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寶講寺

(浙江三門多寶講寺)

鎖定
浙江三門高梘鄉,羣山環抱,林木幽深,是個遠離塵囂的僻壤。其中有一座金碧輝煌的莊嚴古剎——多寶講寺。古剎始建於東晉,初名“龍翔院”。南宋時始改稱今名,曾屬天台山國清寺下院。清代曾二度重修。至1992年智敏上師住持時,古剎僅剩破殿、殘垣。敏公率眾篳路藍縷,重光山門,並新建大師殿,大雄寶殿等,使多寶講寺成為漢傳佛教道場,馳名海內外。
本寺依叢林講學方式,培養熱愛祖國、住持正法、嚴持淨戒、精修止觀、教證結合,繼承佛教優良傳統,能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出實際貢獻的合格僧才。——多寶講寺辦學宗旨
中文名
多寶講寺
地理位置
浙江三門高梘鄉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7:00-17:00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大師殿
藏經樓
著名景點
舍利塔
大雄寶殿
彌勒殿
時    代
東晉
宗    教
漢傳佛教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浙江省台州市
住    持
智敏上師

多寶講寺地理位置

三門的多寶講寺,雖也依山而築,山卻不深,反處於塵世的圍裹中。南邊的大門出口即為喧囂的街市,東與小學毗鄰,西與高梘村隔溪相望,北面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則在山間一晃而過。走出一步是紅塵俗世,走進一步是清規戒律;一邊是物慾橫流的誘惑,一邊是清苦的研習修為,這樣的環境無疑更能磨鍊一個人的意志,考驗一個人的定力。多寶講寺給人以聯想,給人以啓迪,給人以感悟。可謂風由旌動,境由心造。
多寶講寺

多寶講寺人文歷史

多寶講寺也是神秘的。它的神秘在於它有一套嚴格的清規戒律。僧眾裝束一律按佛制三衣,吃飯過午不食。僧人們除課誦、修禪、勞動外,不説閒話。女眾到傍晚必須離開寺院,早晨太陽昇起時才能入寺。寺院內不準吸煙,你即使在天井或過道上吸,僧人看見都會制止。

多寶講寺著名景點

大師殿、藏經樓、舍利塔。

多寶講寺藏經樓

藏經樓內有一尊江南最大的緬甸漢白玉觀音佛,為鎮寺之寶。

多寶講寺舍利塔

寺院右面的山上是清定上師舍利塔,漢白玉建造,式樣與當年阿育王為佛陀所造的紀念大塔一樣,只是規格稍小。

多寶講寺原主持

清定法師佛學造詣高深,名列當代全國十大高僧。俗名鄭全山,1903年出生,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步兵科,從一個下級軍官升至國民黨少將處長。1941年,因不滿國民黨消極抗日政策,鄭全山拋妻別女,憤然出家,遁入空門,後入密宗13代祖師能海法師門下。高梘是清定上師的故鄉。上師的遺塔矗立在故鄉的山頂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注視着故鄉的山山水水,目睹着故鄉的滄桑鉅變,該是一種莫大的慰藉。
再三頂禮,右繞三匝,表達對上師的無限敬意。綠樹掩映的舍利塔,在藍天白雲下顯得寂靜而空曠,系在樹身上潔白的哈達迎風而舞,昭示着幸福的未來。

多寶講寺現任主持

住持智敏上師以戒為本,定慧雙開;學修並重;深入三藏,辯才無礙,是一位人天共仰、不可多得的僧寶。

多寶講寺個人介紹

上師早年隨範古農居士研習唯識,後由清定上師披剃出家,依止能海上師學法,居五台山十三載。

多寶講寺相關事件

上師長期從事僧伽教育,以中觀為了義,唯識為方便,以俱舍論為基礎,以道次第為實踐,創立了系統而又嚴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一批能夠續佛慧命的僧材,使多寶講寺成為十方聞風來歸的法筵、道場。
上師在弘法、講經的同時,不斷印行顯密經論。為了讓廣大弟子、學人便於理解,同沾法益,上師不顧年高體弱,廣徵博引,註釋經論,並把講記整理成書,印行流通。有些還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公開發行,使受眾更為廣泛。其慈悲濟世之心,人天共鑑。
有高僧必有法眾,有法眾必有道場。由趙樸初大德題“多寶講寺”、“大師殿”匾額的古剎,每天早晚課誦、每月兩次布薩、每年結夏安居,持午過堂,一派整肅的威儀道風,成為佛門加強自身建設的模範。如今,擬修建大雄寶殿,弘通法寶,希望十方善信隨緣樂助,共沾法益,高樹法幢。

多寶講寺大雄寶殿

2005年夏秋之際,三門大雄寶殿在清定上師親手執鍬剷土的奠基點之上拔地而起,聞者為之鼓舞振奮。今依設計方案,略述其建築結構之格局,為令四眾弟子瞭解大殿之宏偉殊勝而心生踴躍。
大雄寶殿總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主體二層,局部一層,設計緊扣講寺的傳承特點。大殿分為月台、主殿和五大金剛殿三部分。為了最充分地利用現有場地,大殿與兩側的已建廂房緊密結合、渾然一體。
大雄寶殿主殿面積約850平方米,是大師殿面積的兩倍,再加上前面的月台,可容納上千人之大法會。正廳北面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大迦葉、阿難二弟子,東西兩側供奉十六大阿羅漢。釋迦佛像自身高達9米,蓮座高2.5米。如此高的佛像,若採用傳統樑柱佈局,在大殿任何位置都不能瞻仰到完整佛像。為此,正殿平面採用“凸”字形,加大進深,開闊視野,同時採用大跨結構,減掉了傳統設計中佛像前方的6根柱子,使大殿極為寬闊高敞。大梁跨度達18米,梁底高度約16米,相當於一座五層樓房。信眾只需在進入主殿2米處就可以瞻仰到完整的一佛二弟子的莊嚴法相。這樣的格局在傳統佛殿中極其罕見,對結構設計和現場施工都是一個挑戰,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妥善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建築造型分解為三層,底層月台,內藏千人會議廳,外雙重勾欄。中層為大經堂,敦實堂皇;上層坐落漢式重檐歇山大殿,檐飛角翹。大殿總高雖逾30米,卻做到了進退有致、整體和諧。屋脊裝飾的金色鈴塔、噴焰摩尼和法輪雙鹿更成為畫龍點睛之筆。
正殿擁有周匝走廊和寬闊的前後門廊,可供信眾繞佛。正門廊上矗立着令人震撼的四根古印度式大門柱,周邊廊柱仿阿里託林寺的樣式,後門廊上層供奉五大金剛。
上層的漢式大殿三面開雙層高窗,採光十分充分,而且光線柔和。在下午時分,陽光灑向佛像,更增莊嚴。樣式參照福建莆田廣化寺,不用繁瑣斗拱,古樸而簡潔。因斗拱本是木結構的受力構件,當採用混凝土結構後,它就成了純裝飾構件,昂貴而不實用。出檐部分代之以傳統垂蓮柱做法,在節約工程造價的同時,又不失傳統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