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城河

鎖定
如皋外城河,又名濠河城河,為明代所開鑿修建,河四面環城,北段與通揚、如泰兩河同道寬15丈,深1丈2尺,總長3360丈。與內城河同為如皋的護城河
中文名
外城河
別    名
濠河
別    名
城河
始建於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
地理位置
江蘇省如皋市

外城河歷史變遷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擴築新城,外鑿濠河,四面環城,北接運鹽河,“繞堞圓流,深一丈二尺,廣一十五丈,袤三千三百六十丈,內穿北水關,繞市河,出東水關”(民國《如皋縣誌》)。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浚開東南菱池支河,與龍游河溝通。至此,濠河東、北與運鹽河同道,南連龍游河,西北接小溪河(今如泰運河)、窯子河,河內舟楫往來。
民國11年(1922年),國民政府如皋縣水利會僱人撈淺。
1951年,縣政府支大米1.5萬多公斤,組織撈淺。次年,疏浚通揚運河,城北濠河亦列入該項工程,一併疏浚。其標準為:河底寬10米,高程-0.5米,河坡1∶3。
1969年11月,如城市河撈淺辦公室建立,組織對外城河進行全線疏浚,同時溝通如泰運河,拓寬浚深城北濠河。河牀標準:河底寬10米,高程-1米,河坡1∶3。
1981年,再次疏浚城北段,河牀標準:河底寬10米,高程-1.5米,河坡1∶3。
1990年,濠河北段與通揚、如泰兩河同道之處疏浚,河面寬度增加至45—59米,可通航。東、南、西三面因多年未疏浚,逐漸淤塞,蘆葦叢生,淺處涉足可過。
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實施內外城河整治工程時,外城河兩岸採用二級坡,坡下部分用石塊駁垂直岸,河坡與垂直岸之間鋪設1—2米寬人行步道。二級坡為綠化帶,坡下埋設排污管道、輸水管道。同時,在河道上建清水泵站1座、污水泵站3座、滾水壩2座,實現城市排水、城市旅遊、城市綠化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的有機結合。至2010年,如城外城河與內城河成為如皋著名的風光帶。 [1] 
2020年9月內外城河綜合提升工程開工建設。外城河綠化景觀提升工程環線總長7公里,通過建設水上棧橋實現濱水步道全線貫通,共設水景觀平台17處、小遊園9個。 [4] 

外城河地理環境

外城河文昌閣段 外城河文昌閣段
內外城河風光帶有十幾處歷史文化景點,從數千年前的春秋遺址射雉亭,到傳説美妙的明代高橋迎春橋;從歷經千年風雨的隋定慧寺,到名人輩出的風水寶地宋集賢裏;從冠甲江淮的道觀靈威觀,到紀念宋賢臣、學者范仲淹範公苑……歷史悠久,故事雋永有趣,名人軼事,文采風流。遊客既飽耳福,又開眼界。內外城河上的29座橋樑,形狀各異,其中一些古橋還流傳着反映如皋人文風情或古城特色的歷史故事,可以使遊客從一個側面瞭解如皋的風土人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雙環河兩岸白石護欄蜿蜒若龍,沿線樹木葱鬱、百花爭豔。“水環城,城包水”的奇特風景觀成為古城如皋獨具魅力的風光帶。 [2] 

外城河外城河上的橋

通城橋、新生橋、新皋橋、集賢橋、健康橋、南門大橋、觀風橋、東皋橋、萬壽橋、通濟橋、海陽大橋、普慶橋(汽車不可行駛)、藍灣橋。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