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禹神祠

鎖定
夏禹神祠,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陽高鄉侯壁村,夏禹神祠創建於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兩代皆有修葺。 [1]  建築面積366平方米。
夏禹神祠現存正殿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平面近方形,柱頭鬥棋、補間鬥棋均為四鋪作,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樑架為四椽袱對前乳袱通檐用三柱,柱頭卷殺和緩,為元代遺構。殿前有石構月台。殿前月台為青石雕造,雕刻精美,比例協調大方,惜月台束腰處精美的團龍、花卉等圖案在“文革”破“四舊”時被斫損。山門上為倒座戲台,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上為戲樓,下為山門通道。 [2] 
2006年5月25日,夏禹神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夏禹神祠
地理位置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陽高鄉侯壁村
所處時代
元至元二年(1336年)
佔地面積
366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413-3-11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夏禹神祠歷史沿革

夏禹神祠創建於元至元二年(1336年)。
明、清兩代皆有修葺。 [1] 

夏禹神祠建築格局

夏禹神祠為紀念、祭祀大禹而建。現存四合院佈局,中軸線自南依次有山門(上為倒座戲台)、月台、正殿,兩側有廊廡。現存正殿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平面近方形,柱頭鬥棋、補間鬥棋均為四鋪作,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樑架為四椽袱對前乳袱通檐用三柱,柱頭卷殺和緩,為元代遺構。殿前有石構月台。殿內神像毀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解放區的破除迷信活動。現明間樑架上存有神像暖閣部分構件。殿前月台為青石雕造,雕刻精美,比例協調大方,惜月台束腰處精美的團龍、花卉等圖案在“文革”破“四舊”時被斫損。月台東角柱刻元至元二年題記。山門上為倒座戲台,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上為戲樓,下為山門通道。院內存有明嘉靖年間雕造的石供桌三張。 [2] 

夏禹神祠文物遺存

夏禹神祠“壇台”位置緊靠正殿基座,位於明間正前方。石質須彌座,雕刻精美,近似正方形,東西兩側靠正殿基座各有垂帶踏跺兩處,用於登台出人正殿。須彌座月台束腰上原有精美的浮雕,人為損壞,辨別困難,有飛龍、舞鳳、卷草等內容。東南角、西南角力士只存輪廓。上下梟雕作仰俯蓮花。 [3] 

夏禹神祠歷史文化

大禹是夏朝有名有姓的人物。《尚書·大禹謨》記載了大禹的故事。大禹姓姒名文命,是中國傳説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改定歷日稱為夏曆。他的兒子啓創建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一夏朝。因此,他又被稱為夏禹。大禹治水十三年,行遍九州山川,足跡多次履及上黨地區。因此,上黨地區至今流傳着許多動人的傳説和“禹跡”。在侯壁村西5千米的奧治村,有一處相傳為大禹治水的遺址一錯鑿溝。《潞安府志·卷四》:“土人傳鯀治水欲浚漳河南流,鑿山勢逆水不下,被殛;禹乃改渠東流,始通,鑿痕今存。”奧治村名也由此而來。另外在平順縣還有多處供奉大禹的廟宇,被公佈為國保單位的有北社大禹廟、西青北大禹廟。 [2] 

夏禹神祠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夏禹神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夏禹神祠旅遊信息

夏禹神祠地址

夏禹神祠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陽高鄉侯壁村。

夏禹神祠交通

乘車前往夏禹神祠:從平順汽車站出發,經過興華西街、東關路、青羊東街到達夏禹神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