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英文:The Bund;上海話拼音:nga thae),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全長1.5千米,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上海闢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於汪偽國民政府,結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
外灘矗立着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素有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羣之稱,是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上海的地標之一,199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
- 外灘
- 外文名
- The Bund
- 地理位置
- 上海市黃浦區中山東一路(臨黃浦江)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
- 全年全天開放 [23]
外灘歷史沿革
編輯外灘名稱由來
清末,除上海縣城東門黃浦江岸外的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牀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於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須拉縴行走。幾百年來,縴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纖道的西邊為農田,阡陌溝渠之間散佈着星星點點的茅舍。
在上海的地名習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裏”,河流的下游叫作“外”,進入上海舊縣城附近以前有條小支流叫上海浦(現已消失),上海人就以上海浦這一小河的出口為界,其上游的黃浦江河灘叫作“裏黃浦灘”,簡稱“裏灘”,其下游的黃浦江河灘叫作“外黃浦灘”,簡稱“外灘”。
外灘建設沿革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通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此後,殖民當局便在李家莊(又名李家場,今圓明園路西南、北京東路近外灘的一段)建造英國領事館(今外灘33號中國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國領事館的南邊沿黃浦江一線,陸續出現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臨黃浦江的纖道被改造成18米寬的馬路,並在馬路東側建造碼頭、堆棧、本行和船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佔外灘建立了法租界。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於外灘源的英國領事館建成,成為上海最早的領事館建築,也是外灘建築羣第一界面中保存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築。
夜景(6張)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0月,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户部銀行在外灘設立分行。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交通銀行在外灘設立上海分行。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銀行大樓建成,該樓是外灘建築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
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軍佔領租界之前,外灘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佔據,並分別被叫作“英租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中國收回租界管理權,外灘所在的道路被命名為中山東一路。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實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輪外灘交通綜合改造工程。7月,外灘開始綜合大改造。
2009年3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被中央批准後,“外灘金融聚集帶”確立,大體範圍是沿外灘,北起蘇州河,南至世博園區,整個範圍面積2.6平方千米。
外灘地理環境
編輯外灘(中山東一路)處於北緯31°24′,東經121°49′,位於上海市中部、黃浦區東部,東面與陸家嘴隔黃浦江相望,西距上海人民廣場2千米,北臨蘇州河河口。外灘從北向南依次貫穿9條馬路:南蘇州河路、北京東路、滇池路、南京東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延安東路,全長1.5千米。
[8]
外灘建築風格
編輯自19世紀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國搶佔後,外灘便成了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當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而外灘的建築大多也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紀,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外灘出現了多層和高層建築,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原上海冶金設計院)、上海總會(今東風飯店)、浦發銀行大樓(原匯豐銀行大樓)、恰和大樓(今外貿局大樓)等,還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呈現世界各國建築共存的局面。因而,北起蘇州河外白渡橋,南至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的這一片建築羣,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徵。
[2]
外灘主要建築
編輯外灘歷史建築
上海外灘(5張)
門牌號 | 現為 | 原名為 | 建築介紹 | 圖片 |
---|---|---|---|---|
1號 |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 | 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 -- | |
2號 | 東風飯店 | 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 | -- | |
3號 | 聯合大樓 | 屬於美國有利銀行所有,現為新加坡佳通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民國五年(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材來自德國。該樓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均衡對稱的建築風格,但裝飾上又多采用巴洛克風格的漩渦型圖案。 | -- | |
5號 | 日本日清公司大樓 | 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外立面採用花崗石,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 | -- | |
6號 | 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竣工,是外灘現存最老的建築之一。該樓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擁有一排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尖角,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 | |
7號 | 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 |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 | -- |
9號 | 輪船招商總局大樓 | 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盛宣懷投資白銀220萬兩。 | -- | |
10—12號 | 浦東發展銀行所在地 |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 | 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説鑄成後立刻將銅模毀掉,獅子成為絕版珍品。底層中部突出一個八角形門廳,由此進入寬敞的營業大廳。門廳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文字“四海之內皆兄弟”。解放後上海市政府曾在此辦公。此樓耗資800萬兩白銀,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 | |
13號 | 海關大廈 | 匯豐銀行大樓的姊妹樓 | -- | |
14號 | 上海市總工會 | 由鴻達洋行設計,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陶馥記營造廠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灘建築羣中最後建成的一幢樓。 | -- | |
15號 |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竣工。 | -- | ||
16號 | 台灣銀行大樓 | 台灣銀行原為日商銀行,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在台北開設的,清宣統三年(1911年)又在上海設立分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台灣銀行劃歸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有。 | -- | |
17號 | 友邦保險大樓 | 《字林西報》大樓 | 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字林西報》創刊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起初只是一份4頁的英文週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樓室內有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和金色馬賽克穹廬頂。 | |
18號 | 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樓 | -- | ||
19、20號 | 和平飯店 | 南樓原為匯中飯店大樓,北樓原為華懋飯店大樓 | ||
23號 | 中國銀行 | 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 | -- | |
24號 | 中國工商銀行 | 為老沙遜洋行行址。 | -- | |
26號 | 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 | 原為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 -- | |
27號 | 外貿總公司大樓 | 英商怡和洋行 | 怡和洋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創辦於廣州,是英國最早進入中國的貿易商行。 | -- |
29號 | 光大銀行 | -- |
(注:門牌號均為中山東一路門牌號)
外灘地下車道
外灘地下雙層通道已於2010年3月28日投入運營。這條長3.7千米的地下車道,從地下通道南端——黃浦區東門路入口進入隧道,駛出隧道北端後抵達虹口區的東長治路,單程行駛時間約5分鐘,比走地面節省時間一半以上。同時,駕車從隧道東長治路進口駛入至延安路高架,用時僅3分鐘。
外灘街道特徵
特徵 | 概述 |
---|---|
風格 | 外灘段的街廓建築講究個性,構成了拼貼的場景效果。新古典主義牆面和巴洛克山花牆,有英國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國式的、西班牙式等等。譬如,當初惠羅公司的新折衷主義風格,匯司公司和禮記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紅磚牆及扁平連續券,匯中飯店相間的紅磚白牆和印度式側向柱廊,沙遜大廈的美國裝飾藝術造型和綠色穹隆頂等,都凸顯建築個性。 |
路面 | 路面是街廓的重要組成。百年來,外灘段的路面經歷了從沙土到煤渣,從鐵力木磚到瀝青,從“洋灰”(混凝土)到石材地磚的演替。道路線型從折線變得彎曲,街廓天際線由平坦漸趨起伏,從四坡屋頂為主,到帶有局部山花和穹窿的平頂漸多。建築與街道的高寬比也不斷髮生着變化,對應外灘濱水的三期界面來看,南京路的寬度從一開始的6米擴展到後來的12米左右,臨街建築從二層為主上升到六層以上。街道空間的高寬比也從開始平均的1∶1到後來2∶1,最後甚至局部可達3∶1以上。早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租界當局已對建築物退後道路邊界(相當於道路紅線)作了嚴格規定,但是臨街建築從來就不是整齊劃一的。 |
裝飾 | 除了建築和路面,街廓還需要其他的裝點要素。路燈、招牌、幌子、商標、廣告等商業“行頭”,甚至還有反映時尚的行人服飾、姿態特徵,這些要素共同組成了街廓的場景。外灘段受西洋街景規則約束,“行頭”一般在檐下門楣處,挑出牆面的距離受限。路燈以新藝術運動的鐵花裝飾為主。而其他路段則多用中式裝點,商號橫幅可以跨街,招牌、幌子允許遠挑。 |
外灘主要景點
編輯景點名稱 | 景點介紹 | 圖片 |
---|---|---|
黃浦公園 | 黃浦公園位於中山東一路28號,東瀕黃浦江,南鄰外灘綠帶,西沿中山東一路,北接吳淞江(蘇州河),是上海最早的歐式花園,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她是外灘百年滄桑的見證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8月8日,黃浦公園正式開放,但僅對外國人開放。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允許租界華人有條件入園參觀。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公園徹底對華人開放,限制性標語全部撤除。 | |
外白渡橋 | 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舊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處於蘇州河下游河口,位於黃浦公園西側,是架在中山東一路和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外白渡橋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樑,兩跨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接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和車流量很高。外白渡橋是位於今蘇州河入黃浦江口的第一座橋,依次向裏的橋也有俗稱“裏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 | |
外白渡橋經歷過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橋體。據史料記載,外白渡橋最初是木橋,建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中間設有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這座橋是由當時供職於怡和洋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其他人合資修建的,因而被命名為“威爾斯橋”。第二代外白渡橋位於“威爾斯橋”左側,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後來數十年,由於民間口誤便逐漸被讀成“外白渡橋”並沿襲下來。此後,這裏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拆除。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租界工部局決定另建新橋代替,這才有了第三代的鋼結構外白渡橋,並使用至今。
[12]
| ||
十六鋪 | ||
十六鋪地處外白渡橋與盧浦大橋的黃浦江黃金水道中間,有一個黃浦江S形彎道,上面的親水平台有730米長,擁有270度視野,可觀賞到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羣、陸家嘴地標景觀的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親水平台下面是下沉式廣場,體量為2萬平方米,一共分為三層,娛樂餐飲設施位於地下一層、二層,緊連十六鋪旅遊集散中心和黃浦江遊船碼頭。
[13-14]
| ||
陳毅廣場 | 陳毅廣場位於上海市南京東路外灘,廣場中央矗立着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塑像。陳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銅澆注,高5.6米,底座用紅色磨光花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現了陳毅同志視察工作時的典型姿態。陳毅廣場湧泉位於陳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內圈橢圓的現代化噴水池。陳毅廣場一個世紀前這裏是英國駐華總督巴夏禮的紀念銅像。
[15]
| |
情人牆 | ||
觀光隧道 | 外灘觀光隧道是上海首條黃浦江越江行人隧道,外灘觀光隧道的浦東出入口緊臨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西側,浦西出入口位於外灘陳毅廣場的北側,是中國第一條越江行人隧道,2000年底竣工。外灘觀光隧道全長646.70米,兩邊的地下建築均為地下3層、局部4層結構,總建築面積近17500平方米。 | |
外灘觀光隧道採用了無人駕駛自動控制系統,12輛四壁透明的觀光車可以不間斷地運送遊客往返於浦江兩岸,以每秒3米的速度行駛,全程僅需5分鐘,每小時運送量達5000人次。隧道的兩岸出入口由自動扶梯輸送旅客,殘疾人採用液壓電梯輸送,隧道內採用全自動、無人駕駛、牽引式封閉車廂輸送遊客,整個過江時間約需2.5~5分鐘,其運輸能力最高可達5280人/小時。
[16]
| ||
外灘源 | 外灘源是上海外灘的源頭、起點,具體方位即外灘最北端、外白渡橋以南,是與黃浦公園隔路相望的公共綠地及一些歷史建築。這裏是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的地方,也是外灘的初始地,稱之為“外灘源”。它涵蓋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成的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及毗鄰的圓明園路、虎丘路等一帶歐洲風情的景觀街。圓明園路是一條全長276米,寬16米的休閒步行街,路面鋪設了深色九龍清花崗岩石子,近綠地一側栽種着北美鵝掌楸行道樹;另一側則是金融大樓、安培洋行、哈密大樓、蘭心大樓等。 | |
雕塑名稱 | 介紹 | 圖片 |
---|---|---|
常勝軍紀念碑 | 常勝軍由美國人華爾建立,為清廷四處征討“判逆”最終解散常勝軍的是英國人戈登,起因是對李鴻章不滿。上海外灘外白渡橋南堍曾經有座常勝軍紀念碑,這是由李鴻章出資,為紀念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江蘇省攻打太平軍的常勝軍陣亡將士而建的。紀念碑原在外灘花園北門外,重建公園圍牆時劃入園內。它以正方形大理石為基座,基座上為三角錐形碑。碑上鐫刻漢文“得勝”二字,共鐫刻有48名陣亡的外籍常勝軍官兵姓名。因華爾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稱作“華爾紀念碑”。 | |
華爾來自美國,清咸豐九年(1859年)來到中國並在上海娶妻,加入了中國籍。他招募外國人組成洋槍隊並任隊長,率領洋槍隊協助清軍鎮壓太平天國。因多有戰功,他所率的洋槍隊被李鴻章授予“常勝軍”之名。後來他在慈溪對陣太平軍戰爭中身亡。英國人戈登在華爾死後接手常勝軍,他指揮常勝軍參加了江浙戰場上的大多數戰役。清同治二年(1863年)12月,戈登引誘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投降並攻佔蘇州,而李鴻章違背了事前誓約,強行處死郜永寬,戈登遂對李鴻章和清廷不滿,不僅辭掉清廷之職、拒絕皇帝賞賜,還在崑山解散了常勝軍。解散後,李鴻章劃銀1500兩在上海建立了常勝軍紀念碑。民國三十年(1941年),該紀念碑被日軍拆除。
[18]
| ||
紅石紀念碑 | 紅石紀念碑建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當時矗立在外灘33號駐滬英國領事公署前的草坪上。該碑是為紀念當時與巴夏禮一起被中國官兵所擒後被殺的英國人而建,是英國在上海租界樹立的第一座紀念碑。該碑為“英領署地上十字紀念碑”,而中國人都把它叫作“紅石紀念碑”。 | |
作為戰爭的勝利者,在中國的英國僑民特地從英國定製了花崗石十字架,以紀念遇難諸人。因為無法運往北京,這個十字架就立在了上海英國領事館前的草地上。100年之後,受中東國際形勢影響,英國政府下令撤消駐上海領事館,原領事館按照國際慣例為中國政府收還。當時有市民在英國領事館前示威遊行,紅石紀念碑可能就是在當時被毀的。 | ||
赫德銅像 | 赫德銅像曾坐落於九江路外灘的海關大樓前。該銅像的主人赫德是英國北愛爾蘭人,曾擔任中國海關總税務司長達48年,赫德唯一獲得清廷頭品頂戴的外國人。清宣統三年(1911年),赫德於英國去世後,英國駐滬領事館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決定為他立像紀念。民國三年(1914年)5月23日在九江路外灘的海關大樓前舉行揭幕儀式。 | |
和平女神像 | 和平女神像又稱歐戰勝利紀念碑,為當時外灘體態最大的紀念碑。民國十三年(1924年)2月16日,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與陣亡的將士們,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與外灘交界處豎起一座和平女神像。神像面朝西,由上海的英美法僑民團體建立。和曼哈頓港的自由女神不同,從海上到達外灘的人們看到的是女神的背影。她左手撫一戰爭中失去母親的兒童,以使他不再受到傷害;右手正欲放於一位失去兒子母親的頭頂上,以撫慰她心靈中深深的創傷。但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本佔領當局將其拆毀,熔鑄成炮彈。
[10]
|
外灘榮譽稱號
編輯外灘旅遊信息
編輯外灘門票信息
外灘平台全天免費。
外灘觀光隧道單程50元/人,往返70元/人。
外灘開放時間
全天(景觀燈開放時間:夏19:00-23:00 ,冬18:00-22:00)
外灘交通線路
●公交
站點 | 公交 |
---|---|
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 | 37路、307路、330路、868路 |
中山東一路南京東路 | 33路、55路、65路、305路、307路、317路、330路 |
九江路中山東一路 | 20路 |
中山東一路漢口路 | 33路、55路、65路、123路、135路、145路、305路、317路、576路、934路 |
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 | |
延安東路外灘 | 71路 |
延安東路中山東一路 | 311路、316路、320路 |
觀光旅遊專線 | 都市觀光旅遊1號線、都市觀光旅遊3號線、都市觀光旅遊5號線 |
●地鐵
地鐵2號線(南京東路站)全程浦東國際機場站←→徐涇東站
地鐵10號線(南京東路站或豫園站)全程新江灣城站←→虹橋火車站、航中路站
●輪渡
外灘與浦東間穿行方式一般為渡輪。渡輪在金陵東路外灘的浦江遊覽碼頭搭,前往浦東的東昌路碼頭。
外灘遊覽路線
- 參考資料
-
- 1. 上海外灘啓動“第二立面” 拓展金融新空間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8-03-12]
- 2. 上海外灘的歷史變遷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8-06]
- 3. 華資金融沉浮 .上海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06]
- 4. 外灘建築羣裏藏着許多“上海第一” .解放日報[引用日期2018-08-07]
- 5. 開啓歷史發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06]
- 6. 改革開放鉅變 .上海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06]
- 7. 新外灘登場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8-08]
- 8. 外灘獲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稱號 系申城唯一入選街區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18-08-09]
- 9. 第一編 地理·建制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18-08-09]
- 10. 踏訪外灘的奧秘 .上海檔案信息網[引用日期2018-08-07]
- 11. 第一節 黃浦公園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18-08-04]
- 12. 781張老照片還原外灘百年:外白渡橋共有3座 .東方網[引用日期2018-08-04]
- 13. 上海灘浪個十六鋪碼頭 .東方網[引用日期2018-08-08]
- 14. 十六鋪碼頭變身奇幻主題公園 下月初全面亮相 .東方網[引用日期2018-08-08]
- 15. 陳毅廣場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8-08-08]
- 16. 上海第一條人行過江隧道 .東方網[引用日期2018-08-08]
- 17. 外灘建築羣:上海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聯合時報[引用日期2018-08-09]
- 18. 消失的外灘老鵰塑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8-08-08]
- 19. 英國人執掌中國海關48年 推進中國參展世博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8-08-07]
- 20. 方寸演繹黃浦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引用日期2018-08-06]
- 21. 外灘7座經典歷史建築免費預約參觀 .東方網[引用日期2018-08-04]
- 22. 上海926路 .圖吧[引用日期2019-09-30]
- 23. 外灘 .攜程攻略[引用日期2021-02-23]
- 24.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第一批國家級 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21-11-2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