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帶副緋鯉

鎖定
多帶副緋鯉(學名:Parupeneus multifasciatus (Quoy et Gaimard, 1825)),為羊魚科副緋鯉屬的一種魚類。全長35釐米,後背鰭最末軟條甚長。體為淡灰至棕紅色。吻部至眼後有1暗色短縱帶;體側具5條(有時2~3條明顯)暗色橫帶。後背鰭基及其後呈黑色,末緣及臀鰭膜上有黃色縱帶斑紋。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 西起聖誕島(東印度洋),東到夏威夷、馬克薩斯羣島和土木土羣島,北起日本南部,南至羅德豪島及拉帕島。我國見於南海。
中文學名
多帶副緋鯉
拉丁學名
Parupeneus multifasciatus(Quoy et Gaimard, 1825)
二名法
Parupeneus multifasci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羊魚科
副緋鯉屬
多帶副緋鯉

多帶副緋鯉形態特徵

多帶副緋鯉與裂唇魚在一起 多帶副緋鯉與裂唇魚在一起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後緣為斜向彎曲;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齶骨無齒。具頦須一對,末端達眼眶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5-7+18-21。體被弱櫛鱗,易脱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8-30,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第二背鰭最後軟條特長;胸鰭軟條數15-17(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澹灰至棕紅色;吻部至眼後有一短縱帶;第二背鰭基及其鰭後呈黑色,末緣及臀鰭膜上有黃色縱帶斑紋。體側具五條橫帶,第一條在第一背鰭前方體側,第二條在第一背鰭下方體側,第三條較窄在第一與第二背鰭間,第四條在第二背鰭下方體側,第五條在尾柄側方。三帶海緋鯉(Parupeneus trifasciat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多帶副緋鯉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外緣的砂地,或者是碎礁地上,利用鬍鬚來探索在砂泥底質上活動的底棲生物,如甲殼類、軟體動物、魚類及蠕蟲等。日行性的魚類,白天在礁砂溷合區獨自遨遊;晚上就找個安全的地方,靜靜的養精蓄鋭。

多帶副緋鯉分佈範圍

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洋之聖誕島,東到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羣島,北起琉球羣島,南至羅的豪及拉帕島。台灣各地皆有,但多分佈在南部海域。

多帶副緋鯉價值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流刺網、延繩釣等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宜紅燒或油煎。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在台灣南部終年都可釣到。
經濟價值
肉味鮮美,全年皆可捕獲。漁業具商業性;亦為遊釣魚種。因覓食習性獨特,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