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國公使覲見禮

鎖定
制名。清康熙初年,外國使臣入貢, 接待之禮稍與藩屬不同。雍正年間,羅馬教皇遣使來貢, 世宗許行西洋禮, 握手相見。乾隆年間,英使入覲,特旨允用西禮。
中文名
外國公使覲見禮
始用時間
康熙初年
咸豐、同治年間外國使臣常求入覲,清帝堅持以君臣之禮相見,外使不允。同治十二年(1873) 日本等六國使臣於紫光閣入覲,呈國書。接見時,皇帝坐,使臣先向皇帝問安,並向皇帝致賀詞,行五鞠躬禮。光緒十六年(1890)經駐英使臣薛福成奏請,各國使臣初至京,請依同治十二年例行,遂為定例。八國聯軍入侵後,外國使臣再三請求清政府更改禮儀,如使臣集體覲見,必在太和殿;一國使臣單獨覲見,必在乾清宮;呈遞國書,必以黃輿接送,由皇帝親自接收等。清政府與各國使臣磋商數月,始駁回使臣乘坐黃輿、太和殿覲見及宮殿階前降輿等要求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