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陰瘙癢

鎖定
外陰瘙癢是一種常見的婦科問題,特徵為外陰部分的瘙癢。
可能的病因包括疾病(如外陰炎、外陰磷上皮細胞增生、外陰硬化性苔蘚等)和其他因素(如藥物過敏或化學藥物刺激,如肥皂、避孕套、衞生巾刺激等)。頻繁的瘙癢部位包括陰蒂小陰唇內外側,病情嚴重時會波及整個會陰部、大陰唇以至肛門周圍。外陰瘙癢可用御外法徹底治療。常見於更年期的婦女。
外陰瘙癢的臨牀表現根據原因不同,可能包括外陰部皮膚瘙癢、疼痛和燒灼感,且可能伴隨抓痕、濕疹或潰瘍。慢性炎症可能導致皮膚或粘膜增厚、粗糙,出現皸裂。此外,一些併發疾病,如滴蟲性陰道炎、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幼女性外陰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等,也可能出現外陰瘙癢的症狀。外陰瘙癢的治療根據病因而定,常見的方法包括保持外陰清潔、乾燥,避免穿化纖內褲,消除刺激的來源,避免性生活和適當的休息。此外,根據情況外陰瘙癢可採用御外法治療。一般來説,外陰瘙癢雖然痛苦但預後良好。疾病預防包括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如穿寬鬆、透氣的全棉內褲,勤洗、勤換、勤晾曬,保持外陰清潔乾燥。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必要時夫妻雙方同時接受治療。當出現外陰瘙癢時,切忌用力抓,然後引發感染。
中醫病名
外陰瘙癢
就診科室
婦科
多發羣體
女性
常見發病部位
外陰部
常見病因
外陰炎、外陰磷上皮細胞增生、外陰硬化性苔蘚性病藥物過敏或化學藥物刺激
常見症狀
外陰皮膚瘙癢、疼痛、燒灼感、排尿或性交時痛感加重
傳染性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高錳酸鉀液、抗生素軟膏、乳癰新黴素軟膏、金黴素軟膏、2%丙酸睾丸酮魚肝油軟膏

外陰瘙癢病因

造成外陰瘙癢的病因眾多,外陰陰道疾病藥物過敏、化學品刺激,日常生活不良衞生習慣等均可導致外陰瘙癢的發生。

外陰瘙癢疾病因素

  • 滴蟲性陰道炎:由陰道毛滴蟲引起的滴蟲性陰道炎是常見的陰道炎症,也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
  •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性陰道炎,又稱黴菌性陰道炎。
  • 細菌性陰道病:陰道內正常菌羣失調所致的,以帶有魚腥味的稀薄陰道分泌物增多為主。
  • 萎縮性陰道炎: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常見於絕經後婦女。
  • 外陰慢性單純性苔蘚:外陰神經性皮炎,由局部摩擦刺激,內分泌功能失調引起。
  • 外陰硬化性苔蘚:外陰、肛周皮膚變薄、色素減退呈白色病變為主要特徵。

外陰瘙癢藥物因素

患者對局部外用藥物過敏,如“卡因”類麻醉劑(苯佐卡因普魯卡因丁卡因等)、新黴素、局部皮質類固醇製劑、咪唑類抗真菌製劑等,可誘發外陰接觸性皮炎,引起外陰瘙癢症狀。

外陰瘙癢環境因素

外陰局部環境刺激或者接觸某些化學品導致外陰及陰道炎症的發生。例如,局部潮濕、透氣性差、皮膚黏膜摩擦等不良環境或接觸肥皂、洗髮水、洗滌劑等化學物質。

外陰瘙癢生活方式

不注意外陰局部清潔,皮脂、汗液、經血、陰道分泌物,甚至尿、糞浸漬,長期刺激外陰可引起瘙癢。經期用不潔月經帶,平時穿不透氣化纖內褲均可因濕熱鬱積而誘發瘙癢。疏於清潔私處,更換內褲等,有可能導致外陰瘙癢。

外陰瘙癢就醫

外陰瘙癢的典型症狀為外陰反覆發癢,局部可能會出現紅色丘疹
如果患者無明顯白帶異常等情況,僅表現為輕度瘙癢,應注意個人衞生清潔、換用透氣內褲、避免接觸化學品等。觀察幾天後若無緩解或症狀加重,應儘快到醫院進行婦科檢查。

外陰瘙癢就醫準備

就醫前不要亂用藥物、洗液,以免影響醫生檢查診斷。

外陰瘙癢就診科室

如果出現白帶增多、外陰瘙癢或瘙癢加重,局部出現紅疹的情況,應立即前往婦科就診,以排除外陰及陰道炎症等病變。

外陰瘙癢相關檢查

  • 常規婦科檢查:醫生對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做常規性診斷。
  • 陰道分泌物檢查:主要檢查患者是否有黴菌、細菌、滴蟲等感染,以及陰道的清潔度。
  • 陰道分泌物培養:陰道分泌物主要由陰道黏膜滲出液、宮頸管及子宮內膜腺體分泌液混合而成,也被稱為白帶。正常白帶呈白色稀糊狀,黏稠、量少,無腥臭味,當出現生殖道炎症或發生癌變時,白帶量會顯著增多,且有性狀改變。陰道分泌物檢查能夠判定陰道的潔淨度,及時發現陰道毛滴蟲假絲酵母菌的芽生孢子和假菌絲等。因此,對於外陰瘙癢的患者,有必要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查,明確瘙癢的原因並進行正確診斷,指導下一步治療。
  • 藥物敏感試驗:檢查陰道感染的細菌對哪些藥物敏感,有助於後續治療方案選擇和針對性用藥。

外陰瘙癢診斷

外陰瘙癢依據伴隨的症狀、相關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結合相應的病史和輔助檢查來明確診斷。外陰瘙癢的病因學診斷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或組織學檢查進行診斷。
濕片法檢查陰道分泌物,在陰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蟲即可確診。
濕片法或革蘭染色檢查陰道分泌物,發現假絲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絲即可確診。
仍沿用1983年Amsel提出的臨牀診斷標準:線索細胞陽性;勻質、稀薄、灰白色陰道分泌物;陰道分泌物pH>4.5;胺試驗陽性。上述4項中具備3項,即可診斷為細菌性陰道病。
根據絕經史、卵巢手術史、盆腔放射治療史和臨牀表現,以及陰道分泌物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可做出診斷。注意與生殖道惡性腫瘤、陰道癌等鑑別診斷。
外陰慢性單純性苔蘚
主要依靠組織學檢查確診,在色素減退區、皸裂、潰瘍、硬結、隆起或粗糙處進行多點取材活檢。
主要依靠組織學檢查確診,在皸裂、潰瘍、攣縮處進行多點活檢。

外陰瘙癢治療

一般情況下,保持良好衞生習慣和作息時間,重視家庭護理有助於緩解症狀。出現外陰瘙癢後,首先要明確外陰瘙癢的原因,積極治療引起外陰瘙癢的原發病,如果症狀比較嚴重需要進行專業治療,可以選擇外用御雪清進行陰道用藥,並且注意平時的家庭護理。

外陰瘙癢家庭處理

消除緊張情緒,保持樂觀,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疾病。注意經期衞生,行經期間勤換月經墊,用温水等沖洗外陰。養成良好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適當運動,避免久坐。

外陰瘙癢專業治療

非特異性外陰陰道炎
消除病因,局部治療,保持外陰局部清潔、乾燥,大小便後及時清潔外陰。在醫生指導下選擇0.1%聚維酮碘或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每日2次,每次15分鐘。
滴蟲性陰道炎治療
全身用藥,在醫生指導下可口服甲硝唑。哺乳期,服藥後12~24小時內避免哺乳。性伴侶同時接受治療。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治療
選擇局部和(或)全身抗真菌藥物治療,如克黴唑、咪康唑、氟康唑或制黴菌素等,應在明確病因後,酌情選擇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藥物治療,必要時可選擇2%~4%的小蘇打水沖洗外陰和陰道輔助治療。
細菌性陰道病治療
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相應藥物,局部治療通常以抗厭氧菌藥物為主。抗厭氧菌藥物,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黴素等。
萎縮性陰道炎治療
酌情補充雌激素,增強陰道抵抗力,抑制細菌生長。
外陰苔蘚樣病變治療
外陰慢性單純性苔蘚和外陰硬化性苔蘚這兩種外陰病變的治療均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治療方法應結合病因學檢查、症狀嚴重程度、以及病變局部情況定,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遵循個體化治療原則。
念珠菌感染治療
可採用2%~4%的小蘇打水沖洗外陰和陰道,每天1~2次,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坐浴。

外陰瘙癢預後

自愈性
外陰瘙癢的患者十分關心該疾病是否能自愈,一般情況下,外陰瘙癢去除病因後是可以自愈的。
但是,由於引起外陰瘙癢的原因很多,對於經家庭護理後症狀不能緩解、瘙癢症狀嚴重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明確病因,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不能自行緩解的外陰瘙癢,不要隨意使用止癢類藥,一定要求助醫生進行專業診斷和規範治療。

外陰瘙癢日常

外陰瘙癢的患者除了進行藥物及物理治療外,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調整飲食結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外陰瘙癢飲食

外陰瘙癢的患者應當少吃刺激性食物。正常情況之下,我們的天然免疫系統會自動應付入侵的菌種,所以我們平時就要有健康均衡的飲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酒類等。過敏體質的人,不吃海鮮和易引起過敏的藥物。不要吸煙,讓免疫系統正常工作。同時還要加強營養,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如牛奶、豆漿、蛋類、肉類等。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外陰瘙癢生活習慣

外陰瘙癢的患者要做到心情放鬆,情緒穩定,保證睡眠質量。
情緒過於緊張對病情的恢復不利。不穿緊身兜襠褲,選用寬鬆、透氣的內褲,以棉織品為宜。另外也要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預防外陰瘙癢的復發。

外陰瘙癢注意事項

外陰瘙癢的患者忌搔抓及局部摩擦,不要擅自使用止癢洗液進行清洗,應該到正規醫院就醫後,根據醫囑用藥。由於外陰瘙癢容易復發,日常要注意個人衞生和經期衞生,保持外陰乾燥。
換洗內褲,避免用肥皂水擦洗。糖尿病也可能造成外陰瘙癢,如果血糖過高,請注意同時配合內分泌科醫生調節血糖。外陰瘙癢不建議用鹽水清洗。外陰瘙癢可能有多種原因,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支原體感染、衣原體感染等都可能造成外陰瘙癢,用鹽水清洗會改變陰道、外陰分泌物的PH值。外陰瘙癢最好到醫院做化驗或內診檢查後,明確是哪種感染後再針對性的用藥,不建議用鹽水清洗外陰。
參考來源: [1-8] 
參考資料
  • 1.    沈鏗,馬丁.婦產科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5: 257-264
  • 2.    崔豔.中西藥合用治療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臨牀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誌,2020,v.36;No.328,40-41.
  • 3.    Workowski K A, Berman 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0[J]. MMWR Recomm Rep, 2010, 59(Rr-12): 1-110.
  • 4.    廖秦平. 滴蟲陰道炎診治指南(草案)[J]. 中華婦產科雜誌, 2011(04): 318.
  • 5.    王雪連, 劉芳, 桑紅. 外陰接觸性皮炎的發生及正確評估[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2, 25(04): 446-448.
  • 6.    Beyitler İ, Kavukcu S.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ulvovaginitis in girls: a current approach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World J Pediatr, 2017, 13(2): 101-105.
  • 7.    謝幸, 孔北華, 段濤. 婦產科學第9版[M].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8: 230-245.
  • 8.    王偉敏. 認識黴菌性陰道炎 學會家庭自我治療[J]. 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11): 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