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世厚

鎖定
夏世厚(1912-1993),1912年2月24日生於河南省固始縣武廟集鄉鎖口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連長,第三十一軍第九十一師營政治教導員。全國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六八六團營長,新四軍豫鄂挺縱隊第二團隊第一營營長,新四軍第五師第十三旅第三十七團副團長、團長。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二縱第三十七團團長,豫鄂陝軍區第二軍分區副司令員,第一野戰縱隊副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第三十四旅副旅長,江漢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大冶軍分區司令員,湖北省農業廳廳長、省農林水辦公室主任、副省長、中共湖北省委常務委員會委員、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副主任。是中共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3年6月13日在武漢逝世。 [1-2] 
中文名
夏世厚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河南固始
出生日期
1912年2月24日
逝世日期
1993年6月13日

目錄

夏世厚人物生平

老紅軍—— 夏世厚同志 老紅軍—— 夏世厚同志
夏世厚,曾任新四軍第五師三十七團團長等職。1912年2月生於河南省固始縣武廟集鎮口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2歲開始給地主當長工。1929年春被國民黨開封混成旅抓去當兵,三個月後逃回家中。隨後加入武廟集赤衞軍。1929年秋,赤衞軍整編成紅二十五軍後,成為該軍七十三師交通隊的一名傳令兵。1930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歷任交通隊的班長、排長、交通隊隊長等。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編為第三十一軍後,任該軍第九十一師二一七團一營政治委員,隨軍參加長征。長征途中,在四川平西壩、陝西臨祥、四川保臨的三次戰役中,英勇善戰,受到嘉獎。 [3]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第六八六團一營營長,在平型關戰鬥中英勇負傷,後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9年上半年受黨組織派遣,到河南竹溝,不久,率竹溝特務大隊南下,與豫鄂邊區地方抗日武裝合編為豫鄂挺進縱隊第二團隊,任一營營長。1941年新四軍第五師成立,原豫鄂挺進縱隊第二團隊改編為五師十三旅第三十七團,任副團長,不久升任團長。他率領的這個團,是一支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隊,始終是保衞五師領導機關的最重要的力量。該團曾參加過多次阻擊國民黨頑軍進攻和反擊日軍大“掃蕩”的戰鬥,為發展和壯大豫鄂邊區的革命隊伍,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屢建戰功,頗受根據地軍民讚揚,被譽為“打不垮,拖不散的鋼鐵隊伍”。 [3] 
1946年中原突圍時,他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三旅第三十七團團長,率領該團擔負掩護中原局、中原軍區首腦機關,斬關奪隘、攻堅開路的重任。在突破平漢鐵路封鎖線時,他帶領部隊一舉衝破敵人封鎖的柳林車站,保證了機關、部隊的首戰勝利。當中原軍區主力部隊在鄖縣南化塘地區遭敵胡宗南“天下第一軍”重兵圍困,解放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時刻,他率領該團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向敵人主要陣地發起勇猛攻擊,打敗了敵軍,粉碎了包圍,保證了首腦機關和主力部隊的勝利突圍。隨後,繼續率部多次擊潰敵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陝南,完成了中原突圍的戰略轉移任務。1947年後任豫鄂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豫鄂陝軍區第一野戰縱隊副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三十四旅副旅長、江漢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參加瞭解放戰爭的戰略反攻作戰。 [3] 
湖北紅安:夏世厚同志之墓 湖北紅安:夏世厚同志之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於1949年底至1950年初;任大冶軍分區司令員,負責湘鄂贛剿匪工作,為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作出了貢獻。後歷任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兼省水利局局長,農林廳廳長、黨組書記,省農林水辦公室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等職,奔波於湖北省各地市州縣、江河湖漢,領導全省人民創辦農場、林場、修水庫、築堤壩,為改變湖北省農林水的落後面貌作了大量工作。1968年起,歷任湖北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副組長,中共湖北省委委員,省農辦副主任、主任,省革委會副主任等職。1978年當選為中共湖北省委常務委員。後任湖北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還是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93年6月13日病逝,享年82歲。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 武漢出版社. 1995
  • 2.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編.人物辭典 下 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842
  • 3.    華中師範大學中共黨史人物研究中心編;劉光明等主編.湖北抗戰人物誌.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