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動力地質作用

鎖定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由太陽驅動、地球的重力參與的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球表層水圈、氣圈和生物圈中。在形式上分別表現為風化作用、風的作用、海洋與湖泊作用、河流與地下水作用、冰川與重力作用等等。就總體而言,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地表 “削高補低”,重塑地表形態併產生相應的外動力地質產物———沉積物和沉積地形。 [1] 
中文名
外動力地質作用
外文名
Outer power geological action
類    型
分化作用
作    用
剝蝕作用
學    科
水利工程
包    括
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等

外動力地質作用簡介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作用於地殼表層,力源主要來自地球以外的地質作用。其主要是由太陽的輻射能、太陽及月球引力等引起的。它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和地殼表層化學元素髮生遷移、分散和富集。它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岩作用 [2] 

外動力地質作用類型

外動力地質作用風化作用

岩石受外力作用後發生機械崩解和化學分解,破壞產物基本殘留原地,使堅硬的岩石變為鬆散的碎屑及土壤。(化學風化、物理風化、生物風化

外動力地質作用剝蝕作用

岩石剝蝕作用 岩石剝蝕作用
岩石受外力作用而破壞,破壞產物同時被搬走。(侵蝕、刨蝕、潛蝕…….)

外動力地質作用搬運作用

將風化、剝蝕物搬運到它處。(機械搬運、化學搬運、生物搬運) [2] 

外動力地質作用沉積作用

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條件適宜是指搬運能力減弱,如流水搬運泥砂時,流速減小時,動能減少,過載而沉積。化學沉積受化學反應規律支配,過飽和沉積膠體凝膠作用。
CACO3+CO2+H2O Ca[HCO3]2

外動力地質作用固結成岩作用

鬆散沉積物(任何動力搬來的機械的或化學的)轉變為堅硬的沉積岩。
沉積物是鬆散的,顆粒之間富含孔隙和水分,顆粒之間相互無堅密的連接力 [2] 

外動力地質作用經歷階段

外動力地質作用壓固作用

搬運作用 搬運作用
上覆沉積物的重量作用於下部使其壓實
(孔隙減少,水分排除,體積減小)。

外動力地質作用膠結作用

只發生在碎屑沉積物中,經壓固後的沉積物仍有些孔隙(粒間),由膠結物質充真到孔隙中,使沉積顆粒膠結在一起變堅硬。
膠結物主要是化學沉澱物:硅質 (SiO2);
鐵質 (Fe2O3.nH2O);
鈣質 (CaCO3);
(粘土礦物)
不同的化學成分的膠結物堅硬程度不同:硅質鐵質 〉鈣質泥質
膠結類型可分為:接觸式膠結,孔隙式膠結,基底式膠結。
膠結類型不同堅硬程度不同: 接觸式膠結〉孔隙式膠結〉基底式膠結。

外動力地質作用重結晶作用

在化學和生物化學沉積物中,沉積物埋藏後,在新的環境下,受一定温度和壓力的影響(T<150°),礦物晶粒在原基礎上增生、擴大形成較大晶粒緊密相嵌的過程。(石英、方解石等) [2] 

外動力地質作用新礦物生長

沉積物中不穩定礦物在成巖過程中溶解或發生化學變化,形成新的穩定礦物使沉積變堅硬,成岩石作用T<150℃ P<14巴。
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
經過以上階段,縱觀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類型。實際上是岩石在地表環境下轉變的幾個階段(外動力地質作用的幾個階段),經過這幾個階段後形成了地表環境下穩定的堅硬的沉積岩。沉積岩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產物。
在外動力中,流水是極為重要的動力,是沉積物、沉積岩形成的主要場所,因此沉積岩可謂“水成”,相反岩漿岩可謂為“火成”。在地質學發展早期,300多年前,人們對地表岩石的形成曾有過“水成論”與“火成論”的一場論戰,持續了三十多年。
“水成論”以德魏爾納為代表,主張地球上岩石都是水中結晶沉澱的形成的。“火成論”以赫屯(英)為代表,主張地球岩石並非全由水成,主要是熔融岩漿冷凝而成。最終以“火成論”的勝利而告終 [2] 

外動力地質作用月球相關

2022年6月,中國科學家應用GIS平台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在新編制的月球地質圖中,基於對月球動力學演化過程的認識更新了月球地質年表,採用“三宙六紀”的劃分方案將月面歷史分為三個宙——冥月宙(岩漿洋紀)、古月宙(艾肯紀、酒海紀及雨海紀)和新月宙(愛拉託遜紀和哥白尼紀),與月球演化過程中的內動力地質作用為主的階段、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並重階段以及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的階段相對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