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來語

鎖定
外來語(loan word)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某種語言從其他語言音譯或簡單直譯而來的詞語。
中文名
外來語
釋    義
某種語言從其他語言音譯或簡單直譯而來的詞語
拼    音
wài lái yǔ
英    譯
loan word
常見外來語
英語

外來語基本定義

英語在其發展過程中, 從其他語言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語, 包括:wok-炒鍋(漢語)、alcohol-酒精(阿拉伯語)、dock-碼頭(荷蘭語)、coup d’etat-政變(法語)、jasmine-茉莉(波斯語)、land-土地(德語)、sputnik-人造地球衞星(俄語)、robot-機器人(捷克語)、tatami-榻榻米(日語)、zebra-斑馬(班圖語)、yogurt-酸奶(土耳其語)等。 [1-2] 

外來語英語外來詞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世界上詞彙量最大的語言。英語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包容性,它不斷地吸收對其有用的各種外來詞語,因而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詞彙。絕大多數的英語詞語都源自於其他語言,如拉丁語、德語、法語、希臘語、意大利語、漢語等50多個語種。
在《牛津英語詞典》(1989年第2版)中,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就有1300多個。不久前,美國“全球語言監督”(GLM)機構宣稱,自1994年以來,新增的英語詞語中,漢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了任何其他來源。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飲食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衣着、飲食都非常講究挑剔;其形式內容更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這類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不少,例如cheongsam長衫)、dudou(肚兜)、silk(絲綢)、nankeen(紫花布)、bok choy/petsai(白菜)、dim sum(點心)、spring rolls(春捲)、chow fan(炒飯)、chow mein(炒麪)、jiaozi (餃子)、wonton(餛飩)、chop suey(雜碎)、kaoliang(高粱/高粱酒)、Maotai(茅台酒)、tea(茶)、oolong(烏龍茶)、souchong(小種茶)、ketchup(番茄醬)、Peking duck(北京烤鴨)、longan(龍眼)、lychee/litche(荔枝)、gingko(銀杏)、ginseng(人蔘)等。
歷史
悠久的中國歷史賦予文化以豐富的內涵,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歷史文化對英語的影響。這類英語詞語有Confucius(孔子)、Confucianism(儒家思想)、Laozi(老子)、Tao(道/道教)、Laozi (老子)、I Ching (《易經》)、Tao Te Ching(《道德經》)、yinyang(陰陽)、feng shui(風水)、Kwan Yin(觀音)、xiucai(秀才)、lama(喇嘛)、kowtow(磕頭)、Mandarin(官話)、china(陶器)、Long(龍)、Qilin(麒麟)、chopsticks(筷子)、Spring Festival(春節)等;這些詞語不用向母語為英語的專業人士特別解釋都能被理解。
特徵
這類英語詞語往往能折射出中國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徵。例如Yamen(衙門)、Tuchun(督軍)、running dogs(走狗)、brainwashing(洗腦)、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Red Guards(紅衞兵)、Gang of Four(四人幫)、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開放政策)、township enterprises(鄉鎮企業)、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buzheteng(不折騰)、guanxi(關係)等。我國的貨幣單位jiao(角)和yuan(元)已被收入英語詞典中;有趣的是,yuan這個詞在英語中又經歷了詞義範圍擴大的過程,可以用來泛指錢(money)。
藝術
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這類英語詞語有pinju(評劇)、Yuju(豫劇)、Erhuang(二簧)、Peking opera(京劇)、Jingbai(京白)、wudan(武旦)、chou(醜)、qinyi(青衣)、hualian(花臉)、daomadan(刀馬旦)、pipa(琵琶)、erhu (二胡)、guzheng(古箏)等。中國功夫揚名天下;Kungfu(功夫)幾乎成為中國武術的代名詞,功夫影帝李小龍當立頭功;中國武術的精華還有Sanda/Sanshou(散打)、Tai Chi(太極拳)等。
科學技術
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也是中國人對世界科技的一大貢獻;suan pan(算盤)也就成為了最早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之一。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漢語為詞根新造出的英語單詞taikonaut(太空人),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道中頻頻出現;它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tēs”(航行者)組成。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這個誕生不久的英語單詞已被收入主流英語詞典中。
網絡英語
中國網民們經常用到的網絡流行語被譯為英語後,已成為常用的表達方式。例如online shoppers(淘客)、angry youth(憤青)、digit head(計算機迷)、human flesh search(人肉搜索)、knock off(山寨)、play hide and seek(躲貓貓)、get soy sauce(打醬油)、ungelivible(不給力)、pear big(鴨梨很大,即壓力很大)等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表達方式,而且使用人數眾多。這種網絡英語的最大特點是時事性強。
中式英語(也叫“中國式英語”)指帶有漢語語音、詞彙、語法等特色的英語,是一種洋涇浜語言。例如lose face(丟面子)、no can do(不能做/幹不了)、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no wind, no waves(無風不起浪)、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其中前面三個詞組已融入主流英語。GLM從全球視野和英語發展的角度對中式英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它將會豐富英語的表達方式。
從漢語借來的英語詞語通常採用音譯、意譯、音意合譯和音譯加詞綴這四種方式產生。這些詞語進入英語後,或多或少都經過了一定程度上的“英化”改造,基本上都融入了英語語言的詞彙體系和語用表述系統。
筆者記得我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在一次學術演講中説過: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着中華民族與英語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將會越來越多,從而進一步推動英語的國際化、多樣化進程。(林霖寫於香港大學文學院

外來語漢語外來語

跟其他許多語言一樣,漢語詞彙以民族固有詞作為主體,也適當吸收外語詞來豐富自己。但漢語的詞大多數是字各有義的,字不表義的音譯外來詞在説漢語的人的心理上較難接受,因而純粹音譯詞在漢語詞彙裏所佔的比重很小,通用的為數更少。一時一地曾經流行的某些音譯詞也往往逐漸為自創的詞所取代。如:撲落( plug,插頭)、水汀( steam,暖氣)、麥克風(microphone,擴音器)、盤尼西林(penicillin,青黴素)。漢語裏比較通行的吸收外語詞的方式是:①譯音加類名,如:卡車(car)、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高爾夫球(golf);②半譯音半譯義,如:霓虹燈(neonlamp)、摩托車(motor-cycle);③仿譯,即用漢語語素對譯原詞的組成部分,如:籃球(basket-ball)、馬力horse-power)、汽船(steamboat)、 機關槍 (machine gun) 。最後一種義譯法尤其常用。

外來語日語外來詞

日語中的漢語詞彙很多,大多是自古以來長期從中國傳入的,已經成為日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較早引進的外來語,有些已經完全融入到日語中,不被日本人察覺為外來語。這一類詞彙曾多采用平假名或者漢字來書寫。
例如:たばこ(煙草)、てんぷら(天婦羅)、かっぱ(合羽)、じゅばん(襦袢)、(煙管
已經日本語化、但仍然有來自外國語的感覺的詞彙,一般用片假名書寫。這一類詞彙的詞形比較固定。
例如:ラジオ、ナイフ,スタート,オーバー,ガラス,パン,ピアノ
明顯地帶有來自外國語的感覺的詞彙。這一類詞彙往往詞形(即寫法)不大固定,但部分有習慣寫法的一般按照習慣寫法來書寫。這類詞彙可能會使用現代日語中的和語詞彙和漢語詞彙所沒有的音節來進行書寫。這些特殊的音節假名用於書寫比較接近原音或原拼寫方法的外來語、外國地名和人名等。 [1-2] 

外來語常見外來詞

來自梵語karma。佛教用語中的“業”特別有“造作”之意。我們起心動念,對於外境與煩惱,起種種心去做種種行為。行為可分為身,口,意:用身體去做,用口去講或心裏在想,這些都是行動,稱為造作,也稱為業。這樣的一個造作過程,就會招感到將來的果報,從果報來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謂業的因;從業的因到業的果報,就有所為的業力,既是説由業力與外緣配合形成果報,就是所謂的業力。 [3]  梵語karma與梵語krnoti、阿維斯托語kerenaoiti、古波斯語kunautiy相關,來自原始印歐語詞根*kwer-(做,形成)。 [4]  與立陶宛語keras、古教會斯拉夫語čaru、英語Prakrit和Sanskrit的第二部分、希臘語teras、英語前綴terato-同源。 [5] 
一來
蒙語ire的音譯。“來了”之意。 [6] 
作為佛教用語,來自梵語Sakrdagamin。 [7] 
一克
蒙語“大”的音譯。 [8] 
亞細亞
來自拉丁語Asia。拉丁語Asia來自希臘語Asia,推測來自阿卡德語asu(出來,升起),表示太陽昇起的地方。 [9]  最早使用“亞細亞”作為地理區劃的人,是羅馬帝國時代的博物學家蓋烏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他將“亞細亞”作為東方大陸(continent)的代名詞,用於描述今天海琴海的東側——安納托利亞(Anatolia)半島一帶,即今天我們所謂的小亞細亞(Asia Minor)地區。此後,“亞細亞”一詞進入到歐洲英語、法語等其他民族語言之中,其所涵蓋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併成為其後歐洲地理學描繪東方大陸的主要概念。“亞細亞”等五大洲之説最初是伴隨着西方傳教士所繪製的世界地圖進入中國的。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