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思痛

鎖定
夏思痛(1854—1924),湖南省桃江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夏思痛為宣傳革命真理、籌措革命經費,走了當時中國的二十二個省,三次流亡日本,併到過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夏思痛的革命經歷曲折複雜,先後策劃參加湖北自立軍起義廣州新軍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雲南重九起義、討袁護國活動和護法運動等。1924年6月23日夏思痛效仿屈原,決心以死喚起更多愛國者奮起救國,走上停靠在長江邊的木排上,跳入江中。遇救後,絕食三日而死。 [1-3] 
本    名
夏思痛
出生地
湖南省桃江縣
出生日期
1854年
逝世日期
1924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革命家

夏思痛早年生涯

夏思痛(1854—1924),湖南省桃江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出生於耕讀世家,自幼承家傳王陽明良知學説,六歲入私塾,二十歲入益陽龍洲書院,二十四歲入嶽麓書院,受業於名儒王闓運,1897年參加順天府鄉試,錄為通判。夏思痛少年任俠,常以挽救國家為己任。夏思痛的一生,幾乎貫穿了舊中國的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救民於水深火熱,挽國運於風雨飄搖,夏思痛數次策劃參與反清、反袁的武裝起義;他三次流亡日本,尋求救國方略;周遊南海諸國募集革命經費,遍走二十二行省,呼號鼓動革命。

夏思痛革命生涯

夏思痛行刺慈禧

夏思痛的一生可以説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先生於事,重力行,不貴口説。戊戌以後,中國所有革命之役,無一役不在行間。雖屢失敗,從者多死,而先生卒脱於難,則智計殊絕於人也。”(羅德源《思痛先生傳》)夏思痛先後籌劃並參加了湖北自立軍起義,雲南箇舊起義,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廣州黃花崗廣州起義、雲南昆明重九光復起義、護國討袁戰爭和護法運動等革命活動。“桃江人夏思痛銜命去武昌找唐才常的自立軍舉事。事泄。唐才常禹之謨被殺。夏思痛再度亡命日本,促成黃興的華興會與孫中山聯合為同盟會。”“桃江人夏思痛幾乎參加了同盟會舉行的起事、起義及倒袁護法戰爭,為革命奔走呼號奮鬥四十餘年,被孫中山譽為‘革命模範’。在民族民主革命鬥爭中,湖湘人創造的可歌可泣事蹟,驚天地,泣鬼神。”(山人悟道《湖湘革命文化》)夏思痛智勇雙全,既是一個學富五車的文人,又是一個行走江湖的劍客,他籌劃刺殺慈禧太后和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雖未成功,但也未曾失手,他的荊軻刺秦王之舉,使他名震神州。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8月14日凌晨,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出京城,經直隸、山西,到陝西西安。慈禧太后身在西安多次電諭大臣李鴻章,要不惜割地賠款的代價與列強求和,還以光緒名義發佈剿討義和團的諭旨,並處死和革去了一些敵視洋人的大官僚。其時,因策動同鄉、欽差團練使胡祖蔭起義失敗而東渡日本的夏思痛,對慈禧老妖賣國求和的倒行逆施極為憤慨,忍無可忍,便從日本返回國內,經山西、河南潛入西安,圖謀刺殺慈禧。夏思痛來到西安,頭戴白帽化裝成回民,住在西安鼓樓邊的回民街上,這是因為夏思痛故鄉有個叫鮓埠的地方,居住着很多回民,他對回民的生活習性很熟悉。只有這樣,才能隱蔽好自己。在回民客棧裏,他白天大口吃着牛、羊肉饃和千層油酥餅,大口喝着黃稠酒,回民街上那斑駁的拱門,厚重的城牆,更加襯托出有張桓候之像的夏思痛的豪爽俠氣;夏思痛的形象和舉止,常常引得回民街上行人駐足觀看,這引起了他的警覺,只好晝伏夜出,晚上出去刺探消息。可是,慈禧除了有馬玉昆侍衞隊外,還有甘肅布政使岑春煊率威遠軍2000餘人跟隨護駕,沿途且有陝軍、甘軍、川軍全力警衞,根本無隙可乘。慈禧西逃如驚弓之鳥,除了德法聯軍揚言要追趕她外,義和團也伺機追殺她,10月4日在介休縣時,義和團戰士郭敦源衝突八旗軍仗,欲刺殺慈禧,當即被侍衞隊抓捕並殺了頭,介休知縣受牽連被革職永不敍用。因此,清廷防範甚嚴,謀刺無從下手。雖然西安沒有得手,但夏思痛並不死心,1901年9月,清廷和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0月6日慈禧離開西安回京。這時,夏思痛提前來到了慈禧必經之地臨潼,找到臨潼知縣夏良才,夏是個剛直不阿的知縣,十分敬仰夏思痛的革命精神,允許他滯留在知府衙門,夏思痛則想借機行事;豈料,夏良才在花了2700兩白銀差費接駕後,太監總管李蓮英再派人索要“宮門費”1200兩白銀,遭到夏的拒絕,李就唆使開路官兵搶吃接駕膳食而裁髒夏良才,夏因懼怕問罪而逃之夭夭,夏思痛又失去了接近慈禧的機會,行刺計劃再次落空。
對於行刺西太后這件事,夏思痛在《致黃方舟太守》一詩中作了記述:“芒屨衝塵赴行在,南旋北轉到雍州。路盤晉豫三千里,險歷秦關百二週。並馬談兵秋颯颯,哀鴻夾道客悠悠。男兒熱血英雄淚,同向西風灑戌樓”。這黃方舟就是著名的清朝武舉人黃鳳歧,比夏思痛早三年出生的安化人,曾任過幾個地方的知府及清廷衞隊虎神營教練,夏黃兩人交情甚篤,夏思痛早年跟黃學過劍術,黃鳳姣武藝以單刀劍術聞名,江湖上有“單刀王”之稱,戊戌變法維新派領袖譚嗣同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也都跟黃學過武術。詩中所説行在,就是西太后行營所在之地西安。夏思痛為了聯絡志士以圖大舉,他不辭勞苦,北經陝西、山西,南下四川、貴州、廣西、廣東諸省。1903年,他赴雲南與周雲祥起兵箇舊失敗,再次東渡日本。正如他在詩中所寫:“志士憂時多苦辛,年來奔走亦匆匆”,“鴻雪模糊費揣摩,干戈滿地我如梭”。
此時的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在秘密幫助袁世凱竊取總統職位,1907年夏天,夏思痛又潛入奉天,與革命志士羅永紹密謀行刺徐世昌,豈料,7月7日那天,革命志士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鄧恩銘失敗,導致整個奉天風聲鶴唳,清吏防範甚嚴,夏思痛無從下手,悻悻而歸。1908年,滿清政府以“立憲”口號籠絡人心,夏思痛聯合雷光宇上書呼請召開國會,清廷置之不理。夏思痛逐放棄了君主立憲的主張,堅決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夏思痛與黃興宋教仁譚人鳳等革命黨人聯絡,加入中國同盟會

夏思痛反袁稱帝

1912年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大總統職位後,萌發了稱帝之念,其時,四方誌士,鹹思奮起。1913年,夏思痛回到湖南,臨時就任譚延闓督府高等顧問。袁世凱為了安撫夏思痛,通過內閣總理熊希齡傳言,允諾以民政總長之職位拉攏他,他洞燭其奸,堅辭不受,説:“吾之革命,賤帝王如草芥,寧愛一官者?!”先生隨即奔赴上海,與孫中山、黃興謀圖討袁良策,並約劉文錦聯絡長江督軍起兵討袁,不久討袁失敗,他潛赴廣東。1914年隻身赴南洋,全同陳炯明、岑春煊和李烈鈞等民國將領,再商反袁大計,繼遊荷屬東印度各地,在華僑中籌集反袁革命經費。1915年3月,夏思痛由新加坡返回上海,著有《南洋》一書行世。該書詳述英、荷殖民者在南洋各地的野蠻侵略行徑,以及各地土酋、蘇丹因愚昧、昏庸而喪權失地的歷史,以此警醒國人,同時還對各地華僑政治、經濟狀況進行深入調查,提出華僑必須組織團體、設立公司、招募商民、開辦教育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的主張。不久又前往澳門,一方面與盧佛眼創辦澳門《救國日報》,揭露袁世凱的復辟陰謀;另一方面又與黃虞石、盧佛眼等人在惠陽組織討袁義軍,派遣同志歸閩返蜀,反袁聲勢浩大。1915年11月,夏思痛為陳炯明起草了《討袁檄文》痛斥袁世凱為竊國大盜,號召人民奮起討袁。
其時,夏思痛飽含憤懣之情,創作了《小遊仙詩32首》刊佈,這是一顆投向袁世凱的重磅炸彈,夏思痛的遊仙詩,並非歌詠仙人漫遊的詩作,而是坎坷者遊仙的詠懷之作,其詩感時憤世,愛憎分明,藝術上,這組遊仙詩想象奇特,善於運用誇張、擬人、象徵等修辭手法,採取冷嘲熱諷的方式揭露袁氏的罪行。“花果山前殿閣新,傳呼天子覲羣臣。揭開面具憑君看,朕是齊天大聖人”(此詩以猿喻袁)。“足登黑虎手黃鞭,裝點財神嚇半仙。萬事何愁不同意,銀團新借大宗錢”(1913年袁向五國財團大借款以對付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夏思痛對袁世凱稱帝口誅筆伐,搖痛加鞭撻,袁對這位“反袁急先鋒”,“號角手”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他責令廣東都督龍濟光以“十萬元加一中將銜”購思痛頭顱;夏思痛聞訊,急走香港。龍濟光又買通港英當局,於1915年12月22日捕獲夏思痛與盧佛眼,牽連無辜者20餘人。
夏思痛在獄中情緒高昂,寫作不倦,繼續以詩文為武器聲討袁賊,他在《丙辰元日獄中風傳新天子是日登極》中寫道:“換得兒皇帝,河山割已多。羊頭侯自貴,狗腳朕由它。夢奈春宵短,天教好事磨。干戈今滿地,何日靖妖魔”。夏思痛引經據典,把袁世凱罵成是帝國主義卵翼下的兒皇帝,是小人得勢,是狗腳皇帝,他一定好夢不長,推翻袁氏帝制指日可待。夏思痛在陷獄70餘日後,在陳士英、覃振極力營救下,始得獲釋。在乘輪船赴滬途中,他再次遭袁黨追緝,龍濟光急電上海巡捕:“有匪犯夏某等十七人潛去上海,請予緝拿”,因日本友人相助,夏思痛才得以脱身去日本長崎。在長崎月餘,寫成《香江獄記》一書,歷述袁黨設謀之慘毒,獄中待遇之苛酷,並附以詩歌,以喚醒民眾開展護國鬥爭,該書出版後,“讀者搶購,四印其書”,一時洛陽紙貴,影響極大,使國人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本質。

夏思痛開發海南

夏思痛在奔走革命的同時,十分重視民生建設,他是中國近代提出開發海南的第一人。
1914年3月,廣東省長李開侁電邀他督理瓊州(海南島),以開發南疆,“吾環顧國中,其稍具眼光而知南洋中有瓊州一島為吾國重要之地者,惟君略有研究,此行非君莫屬。君其勉之,將來務著成一小單行本,俾吾國人人皆知此地之關係。吾南洋門户,皆有開闢經營之義務,而開闢經營之權利亦在其中。昔海忠介發議於明,張文襄繼踵於清, 尤願 君有以大倡於民國,不必功自我成也。吾弟樂得觀其成焉,則幸矣。不寧惟是瓊島地居海外,天高帝遠,不獨黎人未曾得見天日,即漢人亦未盡享法律之保護,君其一一調查以副吾之厚望。至是,復鄭重囑之”。夏思痛本無意仕途,但他認為瓊州乃膏腴之地,戰略地位重要,他不顧遙遠與瘴癧,以花甲高齡,奮然前往。 3月16日,他從香港乘小舟渡海到到瓊州,“扁舟一葉上濤頭,顛簸乾坤不自由。廿裏風帆快騏驥,萬重雲海狎蛟蚪。此身老共波瀾壯,詩思飄然汗漫遊。回首忽驚登彼岸,斜陽人醉倚高樓”。他以兩個月時間,遍訪瓊州13縣,以各地山川形勝,物產風俗詳加考察,整理成《瓊遊筆記》一書刊佈,“吾年二十徒步涉四方,東南各行省足跡幾遍,要以嶺東大可為,氣候温暖,百植四時不凋,民饒而俗侈,商業發達,人易謀生。若就對外論粵之形勢,全在瓊島,雷徐鋭出,海南瓊蟠於外,隔衣帶水為全粵門户,瓊固則足以捍粵,粵固則海疆數千裏可告寧謐矣”。他在結論中指出,治理瓊州重在倡修道路,交通便利能招商引資、移民墾殖,也只有對瓊州進行有效管理才能杜絕列強覬覦之心。

夏思痛星隕江漢

晚年疾病纏身的夏思痛,居住在漢口鸚鵡洲寓所。世事蹉跎,為之而奮鬥的祖國,仍然是軍閥割據,國分南北。而自己足疾常發,行動已不便,耳聾眼聵。於是寫作了《人性惡説》《我之統一説》等文章,及作自畫像文。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農曆端午節這天,七十歲的夏思痛寫好一副“自嘆聯”(愧我無能力誅亡國妖憤而自殺提民氣;問天究何時悔絕人禍死亦難忘救世心)。身上吊着一塊木牌,木牌上一面寫着“益陽夏思痛”,另一面寫着“死後不必收屍,土葬、火葬、水葬都一樣”。他步履蹣跚,去鸚鵡洲江邊,走上停靠在長江邊的木牌上,跳入江中,隨屈原而去。遇救後,絕食三日而死。

夏思痛人物悼念

1、孫中山題啓及聯題詞、革命模範聯雲、有子不死,正氣長存
2、吳佩孚
撫髀嘗憂天下事;傷時竟作水中仙
3、趙恆惕聯(時任湖南省長)
江海久奔馳,誰知鸚鵡洲邊,芳草萋迷歸夢遠;
湘山頻悵望,遙聽鴻雁聲裏,朔風瀟瑟暮天寒。
3、肖耀南聯(時任湖北省長)
握手見彌衡,問此時江漢滔滔,誰為魚祖;
傷心問正平,望故園沅湘渺渺,空召巫陽。
(注)禰衡,字正平,東漢人。曾擊鼓曹操而名垂青史,曹操放之於漢口,借劉表手殺死於鸚鵡洲。
4、張子清聯
奔走革命數十年,兩袖清風歸碧落;
發奮著書三萬帙,一腔熱血澤蒼生。
(注)張子清,桃江板溪人,紅軍著名將領,曾任紅軍參謀長,28歲時犧牲。
5、夏曦聯
愛國為嗜好,罵人有文章,立懦振頑,革命精神垂宇宙;
人盜尚橫行,老成勿雕謝,開來繼往,青年兄弟莫徘徊。

夏思痛人物詩選

1、挽唐才常,禹之膜聯
救同種是湖南,殺同種又是湖南;義士竟輕生,雙棺贖得湖南罪。
伊夷狄成漢族,奴夷狄不成漢族;凡民不畏死,一舉能消滿漢旗。
注:唐,禹乃譚嗣同同鄉同志,武昌舉事共敗後,在湖南遇害。
2、致黃方舟太守
芒履衝塵赴行在,南旋北轉到雍州。
路盤晉豫三千里,險歷秦關百二週。
戎馬談兵秋颯颯,哀鴻夾道客悠悠。
男兒熱血英雄淚,同向西風灑戍樓。
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西太后攜光緒帝西逃至西安。夏思痛於1902年從日本回國,經山西,河南潛入西安,圖謀刺殺西太后。因無機可乘而南下經陝西、四川、貴州而到廣州。行在,指西太后行營所在之西安。
3、留別海上諸友
誓誅民賊始開懷,首掛雕鞍血染鞋。
萬里海天揮手別,八方風雨打頭來。
莫愁永夜蒙重霧,盼到春歸震一雷。
蕪穢中原收拾日,大家先洗劫餘灰。
4、早發糯租至西洱道中
匆匆來去為誰忙,匹馬衝寒拓大荒。
木末晚風撩短鬢,草頭初日影園光。
中原吊伐懷葛武,千載功名讓宮商。
民賊未除人漸老,淚盈雙眼看邊疆。
注:1911年,廣州、欽州起義失敗後,從越南繞道去昆明,在途中作詩二首,今先其一。
5、儋城晚眺
十里青青點翠螺,一年偏覺得春多。
野田半種三年蕷,遍地常開四季荷。
椰酒流連在南裔,慄泉風味憶東坡。
殿前他日呈山谷,我是重來馬伏波。
注:1912年銜國民政府令,督理瓊州今海南島,曾作詩18首,今錄其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