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來文化

鎖定
外來文化是指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的別族文化。
中文名
外來文化
外文名
foreign culture
概    念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待態度
文化本位立場
中華文化
本位態度
發    展
結合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多文化的結合

外來文化定義

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相對,外來文化作用於本地文化的過程既是文化入侵的過程,同時也是同化和改造的過程。無論外來文化形態如何,其對本地文化均會具有一定的衝擊和影響。

外來文化形態

其形態存在於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各方面。如外國書籍,外國電影,外國科研成果,外國教育體系方法,外國風俗習慣等等

外來文化態度

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衝擊,更嚴重的是受到別人的輕視,可能出現三種態度:

外來文化第一種

第一種態度,是更愛自己的文化。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和麪對外來文化的壓力有關。民族國家處於衰敗時期,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為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並將外來文化和國家存亡聯繫起來,導致封閉排外。或者認為外來文化的任何優點,都是自己的文化裏早已具備的,梁啓超所説的:“清季承學之士,喜言西學為中國所固有。”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而出現的產物。

外來文化第二種

第二種態度,是崇拜外來文化,認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這是過分崇洋。不少人儘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內心卻難免多少認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大段日子裏,中國接受西方文化之後,中華民族多少都存在這種心理。這充分表現在各種社會行為,學術行為,文化行為,和語言行為上。在中英雙語社會里,社會語言學者研究語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都發現華人用中文時雜用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而説英語時雜用中文的,卻非常少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之外,也和把説“英語”認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會階梯有關。
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主張各個領域裏全盤西化,但對於傳統的價值根源卻也有人不能完全放棄,因此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特徵。但“拋棄黃土文化,接受藍色文化”的崇洋現象,卻是這個特徵裏的主導,最為主要的傾向。

外來文化第三種

第三種態度,是以自己的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裏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着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當今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民族意識的結合。這種態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後,才有可能出現。當民族國家處於興盛時期,文化認同不僅強烈,而且也易於接受外來文化,從外來文化中吸收有益於自己發展的東西。這個時期的文化態度通常比較開放,寬容。
這是一個日趨多元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各種文化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都在改變着我們,不論是中國新生代,還是那些提議不能讓新生代姓“西”的人們。隨之而來的,這樣的現實格局也必將影響着我們的文化性格。我們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國人那樣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我們開始具有了睜眼看世界的能力,我們變得開放而包容,積極而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應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絕不同於以往那種文化性格之所在。
傳統文化當然是不能丟棄的,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卻必然決定於,它能否與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相互交融。什麼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我總以為,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大世界,我們恰恰需要丟棄的是傳統文化中以封閉、內斂以及小富即安為特質的民族性格
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一古腦地回到傳統文化中去,這本身就忽視了文化應有的發展性。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意識相融合,培養一種真正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徵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與時俱進性,無此,難以代表最先近的生產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種“化”的能力,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化人為我,化外為內,化西為中。所以對於焦慮于姓“西”現象的人而言,換言之,對於中國未來文化性格的養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一種開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種“化”的機制,這種“化”,是一種拿來,但更有一種揚棄。如果沒有這一點,一味復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擋外來文化的進入,也不利於現代文化意識的生長。
我們曾經爭論過多年有關姓資姓社的問題,但這種爭論終於歷史性地統一到發展上來;我們又開始爭論起了姓中與姓西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樣的一種爭論同樣需要統一到發展上去。 21世紀,中華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認為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中國的世紀。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華民族有可能重新審視外來文化,更客觀的對待、研究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本,有信心地、客觀、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於自己的成分. 如果不能汲取外來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實自己,並不斷地揚棄本民族文化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將阻礙自己的發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才有助於自己文化的發展。

外來文化發展

外來文化第一

文化交流是人類歷史的伴侶,社會發展的車輪。一位美國的社會學家説得好,“上到航天飛機,下到北京街頭的糖葫蘆,無一不包括在文化之內。”換句話説,文化交流也就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產品的總合交換。它的歷史作用,就是極大地推動了各文化的溝通與融合,從而推動了文化的發展。顯然這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利大於弊的。

外來文化第二

從文化交流的歷史看,向來具有文明的與野蠻的之分,那麼對於以野蠻的方式來進行文化的侵略、擴張,我方的立場向來是一方面要堅決地予以抵制,而另一方面要積極地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如何增強?是封閉還是開放?當然要開放,只有開放才能揚利抑弊,只有開放才能使民族文化健康地發展。

外來文化第三

從文化交流的自身規律性來看,其中的一點就是外來文化往往是民族文化發展必要條件,沒有外來文化,民族文化處於一個封閉的體系當中,就好像茫茫大海里的一葉孤舟,失去了一個參照系,很容易形成一種封閉的文化心理觀念,這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外來文化第四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是機遇,我們要充分利用;是挑戰,我們要正視現實。外來文化為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機,帶來了大量的外部信息,更提供了一個外部參照系,這就是機遇,當然外來文化可能激起驚濤駭浪,也可能帶來民族的陣痛,這就是挑戰。可是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經歷過暴風雨洗禮的海燕會更堅強;經歷過 海浪衝擊的鵝卵石會更美麗,而繹歷過外來文化衝擊的民族文化會更加燦爛輝煌。

外來文化正確看待

如何正確看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正在呈現百花齊放、奼紫嫣紅、生機勃勃的景象,但也不可避免地碰到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這個重要問題。對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持什麼樣的態度將會影響改革開放的進程和結果。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正確看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

外來文化中華優秀文化

一部民族文化史,是一部民族成長過程的縮影。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風格、精神的精粹。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使各民族呈現出不同的氣質、精神、習慣,相互區別,各領風騷。中華優秀的民族文化,曾為世界的進步和發展做出過不朽的貢獻,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榜樣。在17——18世紀,“中國風”吹遍亞洲和歐洲,亞、歐對中國文化的推崇達到了高潮。一位法國學者這樣評價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1800年前,中國給予歐洲的比它從歐洲得到的要多得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是不容否定的。歷史是一面鏡子,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的中國發展來的。沒有昨天,就沒有今天;沒有昨天輝煌的民族文化,就不會有今天社會主義的繁榮昌盛。否定了昨天的民族文化,就否定了今天的社會現實。這是歷史的辯證法

外來文化肯定與否定

不分精華和糟粕,全盤否定民族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其結果:一方面摧毀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賴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盤西化,把資本主義當成救世良方,主張一概吸收,全盤肯定,照抄照搬。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發展中,為人類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裏,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魚目混珠。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白金主義的價值觀,都是腐蝕民族的靈魂,消蝕民族意志的精神“鴉片”。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為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着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華民族就會落後。

外來文化文化發展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搞物質文明建設要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對外開放。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先進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用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斷髮展和前進,立於不敗之地。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和所短,各有優勢和劣勢。只有通過交往,在改革中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弱點,自立於民族之林。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去除糟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還必須堅持以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精華為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為輔。首先,要把着眼點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基點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後,把外來文化拿來,必須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剝,不顧民族文化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