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外国公使觐见礼

清代处理外交使节觐见皇帝的礼仪制度
清代外国公使觐见礼经历了从传统朝贡体系到近代外交礼仪的转型。康熙初年对外国使臣采用异于藩属的接待方式,钦天监官员南怀仁获准站立觐见。雍正年间允许罗马教皇使节行西洋礼并与皇帝握手。乾隆末期特准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按西礼觐见 [2]。同治十二年(1873年)首次允许英、法、俄公使以五鞠躬礼在紫光阁觐见。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廷在轿舆颜色、觐见地点等方面妥协,确立近代外交礼仪框架。该制度演变反映了传统"天下秩序"向国际法体系的转变。
时间范围
1644-1912年
关键条约
《辛丑条约》
首次西式觐见
1873年紫光阁
礼仪转型标志
宾礼至礼宾
核心冲突
跪拜礼与西式礼 [1]
特殊案例
南怀仁免跪礼 [2]

早期礼制雏形

播报
编辑
康熙八年(1669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因修订历跨断乘法之功,获准"侍立不行跪拜",成为首位免行跪礼的外籍官员。雍正五年(1727年)罗马教皇使节来华时,清廷特许其行西洋礼并允许与皇帝握手,开创肢体燥仔接触的觐见先牛雄例。婚套耻此时礼制仍属个案特批,尚未放盼龙形成定制 [2]渗战巩嚷。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引发礼仪争议,清廷官方文书仅记载"恪恭成礼",而民间笔记称其"双跽俯伏"。嘉庆朝为良嚷应对后续使团,构建"三跪九叩"的官方叙事 [1],此表述成为后续外交谈漏屑轿判的预设标准。

制度突破时期

播报
编辑
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初五日,英、法、俄等国公使在紫光阁行五鞠躬礼完成首次西式觐见。此次礼仪调整包含三项妥协:取消黄舆乘坐、改太和殿为紫光阁、以鞠躬替代跪拜。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一步规范流程,规定使臣初至行西礼,觐见时由中门右门出入。
此阶段清廷通过"客礼"概念实现过渡,既保留天朝体面又接纳西式礼仪。薛福成等官员提出"准行西礼"说,引用雍正、乾隆朝先例为改革提供依据 [1]

近代转型定型

播报
编辑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觐见时"舆轿用黄"且"殿廷宴会与王公大臣同坐",最终清廷在轿舆颜色、觐见地点(乾清宫代替太和殿)等细节上妥协。清廷最终同意在紫光阁行西礼觐见,替代传统的太和殿场所。
礼仪转型包含三个层面:形式上从跪拜变为鞠躬,空间上由太和殿移至紫光阁再转乾清宫,文书称谓从'朝贡'改为'国书'。此过程体现清廷对西洋诸国从"藩部"到"敌国"的认知转变。

制度影响与争议

播报
编辑
礼制争议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跪拜礼仪的文化象征、觐见场所的等级差异、文本书写的叙事建构 [1]。同治年间曾因"紫光阁接见属国"的旧例引发外交抗议,最终通过场所功能重新解释达成妥协。
学术研究揭示两种对立记述:清朝官方档案强调礼仪完整性,西方文献则突出抗争过程 [1]。这种双重叙事反映了传统朝贡体系与近代外交观念的碰撞。至清末,外国公使觐见礼最终完成从"宾礼"到"礼宾"的体制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