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寶路

鎖定
多寶路[Duōbǎo Lù] 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昌華街道、多寶街道轄內。 [2] 
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3] 
中文名
多寶路
地    址
中國廣州市荔灣區
全    長
1390米
18米
曾命名
新風路
特    色
西關特色建築,濃厚的西關風情

多寶路歷史沿革

建於 20 世紀 30 年代。由安徽巡撫、清代太子少保鄧華熙在該地建樓宇,眾人公推他為該地起名,取名“多寶大街”,寓意“財富多,才氣多、福氣多”。1930 年闢成馬路,定名多寶路。東西走向,起於如意坊,止於寶華路。在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為綠化路段。沿途有廣醫三院、西關培英中學等。 [2] 
時敏路與時敏學堂
多寶路 多寶路
時敏路就是指恩寧路口以西約200米長的一段路。這條廣州西關的老路的命名源於一間廣東省最早的新式學校——時敏學堂。時敏學堂坐落於多寶大街寶慶新街(現多寶路39號廣東省水利廳辦公大院)。該路在民國時期擴建馬路時正式改名為時敏路,直至1966年併入多寶路,路名從此不復存在。而時敏路,卻與“時敏學堂”和它的創始者“鄧家讓”的兩個名字緊密地聯繫着,成為廣州西關和馬來西亞詩巫市結下的異國異地情結中的重要一環。 [1] 
或許你不知道,這間時敏學堂是廣東首家民辦新式學校。據史料記載,1898年,在康梁維新變法的直接促使下,廣州志士鄧家仁(字君壽)、鄧家讓(字恭叔)兄弟創辦了時敏學堂,寓意敏於時務。 [1] 
學堂既仿照和引進西方現代科學,又結合本國實際設大學、小學兩部,聘請有新思想的學者任教,開設了修身、國文、地理等課程,因此求學者眾多。學堂後來還衍生出時敏書局和創辦了《時敏報》。1902年,學堂選派金曾澄率8位留學生赴日本留學,金曾澄畢業回國後曾任中山大學校長、廣州大學校長、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等職,在當時是甚富遠見之舉。1905年,學堂改為時敏中學堂,是廣州最早的私立中學堂,鄧家仁任校長。民國後易名私立時敏中學,1917年鄧家讓接替其兄任校長。 [1]   鄧家讓:馬發展區詩巫市的功臣 [1]   1901年,鄧家讓招募了中國勞工來到馬來西亞詩巫市南蘭拉讓江兩岸一帶開闢墾場,獲批准投資40萬元創辦了“新廣東港墾場”並任“港主”(墾場的最高負責人)和該場駐廣州辦事處負責人。1902年3月15日,鄧家讓帶領粵籍農工70餘人到達詩巫,是日被定為“開港日”。其時詩巫一片荒蕪,但墾場農工在鄧的帶領下,艱苦創業初見成效。為了進一步發展,鄧家讓還派得力助手回國招募四會、廣寧等地農工共830多人到詩巫。 [1]   後來,詩巫發展為市,人們沒有忘記開拓者鄧家讓之功。為了紀念他的功績,詩巫市政府批准以鄧家讓(恭叔)名字為南蘭工業發展區一些馬路和街巷命名。至今,該市仍保留着“鄧恭叔路”、“鄧恭叔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等地名。湯永鴻向記者介紹,詩巫市當地的許多華人公會,如詩巫廣東公會詩巫廣惠肇公會等,都長期懸掛着鄧家讓的遺像。在詩巫民族文化館內,還鑄立着鄧家讓的銅像,供人瞻仰。 [1] 

多寶路特色

該路段有很多西關特色建築,有濃厚的西關風情。

多寶路沿途重要建築

多寶路與之交匯道路

道路順序由西往東排列,粗體字為主幹道
寶華路
黃沙大道

多寶路公共交通

地鐵:地鐵一號線長壽路站、地鐵六號線如意坊站
巴士:多寶路(黃沙大道口)站(原省水利廳站)、市二醫院(多寶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