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斌

(中科院研究員)

鎖定
男,1959年4月生,江西泰和縣人。構造地質學、資源地球化學專業,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7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區域地質與礦產專業;1983年南京大學獲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專業碩士畢業。 [1] 
中文名
夏斌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性    別

夏斌主要經歷

男,1959年4月生,江西泰和縣人。構造地質學、資源地球化學專業,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7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區域地質與礦產專業;1983年南京大學獲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專業碩士畢業。之後自願到西藏支邊,先後在西藏地質研究所和西藏地質普查大隊工作,任項目負責、分隊長、技術負責等職;1987年由原國家地礦部破格晉升為高級工程師;1992年3月獲南京大學博士學位。1993年1月到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做博士後,1994年12月到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先後任研究員,岩石礦牀地球化學實驗室主任。1998年6月-2002年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2002年-2006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
曾先後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菲律賓越南、緬甸等國家學習和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

夏斌擔當職位

現任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大地構造與成礦學》主編、《天然氣地球科學》副主編、《地球化學》常務編委、及《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編委、《天然氣工業》編委、《礦牀地質》編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973計劃)專家組成員,並任二級課題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南海及鄰區大地構造演化》項目首席科學家。

夏斌主要成就

近年來,主要從事構造地質學、石油地質學、及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完成《喜馬拉雅及鄰區蛇綠岩和地體構造圖》、《南海及鄰區大地構造圖》等國家攀登計劃項目、973項目二級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創新方向項目、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業科研項目二十餘項。曾對華南晚元古代古島弧西段桂北蛇綠岩開展研究,首次提出廣西北部地區存在古老的大洋岩石圈。對青藏高原地體邊界的斷裂帶、焊接岩漿弧、拼貼覆蓋層的相互關係和時空關係等方面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通過研究新特提斯縫合帶古大洋岩石圈殘片的構造環境,提出新特提斯東段存在弧前、島弧與弧後等不同構造背景下形成的蛇綠岩,即新特提斯東段的古大洋岩石圈在中生代經歷了多樣性的演化過程,同時與西太平洋正在演化的溝-弧-盆體系存在某種相似之處。首次對南海成因演化動力學機制進行了的數值模擬實驗,提出:僅在印度-歐亞碰撞產生的近南北向拉張作用下還不足以導致南海的擴張;僅在地幔上湧的作用下,南海也不易於擴張;只有印度-歐亞板塊碰撞作用疊加地幔流上湧才是南海擴張最有效的方式,從一個側面為深入探討新特提斯古大洋的形成演化,以及印度板塊-歐亞板塊碰撞與我國南海的形成演化提供了研究基礎。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SCI刊物論文20餘篇。出版科技專著四部(第一作者2部)。曾獲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和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91年被評為中國有突出貢獻的學位獲得者;1993年獲中國博士後首屆優秀論文成果獎。2005年主要負責的《我國南海瓊東南盆地東部構造熱體制與生烴潛力評價技術研究》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並曾受到江澤民、胡錦濤、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勉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