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資銀行

鎖定
外資銀行是指在本國境內由外國獨資創辦的銀行。外資銀行的經營範圍根據各國銀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國家為穩定本國貨幣,對外資銀行的經營範圍加以限制;也有些國家對外資銀行的業務管理與本國銀行一視同仁。它主要憑藉其對國際金融市場的瞭解和廣泛的國際網點等有利條件,為在其他國家的本國企業和跨國公司提供貸款,支持其向外擴張和直接投資。外資銀行有的是由一個國家的銀行創辦的,也有的是幾個國家的銀行共同投資創辦的。
2018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已啓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修訂工作,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同時,銀行業各項開放措施持續落地,多項市場準入申請已獲受理和批准。 [1] 
中文名
外資銀行
外文名
foreign bank
定    義
在本國境內由外國獨資創辦的銀行
中國外資銀行
花旗銀行、渣打銀行等
中國主要分佈
上海、北京、香港等

外資銀行發展現狀

外資銀行第一階段

外資銀行發力中小企業融資 外資銀行發力中小企業融資
197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了中國第一家外資銀行代表處,拉開了首都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序幕。首都外資銀行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1979年到1995年,以代表處形式存在,主要從事與代表外國銀行業務相關的聯絡、市場調查、諮詢等非營業性活動;1995年底到2004年,以外國銀行分行形式存在,開始經營外幣項下商業銀行業務,在此階段共有24家外國銀行分行在北京開設分行;2004年12月到2006年12月,外資銀行業務由外幣延伸至人民幣項下;2006年12月,實施“分行與法人並行,法人導向政策”,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在地域和客户對象上的限制,已有摩根大通、友利、韓亞、德意志、新韓、法興等6家銀行改製為在京註冊法人,轄內34家分行中已有19家改製為法人銀行分行,其餘15家外國銀行分行中也有4家即將改制。

外資銀行第二階段

首都外資銀行自開始從事經營性業務即第二發展階段以來,資產、業務、網點規模持續快速發展,截至2008年6月底,在京外資銀行資產總額1987.36億元人民幣,較1996年底增長12.64倍;貸款餘額739.23億元人民幣,較1996年底增長10.25倍;存款餘額767.89億元人民幣,較1996年底增長22.20倍;網點由1995年底的5家外國銀行在京分行發展成6家在京註冊法人、19家我國註冊法人銀行在京分行、15家外國銀行在京分行、28家支行。步入第四發展階段,即實施法人導向政策以來,外資銀行在京經營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大力拓展,改制法人銀行已成為在京外資銀行發展主流,截至2008年6月底,已開業各法人銀行北京分行資產總額佔轄內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76.72%;各項貸款佔比78.61%;各項存款佔比90.71%。

外資銀行風險管理

上海浦東外資銀行齊聚效應 上海浦東外資銀行齊聚效應
隨着資產、業務、網點規模的不斷擴大,為有效解決業務發展與管理能力不匹配問題,外資銀行開始將部分授信審批、風險管理職能開始由境外移至境內,一些經驗豐富的資深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從境外被派遣到境內工作。特別是改制法人逐步建立健全包括董事會及下設的相關專業委員會和高級管理層公司治理架構,在戰略決策預算管理風險管控等方面相對獨立於境外母行。
中信嘉華銀行在改制後董事會下設了由母行董事組成的信貸風險管理委員會,並從母行派遣資深的風險管控人員加強子行的風險管理工作;出於集中風險管理需要而將境內分行改製為外資法人銀行,如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瑞穗實業銀行通過改制也大大加強了在華機構的管理;摩根大通在改制後派遣亞太區的首席行政官首席運營官分別擔任子行董事會的非執行董事監事,提升了決策效能,並在子行設立了2名風險控制經理,負責子行在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外包服務管理、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業務災備應急計劃管理等方面的風險管理工作;東亞銀行改制後成立單獨的中國戰略部,制定該行中國的發展戰略,並提交本地董事會討論通過,而母行戰略部不再製定中國發展戰略。

外資銀行共謀發展

外資銀行可以交易黃金 外資銀行可以交易黃金
來自中外資銀行和各監管機構的專家共議後危機時代中外資銀行的轉折和發展,就宏觀經濟、國際銀行業變局、中外資銀行競爭與合作、中國銀行業監管警示這四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在宏觀方面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突襲全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中國在這一輪全球新一輪經濟衰退中,也受到衝擊,但是全球危機對於中國也有一個正面影響,就是終於意識到儲蓄率太高是無法長期維持的。必須要進行財政等多方面改革。
中國的銀行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終於因為審慎而獲得了回報,躲過了一劫。但是未來中國經濟仍然必須避免落入“趕超陷阱”,關鍵應該要保持多種“要素”的增長,包括資本投入、勞動力、市場化改革等多種要素才是增長關鍵。 國際銀行業變局的探討中,銀行界代表認為,整個全球銀行業的格局的確是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國內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經濟增長的速度是有所下滑,受困的銀行業的金融狀況也發生了變化。而在中國的外資銀行的這一部分確實一枝獨秀。下一步外資銀行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規避國外風險,大力發展中國業務。
2012年外資銀行在規模小幅擴張的同時,進一步加快了在中國內地的差異化經營步伐。數據顯示資本運作方面,多家外資行有增資之舉;市場拓展方面,手段機動靈活,差異化定價爭奪目標客户渠道建設方面:網點佈設穩步推進,專業網點不斷現身;資產質量方面,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預計未來3年在中國利潤將保持20%的年均收入增長。2011年中國的181家外資銀行的總利潤翻了一番,從2010年的77.8億元增加至167.3億元;總資產增長24%,達到2.15萬億元。普華永道中國審計部金融服務合夥人胡亮告訴記者,在華外資銀行利潤增速快於中資銀行的主要原因是,利差擴大、隨人民幣國際化衍生業務量猛增、外資行充分融入銀行間市場和基數較低。不過,由於同期中資銀行成長速度也相當快且外資銀行的基數較小,外資銀行佔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比例僅從1.83%升至1.93%。

外資銀行理財陷阱

外資銀行一直受到中國大陸投資者的信賴,然而卻成了投資者投訴的“重災區”,媒體上頻現內地富豪“聲淚俱下”地控訴某某外資銀行的報道。一時間,外資銀行似乎成了理財市場的眾矢之的。信息不透明、零收益、負收益、甚至坑蒙拐騙誤導投資者,一系列銀行理財產品醜聞正在輿論的推動下演化成一場公共事件。
產品複雜
外資銀行注意陷阱 外資銀行注意陷阱
美國金融風暴的一個巨浪把中國的一些富豪拍得稀里嘩啦的,北京就有許多人被美國的“打折”股票騙走數千萬,或上億元的。而全國則被騙人數更為廣大,按著名經濟學家的推測:甚至有不少國企和民營企業深受其害。2007年北京富豪郝婷事件。當時郝婷買了星展銀行理財產品,短短几個月,她賬户上的8000多萬資金就化為烏有,而且還倒欠星展銀行9千多萬。而導致富豪們鉅虧的均來自外資銀行的一種叫KODA衍生品。 可以看出KODA是一種收益封頂的衍生產品。購買該產品的投資者來説,他們預期股票市場會上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利,不過獲利有限。然而一旦標的下跌,投資者就會虧損,此時該產品的槓桿作用會放大損失。 由於收益有限但風險無限,國外的投資者曾經給這種高風險產品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IKILLYOULATER”,中文意思是“我會遲早殺死你”。
投資顧問誤導
投資者的投訴主要集中在購買環節,大多是理財經理沒有解釋清楚理財產品的設計結構,沒有全面説明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等。實際上,理財顧問在向客户推銷這款產品時,往往並沒有充分向投資者解釋產品的潛在風險,只是片面地説明客户可以用低於市價一定折扣的價格買入相應股票,使得大多數投資人誤以為自己在銀行的幫助下可以比普通投資者更低的價格買到相同的股票,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是買入股票,而是買入了這些外資銀行創設的與證券股票掛鈎的一種金融衍生產品,其投資賬户的資金並沒有實際買入股票,而是作為保證金與銀行對賭相應股票未來一年期的股價變化方向。

外資銀行中國外資銀行

總部
銀行
外資來源
進入時間
上海
中國香港
1865年(後於2007年在上海註冊成立)
中國香港
1920年
中國香港
2007年
中國香港
2007年
英國
1858年
美國
1902年
新加坡
1995年
新加坡
1927年
新加坡
2007年
英國
2010年由前身上海荷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改名而來,至2016年解散。
英國巴克萊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英國
2005年
美國
1981年
美國
1992年
日本
2007年
日本
2007年
日本
2009年
日本橫濱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日本
2009年
(即澳新銀行)
澳大利亞、新西蘭
2010年
德國
2004年
德國
1994年
法國
1992年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法國
1888年
瑞典北歐斯安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瑞典
2005年
瑞典商業銀行上海分行
瑞典
2005年
瑞士
1998年
瑞士信貸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瑞士
1994年
挪威銀行公共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2006年
泰國
2009年
泰國
1996年
西班牙對外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西班牙
2015年
意大利羅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意大利
1996年
意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意大利
1997年
荷蘭合作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荷蘭
不明
埃及國民銀行股份公司上海分行
埃及
2008年
北京
瑞士
2004年
德國
1872年
蒙特利爾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加拿大
2010年
美國
1920年
奧地利
1995年
法國
2015年
法國
2008年
韓國
2007年
韓國
2007年
韓國
2008年
瑞士
2012年
廈門
菲律賓
1993年
美國建東銀行有限公司廈門分行
美國
1986年
南京
菲律賓
2010年
深圳
泰國
2017年
大連
日本山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分行
日本
1995年
南通
日本名古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分行
日本
2011年
寧波
協和銀行有限公司
中國香港
1994年
珠海
葡萄牙儲蓄信貸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分行
葡萄牙
1993年
中國澳門
葡萄牙商業銀行
葡萄牙
2010年
未選址設立總部的外資銀行
澳大利亞
1994年
韓國
1996年
荷蘭
1985年
(只有代表處,暫未設分行)
加拿大
1960年
加拿大
1994年
馬來西亞
1994年
澳大利亞
2007年
德國
1993年
美國紐約梅隆銀行有限公司
美國
1999年
印度
2006年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
美國
2010年
參考資料: [2-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