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差原理

鎖定
在無線信號處理中,外差原理是指通過混合兩個不同頻率的波來產生新的頻率。兩個頻率的波可以通過電子管,晶體管,二極管或者其他的信號處理設備來混合。通過正餘弦三角公式我們知道,兩個波混合後會產生兩個新的頻率其中一個為它們的和,一個為它們的差。而我們通常只取其中的一個來作為我們下一步輸入的有用信號。
中文名
外差原理
外文名
heterodyne
應用領域
無線信號處理
提出者
Reginald Fessenden

外差原理詳細內容

heterodyne(外差原理)來自於希臘語的詞根hetero(“不同的”)和dyn(“功率”)。外差原理技術是由加拿大的工程師Reginald Fessenden與1901首先提出的,但由於當時的本機振盪器很不穩定而沒有被持續重視。在那個無線電的時代,Fessenden使用這種技術使莫爾斯電碼(連續波)信號變得可以聽見。外差接收器有一個振盪電路,稱為本地振盪器,產生的無線電信號與輸入信號的頻率接近。這樣,當兩個信號混合的差將在可聽頻率範圍(約為16Hz~16kHz)。這樣在揚聲器端產生了的聲音,因此,“點”和“短線”組成的莫爾斯電碼變為了嗶嗶的可聽見的聲音。當然,這種技術還在無線電電報,振盪器(拍頻振盪器)等等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外差原理理論發展

後來,超外差接收器(超外差)由 Edwin Howard Armstrong 在1918年發明,接收機利用外差技術將輸入的射頻信號(RF)轉換到一個固定的中頻(IF)。超外差和外差之間的差異在於:外差接收機僅僅使用調諧射頻濾波器來進行前端處理,而超外差接收機使用了一系列的器件:混頻器電路,一個穩定的本地振盪器(LO)和固定頻率的高增益帶通放大器來產生穩定的後續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