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農苔

鎖定
夏農苔(1911年-1947年3月12日),原名隆台,字伯牙,號琴父,乳名萊軒。江夏人。出生於湖北武昌市。1926年入北平法文專科學校,1928年夏考取中法大學補習班,1930年夏升入中法大學文學院經濟系。 [2]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 
曾任豫鄂陝邊區黨委委員、豫鄂陝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1] 
中文名
夏農苔
出生地
湖北武昌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47年3月12日

夏農苔人物評價

1987年3月12日,國家主席李先念發表專文,對夏農苔的一生作了評價:“他最突出的特點和優點是堅持知識分子的正確道路,善於同工農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在鬥爭中,不斷改造自己。”“取得了幹部、戰士和羣眾的信任,尊敬和愛戴。”稱讚他是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1] 

夏農苔人物生平

1945年1月新四軍五師駐地二排左一夏農苔 1945年1月新四軍五師駐地二排左一夏農苔
夏農苔,乳名萊軒,原名降台,字伯牙,號琴父,1911年出生於湖北武昌市一個資產階級家庭。1917年進入湖北高等師範附屬小學讀書。該校民主革命空氣較濃,夏農苔耳濡目染,回到家裏,便組織起十多名兒童,扛着木棍,喊着口號操練;把在學校學到的歌曲“打倒列強”、“送別”、“兒童團歌”等帶回家裏教唱,還創辦家庭油印小報,放映幻燈,組織夏氏乒乓球隊等,顯示了他的組織才能和創造性。1926年夏農苔考入北平法文專科學校,1928年暑期考入中法大學補習,不久升入預科,常利用業餘時間給《京報》、《世界日報》等報刊投稿。
夏農苔反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夏氏家族不許女孩子上學讀書,夏農苔很不滿,為妹妹夏菲不能入學讀書抱不平。他無力廢除這一封建家規,就經常教妹妹認字讀書,並把自己在學校學的功課手把手地教給她。在夏農苔的幫助下,沒有上過一天小學的夏菲後來竟考上了職業學校和湖北省女子師範學校。繼母把她的一個外甥女訂為夏農苔的“未婚妻”。夏農苔直接給那姑娘寫信,講新思想新道德,鼓勵她同自己站在一起向包辦婚姻作鬥爭。那位姑娘給夏農苔回了信,並説服家庭解除了他們之間的婚約。
1930年暑期,夏農苔升入中法大學文學院(伏爾泰學院)經濟系,開始了大學生活。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夏農苔以滿腔愛國熱情毅然投筆從戎,和幾位同學一起南下參加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戰。同學們紛紛到車站為他們送行,報紙也刊登了消息。但他們的愛國行動不僅沒有受國民黨反動當局的支持和保護,到南京後反而被送進孝陵衞的軍校以“受訓”為名軟禁起來,最後在一位有愛國心的青年連長幫助下,他們才逃了出來。嚴峻的事實教育了夏農苔,使他逐步轉向信仰共產主義,走上中國共產黨指引的革命道路。1935年夏農苔出國留學,在法國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其他同志在里昂組織了“民先隊”海外支部,參加了巴黎反法西斯大會的宣傳工作和1936年在巴黎召開的第一次全歐華僑救國聯合會,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世界學聯國際代表大會和世界學生與青年和平大會於8月在巴黎召開,夏農苔負責與各國組織的聯絡工作。會議號召國際青年學生行動起來,支援中國抗日,中國學聯和民先隊決定,組織海外青年回國參戰。在8月15日於巴黎伏爾泰大廳舉行的各界僑胞抗日和歡迎“西安事變”的著名將領楊虎城的大會上,夏農苔作為里昂學生會代表致詞,表示海外同學願意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希望全國一致行動,發動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抗戰。10月1日,夏農苔隨里昂中法同學第一批迴國參戰服務團於11月1日回到闊別兩年的祖國。3日,當他們所乘的列車途經粵北碎石車站時,突遭日軍飛機襲擊,夏農苔的親密學友曹承憲當場犧牲,夏農苔也被炸傷。這使得他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火焰愈燒愈烈。經在湖南長沙湘雅醫院短期治療,夏農苔於11月底回到武漢。不久與中共中央長江局取得聯繫。經長江局批准,他由青年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分配到《新華日報》籌集處做編輯工作。
這一時期,由於北方戰事吃緊。民先隊總部決定南遷,經于光遠建立的辦事處,就設在武昌老育嬰堂街七號夏農苔的家中。這時,“察綏遊擊軍”在太原成立,中法大學阮慕韓老師任政治部主任,邀中法大學校友前去參加。夏農苔等決心到抗日前線去,由長江局同意後持周恩來、葉劍英簽署的介紹信,於1938年從武漢乘車北上。但因戰事惡化,太原已於1937年12月底失守,察綏遊擊軍撤離晉南,第二戰區司令部和八路軍總部遷到臨汾。夏農苔等到臨汾,總部又轉移了。遂輾轉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接洽。辦事處建議他們到一戰區去,夏農苔從此參加了部隊工作。
程潛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邀請與中共有密切關係的李世璋為長官司令部秘書長兼政訓處長。夏農苔到後在民運科任少校科員,並任中共秘密支部書記。8月,受中共河南省委委託,到長江局向博古當面彙報一戰區地下黨的工作情況,聽取黨的指示。
1938年,蔣介石下令改組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政訓處,撤銷了李世璋的秘書長和政訓處長職務。這時黨決定利用程、李的關係成立一個戰時工作視察團,由程任團長,李任秘書長,夏農苔為秘書。組織就緒後,國民黨當局嚴令解散,善後工作由夏農苔負責處理。
1938年底,中共中央撤銷長江局成立中原局,劉少奇領導中原地區的工作。在中原局領導下,夏農苔投身到中原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鐵流之中,先後任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第五師十四旅政治部主任、鄂皖兵團政治部主任、四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長江地委書記、鄂豫邊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等職。他對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對友黨友軍的統戰工作,對鄂東、鄂南抗日民主根據地開闢和發展都做出了貢獻。在各項活動中,都顯示出他是一位很有才華和活動能力的同志。他最突出的特點和優點是堅持知識分子的正確道路,善於同工農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在鬥爭實踐中不斷改造自己,處處以大局為重,團結為重,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同志互相尊重、互相諒解、互相支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取得了戰士和羣眾的信任,尊重和愛戴,大家稱讚他是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原大地籠罩着內戰烏雲,在這關鍵時刻,黨派夏農苔擔任中原局機關報《七七日報》社長和新華社中原分社社長。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日以繼夜地工作,親自撰寫社論,修改重要稿件,揭露敵人陰謀,鼓舞革命鬥志,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中原突圍前夕,黨中央曾想派他出國,參加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青年會議。他向黨表示,不願在最困難的時期和歷史的轉折之際離開戰鬥崗位,決心參加突圍。而這時,他已積勞成疾,肺病加重。他抱病與中原主力部隊一道,跋山涉水,突破敵人的“圍剿”、追擊、堵截,戰勝酷暑、飢餓和疲勞,勝利地進入陝南。
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率領突圍到陝南的中原解放軍,開始了創建豫鄂陝邊區的艱苦鬥爭。1946年8月第二軍分區成立,夏農苔任政治部主任,在中原解放軍和陝南遊擊隊合編、軍隊幫助建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1946年9月豫鄂陝邊區黨委和豫鄂陝軍區成立,夏農苔任邊區黨委委員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協助主任張樹才大力開展工作,他以驚人的革命毅力同病魔進行鬥爭,堅持同全邊區的軍民一道,英勇頑強地進行戰鬥。1947年春,黨決定由夏農苔先率領一批豫鄂陝軍區幹部和部隊轉移到華北解放區。但在勝利到達目的地完成任務後,他卻終於病倒了,不幸於1947年3月12日在山西陽城逝世,年僅36歲 [1] 

夏農苔後世紀念

  • 紀念文集
《夏農苔紀念文集》
【作 者】:鄂豫邊區革命史編輯部編 新華出版社出版
【主題詞】:夏農苔(1911~1947)-紀念文集
【內容簡介】 本收錄了“憶農苔”、“我的兄長夏農苔”、“憶農苔同志”、“和農苔相處的日 子”、“難忘的歲月”等紀念文章20餘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