2釐米。生山谷或河邊密林下陰濕處或岩石上,海拔800-1 500米。
中文學名
多形叉蕨(原變種)
拉丁學名
Tectaria polymorpha (Wall. ex Hook.) Cop. var. polymorpha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亞    綱
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叉蕨科
叉蕨屬
多果組
裸柄系
單頂羣
多形叉蕨
中國植物誌
6(1):086

多形叉蕨(原變種)形態特徵

植株高60-90釐米。根狀莖短,直立,粗1. 5-2釐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約8毫米,先端長漸尖並稍捲曲,邊緣有睫毛,膜質,褐棕色而稍有光澤,邊緣淡棕色。葉簇生;葉柄長40-60釐米,基部粗4-5毫米,禾稈色,上面有淺溝,光滑;葉片橢圓狀卵形,長35-60釐米,基部寬25-30釐米,奇數一回羽狀;頂生羽片單一或三叉,橢圓形,長18-20釐米,中部寬8-9釐米,先端急狹成長尾狀,基部淺心臟形,全緣或為淺波狀;側生羽片1-4對,對生,稍斜向上,間隔3-5毫米,基部一對柄長1-1.5釐米,第二對以上的無柄,橢圓形,長20-25釐米,中部寬6-8釐米,先端急狹成長尾狀,向基部不變狹,基部淺心臟形,全緣,基部一對羽片單一或分叉。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有分叉的內藏小脈,兩面均略可見並稍隆起,下面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羽軸及側脈禾稈色,上面光滑,下面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紙質,幹後褐綠色或紅褐色,上面光滑,下面偶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淺溝,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孢子囊羣圓形,生於網眼的小脈上或交結處,在側脈之間有不整齊的3-5行;囊羣蓋圓盾形,膜質,棕色,全緣,早落。染色體2n=160。 [1] 

多形叉蕨(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00-1 500米的山谷或河邊密林下陰濕處或岩石上。

多形叉蕨(原變種)分佈範圍

產自台灣(台北、台中、南投、嘉義、高雄、平東)、廣西(凌樂)、貴州(冊亨)、雲南(思茅、普洱、河口、新平、硯山、瀘水、廣南、佛海、西雙版納)。印度、錫金、尼泊爾、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也產之。模式標本產地:尼泊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