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原吉

鎖定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維喆,號麓潛子 [44]  ,祖籍江西德興李宅中村人 [49-51]  ,湖南湘陰人, [45]  明朝初年政治家、理財家、水利專家。 [43] 
夏原吉早年喪父,勤奮好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進入太學,後負責撰寫詔書,授户部四川主事 [46]  。建文帝繼位後(1398年),升為户部右侍郎,出任福建採訪使,所至郡邑,核查吏治,諮詢民隱,百姓悦服,移駐蘄州。 [46] 
明成祖即位後,遷户部左侍郎,與吏部尚書蹇義等詳定賦役等制度。永樂元年(1403年)任户部尚書,奉命治理江南蘇松地區的水患,疏浚吳淞江,開拓了黃浦江 [47-48]  。永樂三年(1405年),執掌户部事務,為官有雅量,同列有善言善行,立即採納。永樂七年(1412年),其隨成祖北巡,負責禮部、兵部、都察院事,長期與皇太孫朱瞻基留守北京。 [43]  永樂十九年(1421年),以邊儲空虛、內外俱疲為由,反對明成祖繼續北征,因事下獄。明仁宗即位後,拜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書。
明宣宗時期,支持明宣宗御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參決重大政務,宣德五年(1430年),逝世,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諡號忠靖。 [30]  [46]  著有《夏忠靖集》等傳於世。 [43] 
概述內圖片來源:《三才圖會
全    名
夏原吉
維喆
麓潛子 [44] 
諡    號
忠靖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廣長沙府湘陰縣
出生日期
1366年
逝世日期
1430年
安葬地
湘陰縣
主要成就
治水,理財,輔佐朱棣開創永樂盛世 [51] 
主要作品
《忠靖集》
《東歸稿》
《萬乘肇基集》
追    贈
特進光祿大夫、太師
諡    號
忠靖
官    職
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書

夏原吉人物生平

夏原吉家族身世

夏原吉先祖為浙江會稽人,後自開化遷徙至江西德興,元末時,夏原吉的祖父夏希政任湖廣行省都事,明初時入籍湘陰。夏原吉的父親夏時敏以百姓的身份授湘陰教諭,相傳夏母廖氏夢到三閭大夫屈原降室,就生下了夏原吉 [45] 

夏原吉早年經歷

夏原吉出生時,正值元朝末年,夏氏敗落,家貧無依,境況十分艱難。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廿六日 [52]  ,夏原吉出生,為家中長子,此後二弟夏原啓、三弟夏原禮等相繼出生,家庭開支主要依賴夏時敏任教諭的薪資收入維持。
夏原吉 夏原吉
十三歲時,夏原吉父親去世,夏母廖氏獨自承擔家計,夏家生活更為窘迫。夏原吉年幼聰明,早有才名,夏母廖氏“貞節自誓,任衣食訓諸孤”,原吉兄弟受其教益,刻苦自勵,發奮苦學。 [1] 
據《湘陰縣誌》記載,明初湘陰有兩位德高望重的教諭史九韶和鄭菊隱,夏原吉曾先後拜二人為師,學習刻苦,“羣籍靡不通,尤精《詩》、《春秋》”。十六歲時,由於家貧,夏原吉開始在鄉間私塾做教諭,取束脩資養家庭。弱冠之年時考入縣學,充邑癢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夏原吉因精通《詩經》,由湖廣鄉薦參加禮部組織的會試,落第未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進入太學(即國子監)。 [41]  [46] 
夏原吉進入太學後,被選入宮中書寫制誥。有時太學生們大聲喧笑,夏原吉卻端坐不動。明太祖看見後覺得他很不平凡,升授他為户部主事。夏原吉所在的部門事務繁瑣,但他都處理得井井有條,户部尚書鬱新很賞識他。 [2] 
有個姓劉的郎中,忌妒夏原吉的才能。適逢鬱新彈劾各部門中辦事懶惰的人,太祖想寬宥他們,鬱新堅持不許。太祖憤怒,問道:“這是誰教你的?”鬱新叩頭説:“是堂後的書算生。”皇上於是將書算生逮進監獄。劉郎中便説:“教尚書的是夏原吉。”太祖説:“夏原吉能夠幫助尚書處理本部事務,你想陷害他嗎?”結果劉郎中和書算生都被處死,暴屍街頭。 [3] 
夏原吉在建文年間巡撫福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太祖殯天,六月,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即位初,即擢升夏原吉任户部右侍郎。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京師地震,為監察百官,懲處地方奸惡,三月,建文帝派遣夏原吉、暴昭等二十四人充任採訪使,分巡天下。夏原吉作為欽差巡訪福建一帶,任內政治清明,百姓悦服。建文年間,夏原吉一直在外考察,未參與户部政務,後歸鎮湖北蘄州。 [4]  [41] 

夏原吉治世能臣

永樂元年(1403年),夏原吉升任户部尚書,主持治水並掌管財政。永樂帝十分重視人才,他對夏原吉的信任和重用更超越前朝,因此夏原吉在永樂年間政治活動十分豐富,其仕途絕大部分政績都在永樂年間取得。 [41]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由藩王入承大統後,十分看重夏原吉的才能,於是夏原吉得以轉為户部左侍郎留用。當時,有人曾提出異議,認為夏原吉為建文舊臣,不可大用,明成祖認為“夏某太祖之臣也,彼忠於太祖,故忠於建文,又豈不忠於朕哉。” [31]  一個月之後,永樂帝將夏原吉提拔為户部尚書,夏原吉開始真正管理明初的財政。 [41]  夏原吉和蹇義等人詳細制定了關於賦税、徭役等制度。他提出三十多項建議,都簡便而容易遵守。他説:“政策頒行後如果難以繼續下去,將會加重人民的困苦。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 [5] 
浙西發大水,有關官員治理得不得力。永樂元年(1403年),成祖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鬱做他的副手,派僉都御史俞士吉帶水利書籍賜給他。夏原吉請沿着大禹所開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吳淞江下游,上接於太湖,然後,量地建閘,按季節不同開閉閘門。成祖聽從了 [6]  。夏原吉動用十幾萬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經劃,盛夏也不張傘蓋。他説:“人民很勞苦,我怎忍獨自貪圖舒適?”工程竣工後回京,他説水雖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還沒有全部疏通,還不是長久之計。
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大理寺少卿袁復做他的副手。不久,成祖又派陝西參政宋性輔助他 [7]  。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暢通,蘇州、松江一帶農田獲得大利 [8] 
永樂三年(1405年),夏原吉回京。這年夏,浙西發生嚴重饑荒,成祖命原吉率領俞士吉、袁復和左通政趙居任前往賑濟。他們發放三十萬石糧食,並供給饑民耕牛和種子。有人請招徠百姓佃耕大水退後的淤田,夏原吉急速傳疏反對。姚廣孝從浙西回來,稱讚夏原吉説:“他真有上古仁愛之心。” [8] 
沒多久,鬱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代理户部事。他首先請裁減過多的供給,減輕賦税徭役,嚴申食鹽和錢鈔方面的禁令,清理倉庫貨場,推廣屯田種養,以供給邊防,減輕人民負擔,同時也方便商人。答覆都説可行。凡各地的户口、府庫、田税增減的數目,他都用小本子記好,帶在身上,隨時查閲 [9] 
一天,成祖問天下錢糧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詳盡,為此他更受器重。當時,戰爭剛剛結束,成祖給參加“靖難”的功臣封賞,分封藩王,增設武衞百司。不久又發兵八十萬向安南問罪,命宦官監造鉅艦通使海外各國,在北京大造宮室。這些事項,供應轉輸的財物都數以萬計,全由户部支出。夏原吉都盡心籌劃,保證了國家各項開支 [10] 
永樂六年(1408年),成祖命夏原吉監督軍民將木材運往北京,又派錦衣衞官校隨從,懲治怠工的人。夏原吉擔心違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誡他們,然後再出發,人們都非常感激他 [11] 
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北巡,命夏原吉兼理行在所禮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務。有兩個指揮冒領月薪,成祖想處死他們。夏原吉説:“這不合法,假如他們真的是盜賊,又將怎樣處理他們呢?”成祖這才作罷 [12] 
永樂八年(1410年),成祖北征,夏原吉輔佐皇太孫朱瞻基留守北京,總管行在所(北京)九卿事務。當時各部門剛剛創建,每天早上,夏原吉進去輔佐太孫處理各項事務。退朝後,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圍上來請示。夏原吉一邊回答一邊手批,不動聲色。北自行在所,南達京師,人們都對他肅然起敬。成祖回師後,賜給他鈔幣、鞍馬、牛酒,厚加慰勞。
不久,夏原吉隨成祖回南京,受命侍從太孫周遊鄉里村落,考察民間疾苦 [13]  。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黃米粉進呈給太孫,説:“請殿下將它吃了,以瞭解百姓生活的艱辛。”九年任滿,成祖在便殿設宴,款待夏原吉和蹇義等人,他指着兩人對羣臣説:“高皇帝培養賢才留給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這兩位便是。”此後夏原吉多次侍從太孫,往來於南北兩京,途中還隨事獻上忠言,使太孫獲得很多助益 [14] 
夏原吉雕像 夏原吉雕像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宮室建成,成祖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孫北上。回來後,夏原吉説:“經過多年營建,現在終於大功告成。應該安撫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項徵收,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第二年,三大殿失火,夏原吉重申從前的請求。成祖馬上命有關部門推行。當初,成祖因三殿失火下詔求直言,羣臣大都説遷都北京不便。成祖大怒,殺死主事蕭儀,説道:“當初要遷都時,曾與大臣們秘密討論過,很久才確定下來,並不是輕率決定的。 [15]  ”言官藉機彈劾大臣。成祖命他們都跪在午門外辯論。大臣們都罵言官,夏原吉卻唯獨上奏説:“他們響應詔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見,沒有犯罪。臣等一幫湊數的大臣,不能協同輔佐國家大事,應當有罪。”成祖怒意消了,將雙方都寬恕了。有人指責下夏原吉違背初衷。夏原吉説:“我們這些人任職很久了,雖然言語有失,僥倖皇上能夠原諒。如果言官得罪,那損失就不小了。”眾人這才佩服 [16] 
夏原吉雖然任户部尚書,國家大事總是被成祖召去詳加議論。成祖每次親臨便殿門口,總是召夏原吉來談話,常常忘了時間,左右的人都不得聽聞。夏原吉退下後,總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麼都沒有參預一樣。討平交趾後,成祖問升官與賞賜哪樣便利。夏原吉回答説:“賞賜費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後的費用,則是無限的。”成祖聽從。 [17] 
山東唐賽兒之亂平定後,有三千多脅從者被俘來京,夏原吉請求成祖將他們全部釋放;谷王朱橞反叛,成祖懷疑長沙有人蔘與陰謀,夏原吉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做擔保,這事才得以平息 [18] 

夏原吉獲罪下獄

永樂十九年(1421年)冬,成祖將要大舉遠征沙漠,命夏原吉與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人一起討論,都説不宜出兵。他們還沒有上奏,正好成祖召見方賓,方賓極力説興兵的費用不足。成祖很不高興,召夏原吉來問邊防儲備情況,夏原吉回答説:“連年出兵,都無功而返,軍馬儲備已損失了十分之八九,加上災荒不斷髮生,現在已經內外交困了 [19]  。況且您聖體欠安,還需要調養,就請遣將出徵,不要勞動車駕了。”成祖大怒,立即命令夏原吉出去治理開平的糧食儲備。而吳中進去所説的也和方賓一樣。成祖更加憤怒,將夏原吉召回,關進內官監,並將大理寺丞鄒師顏也關押起來,理由是他曾代理户部事。方賓懼而自殺。成祖於是抄夏原吉的家,除賜給的鈔幣外全部沒收,只剩下布衣和罈罈罐罐。 [20] 

夏原吉仁宣之治

永樂二十年(1422年),成祖再次北征,因糧盡而返。其後,又連年出塞,但都不見敵人。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大軍到達榆木川時,成祖病危,對左右的人説:“夏原吉愛我。”説完便駕崩了。成祖逝世的消息傳到後三天,太子跑到關押夏原吉的地方,呼喊夏原吉,哭着告訴了他。夏原吉痛哭失聲,伏在地上許久不能起來。太子令他出獄,商議喪禮事宜,又問赦免詔書該寫些什麼。夏原吉回答説要賑濟饑民,減省賦役,停罷下西洋的行為以及向雲南、交趾地區各道採辦金銀。太子全聽從了 [21] 
明仁宗即位後,恢復夏原吉的官銜。當夏原吉還在獄中時,母親去世了,這時他請求回家守孝。仁宗説:“您是老臣,應當與我共濟艱難。您有喪事,難道我就沒有嗎?”仁宗給他優厚的賞賜,命他家人護喪,用驛車送回去下葬,又令有關官員治理喪事。夏原吉不敢再説什麼。不久加封為太子少傅呂震是太子少師,朝拜班次在夏原吉之上,仁宗命鴻臚寺將他列在夏原吉之下。進封少保,仍兼太子少傅、尚書,享受三職俸祿。夏原吉極力推辭,仁宗允許他辭去太子少傅俸祿,賜給“繩愆糾繆”銀章,並在南北兩京建府第給他 [22] 
不久,仁宗逝世,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北上。夏原吉奉遺詔到盧溝橋迎接。明宣宗即位後,夏原吉作為先朝重臣更受敬重。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也以“靖難”作為藉口,檄文列舉了各大臣的罪狀,夏原吉排在第一個。宣宗晚上召大臣們來商議。楊榮首先勸宣宗親征,宣宗很為難。夏原吉説:“您難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嗎?臣昨天見到所派遣的將領,命令才下臉色就變了,臨事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兵貴神速,捲起盔甲,快步前進,正可以先聲奪人。楊榮的計策好。”宣宗遂下了決心。回師後,宣宗加倍賞賜,賜給守門人三名。夏原吉以無功推辭,宣宗不聽。 [23] 
宣德三年(1428年),夏原吉隨宣宗北巡。宣宗拿過夏原吉袋裏的乾糧嚐了嚐,笑着説:“怎麼這麼難吃?”夏原吉答道:“軍中還有捱餓的呢。”宣宗命賜給他大官吃的美食,並犒賞將士。他隨從宣宗在兔兒山閲兵,將領們動作太慢,宣宗大怒,脱下他們的衣服。夏原吉説:“將帥,是國家的棟樑,怎能將他們凍死?”他又反覆極力諫阻 [24]  。宣宗説:“看在您的面上將他們放了。”夏原吉又與蹇義一起獲賜銀印,上面刻着“含弘貞靖”。宣宗喜愛繪畫,曾親手畫了一幅《壽星圖》賜給原吉。皇上所賜的其他圖畫、衣物食品、器皿用具、銀幣和玩好之物,幾乎每天都有。 [25] 

夏原吉逝世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兩朝《實錄》修成,宣宗又賜給金幣、鞍馬。夏原吉天明入宮謝恩,回府後便逝世,終年六十五歲。獲贈太師諡號忠靖。宣宗敕令户部免除他家的賦税徭役,並且以後世代都不再徵收。 [25] 

夏原吉主要成就

治水示意圖 治水示意圖
夏原吉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以户部尚書職銜出治浙西水災。 [26] 
他在《蘇松水利疏》中分析了當時本區的水道形勢,認為治水關鍵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暢流入海。但以往泄水乾道吳淞江已嚴重淤塞,從吳江長橋至夏駕浦一百二十餘里的上游段雖可通水,但多有淺狹之處,而自夏駕浦至上海縣南蹌浦口(吳淞江入海舊口,在今吳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餘里則已是“茭蘆叢生、已成平陸”。重新使之通暢,則工費浩大,不如上段着重疏浚東北入江的嘉定縣劉家港和常熟縣白茆港,下段着重疏浚直通南蹌口的范家浜。此外在河口設閘,控制泄水和漲潮,再修理加固圍堤,水災當可得到控制。 [26] 
當年,明廷集中了十多萬人進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成就俱載《明史·河渠志》。主要工程是由夏駕浦引吳淞江上游水自劉家港入江;開范家浜,上接大黃浦,引澱山湖水自南蹌口入海,從而改變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 [26] 

夏原吉人物評價

明太祖朱元璋:“夏某端厚君子。” [34] 
明成祖朱棣:“夏某,太祖高皇帝養成賢德之士,爾羣臣欲觀古名臣,此其人矣。”“夏某,君子中君子也。” [33] 
明仁宗朱高熾:“夏某朕之股肱,四夷所仰。” [35] 
明宣宗朱瞻基:“此朕擎天柱也,天下付若等,朕高枕無憂矣。” [36] 
解縉:“有德有量,不遠小人。” [40] 
姚廣孝:“夏某温而不寵,威而不猛,古之遺愛也。” [8]  [32] 
明史》對贊夏原吉為“股肱之任”、“蔚為宗臣”,稱他的一生可“樹人 之效”;並以《尚書》中的話來讚譽夏原吉,即“敷求哲人,俾輔於爾後嗣”。 [27] 

夏原吉軼事典故

夏原吉寬宏大量

夏原吉寬厚仁慈,巡視蘇州,婉謝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旅社中進食。廚師做菜太鹹,使他無法入口,他僅吃些白飯充飢,並不説出原因,以免廚師受責。
隨後巡視淮陰,在野外休息的時候,不料馬突然跑了,隨從追去了好久,都不見回來。夏原吉不免有點操心,適逢有人路過,便向前問道:“請問你看見前面有人在追馬嗎?”話剛説完,沒想到那人卻怒目對他答道:“誰管你追馬追牛?走開!我還要趕路。我看你真像一條笨牛!”這時隨從正好追馬回來,一聽這話,立刻抓住那人,厲聲喝斥,要他跪著向尚書賠禮。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許是趕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擇言。”笑着把他放走。
有一天,一個老僕人弄髒了皇帝賜給夏原吉的金縷衣,嚇得準備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對他説:“衣服弄髒了,可以清洗,怕什麼?”
又有一次,侍婢不小心打破了夏原吉心愛的硯台,躲著不敢見他,他便派人安慰侍婢説:“任何東西都有損壞的時候,我並不在意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論上下,都很和睦的相處在一起。
夏原吉外出寄居途中旅館,一隻襪子濕了,命夥計去烘乾。夥計不慎,襪子被火燒去,夥計卻不敢報告。過了好久,才託人去請罪。他笑着説:“怎麼不早告訴我呢?”就把剩下的一隻襪子也丟了。

夏原吉拒拜法王

西域法王來朝見,明成祖朱棣想到郊外去慰勞他,夏原吉不同意。到法王入宮後,夏原吉見而不拜,僅長揖而已,朱棣笑着説:“愛卿想效法韓愈嗎?”認為夏原吉想效仿韓愈反對迎佛骨的故事,但並未責備他。 [17] 

夏原吉瓷杯見朕

明成祖朱棣最為寵遇夏原吉,曾賜夏原吉茶,茶杯是白瓷,夏原吉頓覺奇異,為之矚目,朱棣便將茶杯賜給了他,説:“令卿子孫世世見朕。”夏原吉便將瓷杯作為傳家寶世代相傳。不仔細看,便能發現杯中有“永樂”二字年款,但看久了卻似乎不見了,十分奇特。 [53] 

夏原吉親屬成員

夏原吉父母

父親:夏時敏,官至湘陰縣教諭官 [1] 
母親:廖妙賢 [37] 

夏原吉配偶

鄭氏,封一品太夫人 [39] 
王氏,贈夫人。 [38] 

夏原吉子女

長子:夏珫,早卒 [39] 
次子:夏瑄,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28]  ,生母王氏。 [38] 
三子:夏瑾 [39] 
女:夏善金 [54] 

夏原吉史料記載

《明史·夏原吉傳》
明實錄
《忠靖集》 [31] 

夏原吉後世紀念

夏原吉夏原吉墓

夏原吉墓位於湖南省湘陰縣第一中學舊校區東邊操場圍牆旁,於1951年縣一中建校時挖出,掘出墓磚室,有主室和耳室,室內有小龕和墓誌銘。1982年,夏原吉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9] 

夏原吉夏駕河

古鎮千燈有一條尚書浦,北起吳淞江,南通澱山湖,是古代縱浦之一。相傳明永樂元年,户部尚書夏原吉奉令攜太常少卿袁復開浚吳凇江,順便疏拓千燈浦,解除了水患。百姓為紀念他的功績,把千燈浦改成了尚書浦。崑山城東(今時代大廈附近)有一條下界浦,明初時往東到入海口一百三十餘里已經淤塞成平陸,無法泄水,也是由於夏原吉引下界浦入瀏家港以分水勢,得以通暢。從此下界浦被改名為夏駕河,一直沿用至今。 [41] 
其實,最值得一提的,是夏原吉不僅治理夏駕河,更促進了黃浦江的形成。明代洪武末年,作為太湖水入海通道的吳淞江下游嚴重淤塞,致使浙西連年遭受澇災。永樂初年,吳淞江和黃浦下游壅塞,蘇州、松江府一帶大水成災。朝廷十分重視水患治理,委派户部尚書夏原吉來江南籌劃根治事宜。夏原吉在實地考察後,上疏朝廷,後經過朝廷批准,他採取了“掣淞入瀏”、“掣淞入浦”的方案,、方面將吳淞江上游引入瀏河,直接出海以舒解淤塞之急; 一方面採用本地諸生葉宗行的建議,開鑿范家浜,使黃浦之水截過吳淞江,北流直接入海。范家浜開挖後,黃浦上承澱泖湖羣之水,澱泖地勢最低,太湖下泄之水,先彙集於此,加上杭、嘉之水也注入黃浦,黃浦水域面積廣,清水來源多,在落潮時,有足量的清水衝淤,黃浦自然不斷擴大。 [42] 

夏原吉察司古寺

夏原吉曾在松江府(今上海)主持黃浦江開鑿工程,通過疏浚范家浜,使黃浦江與吳淞江對接,並完成了黃浦江流域的疏通和擴容,通過黃浦江將浙西來水排入長江,根治了吳淞江水患,在他去世後,上海人民追思其治水功績,就在他生前治水的巡察指揮所,修建了察司廟,奉祀為神,在今浦東高行鎮和寶山楊行鎮還有察司廟的遺存。 [55] 

夏原吉夏忠靖公祠

夏忠靖公祠在上海小崑山山後,祀明特進太師、户部尚書夏原吉。明永樂元年(1403年)夏原吉奉命主持浙江水利,成績顯著,卒諡"忠靖"。民感其德,在小崑山北修"夏忠靖公祠"。後傾圮重建,尊為神靈,稱"夏司空"。解放前,劃"夏司空廟界",陰轄一鄉之域範圍,故又名"土地廟"。1958 年被毀。 [56] 
參考資料
  • 1.    《明史·夏原吉傳》:夏原吉,字維喆,其先德興人。父時敏,官湘陰教諭,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學養母。
  • 2.    《明史·夏原吉傳》:以鄉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制誥。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儼然。太祖詗而異之。擢户部主事。曹務叢脞,處之悉有條理,尚書鬱新甚重之。
  • 3.    《明史·夏原吉傳》:有劉郎中者,忌其能。會新劾諸司怠事者。帝欲宥之,新持不可。帝怒,問:“誰教若?”新頓首曰:“堂後書算生。”帝乃下書算生於獄。劉郎中遂言:“教尚書者,原吉也。”帝曰:“原吉能佐尚書理部事,汝欲陷之耶!”劉郎中與書算生皆棄市。
  • 4.    《明史·夏原吉傳》: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採訪使。巡福建,所過郡邑,核吏治,諮民隱。人皆悦服。久之,移駐蘄州。
  • 5.    《明史·夏原吉傳》:成祖即位,或執原吉以獻。帝釋之,轉左侍郎。或言原吉建文時用事,不可信。帝不聽,與蹇義同進尚書。偕義等詳定賦役諸制。建白三十餘事,皆簡便易遵守。曰:“行之而難繼者,且重困民,吾不忍也。”
  • 6.    《明史·夏原吉傳》: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樂元年,命原吉治之。尋命侍郎李文鬱為之副,復使僉都御史俞士吉齎水利書賜之。原吉請循禹三江入海故跡,浚吳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為閘,以時蓄泄。從之。
  • 7.    《明史·夏原吉傳》:役十餘萬人。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經畫。盛暑不張蓋,曰:“民勞,吾何忍獨適。”事竣,還京師,言水雖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盡疏泄,非經久計。明 年正月,原吉復行,浚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大理少卿袁復為之副。已,覆命陝西參政宋性佐之。
  • 8.    《明史·夏原吉傳》:九月工畢,水泄,蘇、松農田大利。三年還。其夏,浙西大飢。命原吉率俞士吉、袁復及左通政趙居任往振,發粟三十萬石,給牛種。有請召民佃水退淤田益賦者,原吉馳疏止之。姚廣孝還自浙西,稱原吉曰:“古之遺愛也。”
  • 9.    《明史·夏原吉傳》:亡何,鬱新卒,召還,理部事。首請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蘇民,且便商賈。皆報可。凡中外户口、府庫、田賦贏縮之數,各以小簡書置懷中,時檢閲之。
  • 10.    《明史·夏原吉傳》:一日,帝問:“天下錢、谷幾何?”對甚悉,以是益重之。當是時,兵革初定,論“靖難”功臣封賞,分封諸籓,增設武衞百司。已,又發卒八十萬問罪安南、中官造鉅艦通海外諸國、大起北都宮闕。供億轉輸以鉅萬萬計,皆取給户曹。原吉悉心計應之,國用不絀。
  • 11.    《明史·夏原吉傳》:六年命督軍民輸材北都,詔以錦衣官校從,治怠事者。原吉慮犯者眾,告戒而後行,人皆感悦。
  • 12.    《明史·夏原吉傳》:七年,帝北巡,命兼攝行在禮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揮冒月廩,帝欲斬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實為盜,將何以加?”乃止。
  • 13.    《明史·夏原吉傳》:八年,帝北征,輔太孫留守北京,總行在九卿事。時諸司草創,每旦,原吉入佐太孫參決庶務。朝退,諸曹郎御史環請事。原吉口答手書,不動聲色。北達行在,南啓監國,京師肅然。帝還,賜鈔幣、鞍馬、牢醴,慰勞有加。尋從還南京,命侍太孫周行鄉落,觀民間疾苦。
  • 14.    《明史·夏原吉傳》:原吉取齏黍以進,曰:“願殿下食此,知民艱。”九載滿,與蹇義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謂羣臣曰:“高皇帝養賢以貽朕。欲觀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屢侍太孫,往來兩京,在道隨事納忠,多所裨益。
  • 15.    《明史·夏原吉傳》:十八年,北京宮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孫。既還,原吉言:“連歲營建,今告成。宜撫流亡,蠲逋負以寬民力。”明 年,三殿災,原吉復申前請,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災詔求直言,羣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殺主事蕭儀,曰:“方遷都時,與大臣密議,久而後定,非輕舉也。”
  • 16.    《明史·夏原吉傳》: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門外質辨。大臣爭詈言者,原吉獨奏曰:“彼應詔無罪。臣等備員大臣,不能協贊大計,罪在臣等。”帝意解,兩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議。曰:“吾輩歷事久,言雖失,幸上憐之。若言官得罪,所損不細矣。”眾始歎服。
  • 17.    《明史·夏原吉傳》:原吉雖居户部,國家大事輒令詳議。帝每御便殿闕門,召語移時,左右莫得聞。退則恂恂若無預者。交阯平,帝問:“遷官與賞孰便?”對曰:“賞費於一時,有限;遷官為後日費,無窮也。”從之。西域法王來朝,帝欲郊勞,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見,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韓愈耶?”
  • 18.    《明史·夏原吉傳》:山東唐賽兒反,事平,俘脅從者三千餘人至。原吉請於帝,悉原之。谷王棡叛,帝疑長沙有通謀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寢。
  • 19.    《明史·夏原吉傳》:十九年冬,帝將大舉徵沙漠。命原吉與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議,皆言兵不當出。未奏,會帝召賓,賓力言軍興費乏,帝不懌。召原吉問邊儲多寡,對曰:“比年師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八九,災眚迭作,內外俱疲。
  • 20.    《明史·夏原吉傳》:況聖躬少安,尚須調護,乞遣將往徵,勿勞車駕。”帝怒,立命原吉出理開平糧儲。而吳中入對如賓言,帝益怒。召原吉系之內官監,並系大理丞鄒師顏,以嘗署户部也。賓懼自殺。遂並籍原吉家,自賜鈔外,惟布衣瓦器。
  • 21.    《明史·夏原吉傳》:明年北征,以糧盡引還。已,復連歲出塞,皆不見敵。還至榆木川,帝不豫,顧左右曰:“夏原吉愛我。”崩聞至之三日,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獄,與議喪禮,復問赦詔所宜。對以振飢、省賦役、罷西洋取寶船及雲南、交阯採辦諸道金銀課。悉從之。
  • 22.    《明史·夏原吉傳》:仁宗即位,復其官。方原吉在獄,有母喪,至是乞歸終制。帝曰:“卿老臣,當與朕共濟艱難。卿有喪,朕獨無喪乎?”厚賜之,令家人護喪,馳傳歸葬,有司治喪事。原吉不敢復言。尋加太子少傅。呂震以太子少師班原吉上,帝命鴻臚引震列其下。進少保,兼太子少傅、尚書如故,食三祿。原吉固辭,乃聽辭太子少傅祿。賜“繩愆糾繆”銀章,建第於兩京。
  • 23.    《明史·夏原吉傳》:已而仁宗崩,太子至自南京。原吉奉遺詔迎於盧溝橋。宣宗即位,以舊輔益親重。明 年,漢王高煦反,亦以“靖難”為辭,移檄罪狀諸大臣,以原吉為首。帝夜召諸臣議。楊榮首勸帝親征。帝難之。原吉曰:“獨不見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見所遣將,命下即色變,臨事可知矣。且兵貴神速,卷甲趨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榮策善。”帝意遂決。師還,賚予加等,賜閽者三人。原吉以無功辭。不聽。
  • 24.    《明史·夏原吉傳》:三年,從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嘗之,笑曰:“何惡也?”對曰;“軍中猶有餒者。”帝命賜以大官之饌,且犒將士。從閲武兔兒山,帝怒諸將慢,褫其衣。原吉曰:“將帥,國爪牙,奈何凍而斃之?”反覆力諫。
  • 25.    《明史·夏原吉傳》:帝曰:“為卿釋之。”再與蹇義同賜銀印,文曰:“含弘貞靖。”帝雅善繪事,嘗親畫《壽星圖》以賜。其他圖畫、服食、器用、銀幣、玩好之賜,無虛日。五年正月,兩朝實錄成,復賜金幣、鞍馬。旦入謝,歸而卒,年六十五。贈太師,諡忠靖。敕户部復其家,世世無所與。
  • 26.    明永樂初年夏原吉“掣淞入瀏”和開范家浜   .中國水利國際合作與科技網[引用日期2014-09-15]
  • 27.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0年
  • 28.    《明史·夏瑄傳》。
  • 29.    明初重臣夏原吉  .上饒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9-15]
  • 30.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六十二》:( 宣德五年正月二十七日) ○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書夏原吉卒.
  • 31.    《忠靖集》夏原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3-26]
  • 32.    《忠靖集·附錄遺事》:太子少師姚公廣孝還自浙,上首詢公政,姚公對曰:“夏某温而不寵,威而不猛,古之遺愛也。”
  • 33.    《忠靖集·附錄遺事》:(永樂)九年秋九月,九載奏績,上親宴之便殿,賜勅奬諭,復諭廷臣曰:“是某太祖高皇帝養成賢德之士,爾羣臣欲觀古名臣,此其人矣。”又曰:“夏某,君子中君子也。”
  • 34.    《忠靖集·附錄遺事》:洪武庚午,鄉薦下第,入太學,被選禁廡冩誥,太祖幸書所,見公儀閒雅,字又方正,特賜紗衣一襲,覆命人至書所察諸書生所為,或談笑肆放,而獨公端坐,正書儼然,如在上前,上念之。(洪武)二十五年冬十月,書滿,有司奏當署部職,上曰:“夏某端厚君子,勿署”特實授户部四川司主事。
  • 35.    《忠靖集·附錄遺事》:呂尚書以位次請,上曰:“夏某,朕之股肱,四夷所仰,位宜居中。”
  • 36.    《忠靖集·附錄遺事》:上嘗張燈宴羣臣,悦甚,咲謂公等曰:“此朕擎天柱也,天下付若等,朕高枕無憂矣。”
  • 37.    《贈榮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書夏公夫人廖氏墓誌銘》曾棨 宣德庚戌春正月丁卯,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書夏公原吉卒,卒之後又八月,公之子瑄詣予,泣拜請曰:“先祖妣夫人既塟,未有銘,恐懿德久而遂冺,敢請一言,刻之石,庶幾永終有賴焉。”予弗獲辭,按狀,夫人姓廖,諱妙賢。
  • 38.    《明故中順大夫南京大常寺少卿掌尚寶司事夏公行狀》天順二年,公(夏瑄)以疾請,命掌南京尚寶司事,踰月遷少卿,八年,賜誥命,特贈所生母王氏為夫人。
  • 39.    《少保兼太子少傳户部尚書贈特進光祿大夫諡忠靖夏公神道碑銘》(明)楊士奇:公配鄭氏有賢德,再封皆夫人,子男三,珫、瑄、瑾,女一,嫁虞㻞,珫與虞氏女皆先卒。
  • 40.    《玉堂叢語》(明)焦竑:太宗嘗命解縉評諸臣,縉以實對。於蹇義曰:‘其資重厚,中無定見。’於夏原吉曰:‘有德有量,不遠小人。’
  • 41.    夏原吉研究-鍾思  .知網[引用日期2021-03-26]
  • 42.    夏原吉治理夏駕河|黃浦|太湖|吳淞江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3-26]
  • 43.    夏原吉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18]
  • 44.    《金澤小志》卷五:夏原吉,字維喆,號麓潛子。
  • 45.    《夏忠靖公傳》(明)李東陽:公諱原吉,字維喆,姓夏氏。其先會稽人,後徙開化,再徙德興。祖希政,元季為湖廣行省都事,國初佔籍湘陰。父時敏,以布衣被召,授湘陰教諭。母廖氏,夢三閭大夫降其室實生公。
  • 46.    《文敏集》卷二十一(明)楊榮 :《故榮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書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諡忠靖夏公墓誌銘》:……弱冠,充縣學生,洪武庚午,領湖廣鄉薦,明年,試禮部弗偶,入太學,壬申,授户部四川司主事,有能聲,歲戊寅,升户部右侍郎。……訃聞,上為之嗟悼,命有司制棺,給賻物,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諡忠靖。
  • 47.    夏原吉蘇松治水得失評析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11-30]
  • 48.    夏原吉開拓黃浦江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2020-04-21[引用日期2023-11-30]
  • 49.    夏原吉  .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12-31]
  • 50.    夏原吉  .中共岳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引用日期2023-12-31]
  • 51.    【清風廉語】廉政經典誦讀㉛——明代重臣夏原吉:忠誠體國 剛正廉潔  .德興市紀委市監委官方微信平台[引用日期2023-12-31]
  • 52.    明·楊榮《故榮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書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諡忠靖夏公墓誌銘》:公生元至正丙午八月廿六日,享年六十有五。
  • 53.    清·姚之駰《元明事類鈔》:磁杯見朕 卓異記,上最寵遇夏原吉,一日賜茶杯,是白磁,公覺其異,為一注目,上曰:“以賜卿,令卿子孫世世見朕也。”今杯為其家世寶,無心視之,內有永樂二字,久視不見。
  • 54.    明·楊榮《故榮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書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諡忠靖夏公墓誌銘》:女一,善金,適虞㻞
  • 55.    《上海六千年》28.“察司廟”與“太僕祠”  .上海通[引用日期2024-03-02]
  • 56.    上海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志  .上海通[引用日期2024-03-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