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鑄九鼎

鎖定
我國夏代開始出現少量青銅器,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是打開中華青銅文明首頁的標記。公元前21世紀,方興未艾的夏王朝用各諸侯朝貢的銅鑄造了9只氣壯山河的大鼎,鼎上鑄有九州山川名物。自此,九鼎被視為國家權力的象徵,擁有九鼎,就擁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力。只是九鼎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迄今尚未發現,夏代的青銅文化仍在尋覓、探索中。
中文名
夏鑄九鼎
真偽狀態
待考證
鑄造時間
公元前21世紀

目錄

夏鑄九鼎概況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九鼎由3件圓鼎、6件方鼎組成。這是自古以來的神聖之物,是國家權利的象徵。九鼎的得而復失、幾經沉浮,數千年來被傳得神乎其神。(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 [1] 
夏鑄九鼎 夏鑄九鼎
公元前21世紀,方興未艾的夏王朝用各諸侯朝貢的銅鑄造了9只氣壯山河的大鼎,鼎上鑄九州山川名物。從此,九鼎就被視為國家政權的象徵,“鼎在國在,鼎失國亡”。

夏鑄九鼎傳承

夏亡,九鼎為商朝所得。
600年後,商紂王時,周武王聯合諸侯國伐商,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九鼎旋成為周的鎮國之寶。
春秋時,諸侯國勢力不斷強大,周朝統治日漸衰落。齊、晉、秦、楚、宋五霸先後稱雄,皆有意圖九鼎以代周室。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之戎,進軍周室邊界,觀兵周郊,以顯示武力。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去勞軍。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王孫滿知其心懷叵測,針鋒相對地回答説:“一個國家的興亡在於有沒有仁德和天命,不在於有沒有九鼎和九鼎的大小輕重,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天命未改,九鼎的大小輕重是不能隨便泄露的。”楚莊王又説:九鼎沒有什麼稀奇的,有足夠的銅,誰都可以鑄造,楚國在戰場上所繳獲的各種兵器就足夠鑄九個鼎了。王孫滿則正告楚莊王:九鼎是神聖的鎮國之寶。夏桀暴虐,被商朝推翻,九鼎傳給商湯;商紂王荒淫,被周所滅,九鼎傳給周武王,必然還保存在周室。楚莊王自討沒趣,悻悻而回。(楚莊王問鼎中原)
據載,西周亡後,鼎先被秦所取,後為宋所獲。宋被吞併,鼎湮沒,從此未再出現。
還有一種説法,即九鼎被運往秦之咸陽時,被大風颳到了四川的鼎鼻山,沉入江中。
後世最流行的“版本”是,公元前296年,秦昭王奪得九鼎,在運鼎回國經泗水時,一鼎突然躍入水中,當時打撈未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遣千餘人到泗水打撈周鼎。關於泗水撈鼎一事,不但見於文獻史料,還成為漢代畫像石的題材,如山東嘉祥城南武宅山出土的泗水撈鼎畫像石,描繪了鼎被撈出水面時系鼎繩被鼎中忽然伸出的龍咬斷,鼎復落水前一瞬間的生動場面。這可能與《史記》“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一語中將龍與鼎附會在一起的用意相同。

夏鑄九鼎考證

夏代是否鑄過九鼎?
如果鑄過,其大小、形制、湮沒原因和時間究竟怎樣?
如果真有九鼎流傳了成千上百年,至秦失落1只而剩8只的話,這8鼎又到了哪裏?
按常理推斷,8鼎如果曾被秦國得到,秦亡,則歸於漢,但據史書載,秦王子嬰降劉邦時,只交出了象徵皇權的皇帝璽印,對鼎隻字未提。是鼎被秦所毀,還是秦從來未得鼎?
從這些疑問入手,近代《古史辯》派學者認為夏禹沒有鑄過九鼎,關於九鼎的種種傳聞不過是神話傳説而已。總結數十年的考古資料可以發現:相當於夏代的河南偃師二里頭和山西夏縣東下馮時期的人們所掌握的金屬冶煉技術只能鑄造爵、刀等小器物。
到了商代中期時,才能鑄造大型器物如鼎,其時雖然也出現了成套或成組的鼎,但尚沒有九鼎實物出現。直到西周時期,九鼎才成為定製,成了只有周天子才能擁用的禮器,這似可證明,九鼎並不是夏禹或夏後啓鑄造的聖物,而是周天子自用禮器神聖化的結果。然而很多記載九鼎的史書又是信史,且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夏代冶銅鑄造業,或並沒有完全體現夏的冶煉、鑄造水平。也許隨着考古發掘的深入發展,未來有一天,充滿傳奇、神秘色彩的夏鑄九鼎一事會真相大白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