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兒曲

鎖定
多兒曲,漢語也稱多兒河,又名石內河,是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龍江的支流。幹流發源於四川省若爾蓋縣求吉東的戈藏佳則,在多兒鄉境西南界入境,向東北流經自古村東後轉向西北,經白古寺、然子寺(鄉政府駐地)、台尼傲村,於鄉境西北與阿夏曲匯流再向北在多兒溝口(迭部林業局阿夏林場和麻牙園藝場所在地)注入白龍江。 [1] 
多兒曲流域,水力資源豐富,羣眾很早就使用水力生產生活。著名的多兒水磨羣就在多兒曲流域內。解放後,流域建設了多兒水電站、阿夏水電站等,實現了水力資源的電能轉化。
中文名
多兒曲
別    名
多兒河,石內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龍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
流經地區
若爾蓋縣、迭部縣
發源地
四川省若爾蓋縣的戈藏佳則東麓
主要支流
阿夏曲
河    長
75 km
流域面積
605.6 km²
河    口
多兒溝口

多兒曲幹流概況

多兒曲幹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多兒曲幹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多兒曲,其源分南北兩支,南支發源於岷山山系四川省境的戈藏佳則(山名,若爾蓋縣、迭部縣交界處,海拔4574米)東麓,東流約20公里後於卓莫惱西麓谷口處入甘南州迭部縣境稱貢毛河(長14公里)。北支發源於迭部縣多兒鄉境西端的岷山山系旦巴哲(山名)西北麓,稱勞日果巴(長24公里),東流至西讓村西后與南支匯合;又東流至白古寺南,納入發源於羊布梁西麓的羊布河水(長14公里)後始稱多兒曲,河道沿多兒溝走向折向西北流,經白古寺、然子寺(鄉政府駐地)、台尼傲村,在阿夏、多兒、旺藏3鄉交會處與阿夏溝水匯流。多兒曲納入阿夏曲後又北流經旺藏、花園兩鄉境後於旺藏鄉迭部林業局阿夏林場和麻牙園藝場以東多兒溝口注入白龍江。多兒曲總長75公里,甘南州州境流程54公里,落差1110米,多年平均流量13.1立方米/秒。 [2]  [1] 
上游白古寺一段 上游白古寺一段
多兒鄉政府上游多兒電站庫區段 多兒鄉政府上游多兒電站庫區段
多兒村一段 多兒村一段

多兒曲水文特徵

據《迭部縣誌》載,多兒曲年徑流量3.08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9.8立方米/秒,實測最小流量2.4立方米/秒。流域內森林覆蓋率佔56.6%,灌木林覆蓋度佔37%。多兒河上建有2X200千瓦水電站1座。 [3] 

多兒曲主要支流

阿夏曲 阿夏曲
阿夏曲(阿夏溝水),發源於四川營布地區(《甘南藏族自治州志》稱甘川交界的坦納克卡與洛久雜山麓之間),在阿夏鄉西南界入境,又在該鄉境內先後彙集了也布隆哇(油筐溝)、隆納去畦(小暗溝)、隆納切哇(大暗溝)、佐嘎(白松)、惹隆‘(羊溝)、勞日果巴(勞山溝)、達興隆哇(虎猴溝)等溝谷的數條小支流,順阿夏庫(溝)向東北流經愛哇、納告、西居、鄉政府駐地。在阿夏溝口的多兒梁下與多兒曲匯流,再向北注入白龍江。境內流長約60公里。集水面積391.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27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4.0立方米/秒,實測最小流量1.2立方米/秒。流域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56.9%,喬木林覆蓋度佔36.3%。1989年在阿夏河上建成2X400千瓦水電站一座。迭部林業局阿夏林場的採伐區全在阿夏曲流域內。 [2]  [4] 
羊布河水,發源於多兒鄉東南角的羊布梁西麓,在白古寺上游江入的多兒曲,河長14公里。中流的達益村有著名的多兒水磨羣。

多兒曲治理開發

多兒曲水磨

多兒水磨羣 多兒水磨羣
水磨,是多兒河流域早期人們利用水力的形式。多兒河上游東岸支流羊布河上達益(羊布)村的多兒水磨羣是其中的代表。多兒水磨羣,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多兒鄉羊布村南側斷崖下。由11個獨立的水磨房組成,集中分佈長150米、陡降約15%的多兒河上。每個磨房長7.5米,寬5.6米不等,高6-7米,人字型頂。水磨半部位於多兒河上,為木結構,另處半部位於河邊,外層由泥石築成,內層為木結構,由於水氣的侵襲,房頂、牆壁上都長出了青苔。將水引至磨房底部帶格的方形木輪上,利用水的衝力帶動連着木輪的木軸以及磨房內部的石磨,達到利用最原始的水力機械,磨製青稞、小麥等農作物的目的。 [5] 

多兒曲堤壩建設

迭部縣在多兒曲及阿夏曲重要河段建有防洪堤,主要有:多兒然子排洪防洪堤250米。1990建成,投資10.0萬元,主要用於護村、護田。阿夏河堤防洪堤311米1985建成,主要用於保護鄉政府。 [6] 

多兒曲水電工程

多兒曲平均流量9.8立方米/秒,最大水頭1200米理論出力7.17萬千瓦,水能資源豐富,流域內主要電站有多兒水電站、阿夏電站,另有幾座建成不久報廢。 [7] 
多兒電站庫區 多兒電站庫區
多兒電站,位於迭部縣多兒鄉多兒曲支流然子河口,這裏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森林資源豐富。全鄉共13個村莊,約3000餘人,大部分居住在山腰或山頂,相對高度在200~500米間。夜間用松枝條照明,運輸全靠人力揹負。為了改變當地貧窮落後面貌,迭部縣於1985年開工修建多兒電站,1987建成,裝機容量200千瓦,總投資49萬元。 [8] 
阿夏電站,在阿夏鄉阿夏曲上,1989建成,裝機容量2*400裝機容量(台/千瓦)。
多兒羊布南電站,在多兒鄉多兒曲上,1975建成,裝機容量1*18千瓦,已報廢。多兒羊布電站,在多兒鄉多兒曲上,1975建成,裝機容量1*18(台/千瓦),已報廢。然子寺電站,在多兒鄉多兒曲上,1973建成,裝機容量1*50千瓦,已報廢 [9] 

多兒曲河谷交通

多兒曲河谷,即多兒溝及支溝阿夏溝自古為川(阿壩地區)甘(甘南地區)人行通道,主要線路是:沿多兒溝東南行至羊布(達益)經羊布梁(史稱羊膊嶺)西麓,通川北玉瓦寨可達南坪(九寨溝)、松潘等地。自洛大西行至代古寺南入磨溝,溯水而上越羊布梁與前述線路相接通川。自旺藏寺沿白龍江東至九龍峽西端,南人曹什壩溝逾帕尕梁人多兒溝與上前路相接通川。沿阿夏溝溯水而上經崖哇、大板西南行通四川求吉寺。此路頗險,很少通行。 [10] 

多兒曲流域概況

多兒曲流域,幾乎全部在迭部縣多兒鄉和阿夏鄉境內。阿夏鄉,位於迭部縣境南部,東與多兒鄉隔山相鄰,南、西南同四川九寨溝縣和若爾蓋縣接壤,西北連達拉鄉;北靠旺藏鄉。鄉名以藏語地名阿夏庫(溝)而得名。該鄉清時楊土司設阿夏旗,解放後屬卓尼縣下迭區轄,1957年10月始設阿夏鄉,1958年又與多兒鄉合併。1959年隨下迭公社劃屬龍疊縣轄。1962年建縣後恢復阿夏鄉。居民多為藏族。
全境地處岷山北麓一條溝。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山高谷狹,森林茂密,日照時間較短,年降水量560毫米。源於川境的阿夏曲由南向北縱穿全境,至北界與多兒曲匯流再北注入白龍江。總面積431平方公里。林地面積3667公頃,森林覆蓋率56.9%。木材蓄積量332萬立方米。草場面積9000畝。耕地3123畝,均為坡地。農作物主要有青稞、蠶豆、小麥、洋芋、油菜等。境內野生動植物、菌類中草藥資源豐富,其中自蕨菜享有盛名,係指名進貢卓尼土司的名特土產。
多兒鄉 多兒鄉
多兒鄉,位於迭部縣境東南部。東與舟曲縣大峪鄉隔山相鄰,南同四川南坪縣接壤,西臨阿夏鄉,北連花園、洛大兩鄉。鄉政府駐然子寺,西北距縣城100公里。鄉名以地處多兒庫(溝)而命名;意為“石圈內”,因境內山巒重迭、山峯裸露而得名。
清時屬卓尼楊土司轄境,並在境內置多力禾旗(內分“亞切"和“麻切”即上、下兩個小旗)。解放後歸卓尼縣下迭區轄。1957年10月建立多兒鄉。1958年底與阿夏鄉合併。1959年隨下迭公社劃屬龍疊縣轄。1960年下迭公社劃小後屬麻牙公社管,多兒稱管理區。1962年迭部縣成立後仍恢復多兒鄉。居民多為藏族。
鄉境地處岷山北麓深山谷地,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多兒曲(河)由東南向西北縱穿全境,在北界與阿夏曲匯流再北注入白龍江。全鄉總面積為546平方公里。林地面積9700公頃,森林覆蓋率56.6%,木材蓄積量356萬立方米,主要分佈在東南部。草山面積4萬畝。有耕地8943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青稞、蠶豆、洋芋、油菜等。境內野生動植物、菌類、藥材、水力等資源豐富。
該鄉婦女服飾獨特:頭戴夾層筒型鑲邊帽,帽頂用白布封口微凹,面料顏色隨年歲增長而由淺到深;身着半高領、右衽大襟長袍,領、襟部飾有10~15公分的鑲花緄邊,常提起袍服下襬右角挽到腰帶上;褲子寬短,多紫紅色;足登滿幫軟筒厚底布靴。1981年建立縣辦多兒林場。有薩迦派和格魯派寺院各1座。 [11] 
參考資料
  • 1.    迭部縣誌編纂委員會.迭部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124
  • 2.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南藏族自治州志:民族出版社,1999:220-223
  • 3.    迭部縣誌編纂委員會.迭部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124
  • 4.    迭部縣誌編纂委員會.迭部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125
  • 5.    多兒水磨羣 .  .新浪科技[引用日期2020-11-12]
  • 6.    迭部縣誌編纂委員會.迭部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300
  • 7.    迭部縣誌編纂委員會.迭部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302
  • 8.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南藏族自治州志:民族出版社,1999:604
  • 9.    迭部縣誌編纂委員會.迭部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305
  • 10.    迭部縣誌編纂委員會.迭部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333-334
  • 11.    迭部縣誌編纂委員會.迭部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95-9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