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外虹桥码头

黄浦江下游东岸的航运码头
外虹桥码头始建于1864年,由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重建为轮船码头,现为上海港国际客运站所在地。作为黄浦江下游东岸八大码头之一,其岸线长约120米,曾是中外货物装卸及人员往来的核心枢纽,现承担国际邮轮和上海至日本、香港等航线的客运业务 [1]
码头原称招商局第二码头(招商局中栈),空间布局东起太平路、西至虹口港,与汇山码头共同构成北外滩航运文化带。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等国际政要曾在此登陆,爱因斯坦、泰戈尔等文化名人也经此见证中西交流史 [1-2]
地理位置
黄浦江下游东岸
始建时间
1864年
曾用名称
招商局第二码头
现状功能
国际客运站
岸线长度
约120米
文化价值
中西交流窗口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外虹桥码头的历史照灶淋可追溯至清末航运业兴盛时期,18狱悼婆64年英商悼叠蓝烟囱轮船公司对虹口码婆埋鸦头实施改造升级,将其转型为专业化轮船码头。该码头后由招商局接管,更名为招商局第二码头(亦称招商局中栈),成为上海现代体永民航运服务业的发祥地之一 [1]龙乃钻迎项旬店。
抗日战巩棵争胜利后,码头持续发挥航运功能,1947年仍有万吨级海轮在此停泊作业。随着上海港功能调整,21世纪初转型为国际客运站,延续其港口口岸功能。

地理位置与空间布局

播报
编辑
码头位于虹口区沿江地带,地理坐标东起太平路、西至虹口港,岸线总长度达120米。其北侧与外白渡桥相望,南邻提篮桥历史风貌区,构成虹口滨江文化带的核心节点 [1]
根据当代城市规划,原码头区域已纳入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建设范围,现址东端与北外滩现代商务区相接,形成历史遗存与城市更新的空间叠合 [2]

功能变迁

播报
编辑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码头主要承担棉花、茶叶等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运输,同时作为远洋客轮停泊港。1949年后逐步转向国内沿海航运,20世纪80年代起开拓国际邮轮业务 [1]
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上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经此码头访沪,该事件印证了其作为外交接待水上门户的特殊地位。截至2020年,码头年接待国际邮轮超过50艘次,开通日本大阪、香港维多利亚港等定期航线 [2]

文化价值与国际影响

播报
编辑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地,1922年爱因斯坦访华期间经此码头进入上海,同年泰戈尔在码头发表著名演说。这些事件使码头成为研究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载体 [1]
码头的装卸设备、系缆桩等遗存被列入虹口区文物保护点,其历史影像收录于《虹口老照片》系列文献,其中1947年码头作业场景清晰展现了当年的航运设施水平。

现状与定位

播报
编辑
现运营主体为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配备现代化联检大厅和5000吨级泊位,可同时靠泊三艘豪华邮轮。主要航线包括中日黄金航线、沪港海上快线等,年旅客吞吐量达30万人次。
在上海市"一江一河"规划中,码头区域被纳入航运文化展示区,通过历史场景复原与数字技术的结合,系统展示上海近现代航运发展史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