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壽昌江

鎖定
壽昌江又名艾溪,是建德市境內新安江的最大支流。源出建德市西南部李家鎮大坑源,海拔1280米。由西南向東北,流經上馬至大同,與勞村溪匯合成幹流。經航頭、壽昌、更樓,於羅桐埠匯入新安江。
中文名
壽昌江
源    頭
建德市西南部李家鎮大坑源
流域總面積
689平方公里
主流長
63.5公里

壽昌江壽昌江簡介

浙江建德壽昌江
浙江建德壽昌江(6張)
壽昌江是原壽昌縣境內的最大溪流,故名。又因沿溪兩岸艾草叢生,故亦稱艾溪。主流長63.5公里,平均河寬55米。流域總面積689平方公里。壽昌江河道曲折,穿流狹谷,支流彙集,大同以下有烏龍溪、小江溪、曹溪童家溪南浦溪翠坑溪等六條主要支流,均勻分佈在幹流兩側,對稱成扇骨形。 [1]  [3] 

壽昌江壽昌江流域

壽昌江既為常年河,又是具有明顯特點的多沙河。以前壽昌江流域植被覆蓋度較低,致使常年水土流失。每遇洪水,江水渾濁。1972年8月3日,7號颱風過境,出現壽昌境內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洪水過後,當地政府痛定思痛,加快了壽昌江綜合治理的速度,明顯提高了抗災能力。特別是壽昌江橡膠壩的建成,在壽昌鎮城區河段形成一個蓄水量60萬立方米、水面24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改善了壽昌鎮的生態環境。
壽昌江旁的古鎮壽昌,為原壽昌縣縣城。壽昌縣始建於三國東吳黃武七年(228),原名新昌,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更名壽昌,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1958年11月,壽昌縣被撤銷並人建德縣。
壽昌江流域流經的原壽昌縣也是建德市文物資源最集中的區域。李家烏龜洞“建德人”遺址表明早在十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大同久山湖、航頭六山岩、東村洋池崗、壽昌青龍頭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説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該地區就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壽昌後湖東漢墓葬羣為我們瞭解該地區內東漢時期墓葬結構和喪葬風俗提供了實物資料;大慈巖後山窯址、窯塢窯址、大慈巖腳窯址、新安江大白山窯址,對研究該地宋代瓷窯生產及燒製工藝均具有重要價值。這些文物點的發現都充分説明了壽昌江流域地下文物分佈的廣泛性和文物遺存的豐富性。

壽昌江發源地

三井尖 三井尖
壽昌江發源於三井尖。三井尖,位於建德、淳安、衢州交界處,海拔1283米,屬千里崗山脈,是壽昌江的發源地。三井尖山高林密,除了偶爾有驢友涉足外,很少有人登頂。開始時,還有山路可尋,到了半山腰以上,就連鳥道都難以尋覓了。三井尖由三座延綿相聯的山峯組成,每座山峯的相聯處,都有一座像水井一樣的山潭,山潭上瀑布飛流,故名叫三井尖。壽昌江的源頭在三井尖的南坡,她的尊容無緣得見。
三井尖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9%以上,有參天古木,也有名貴樹種,如紅豆杉、銀杏等,同時,也是各類珍稀動物繁衍生棲的理想場所,日前已知的有20餘種,如白頸長尾雉黑麂等一二類國家保護動物。

壽昌江文史作品

行走壽昌江》,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作者是沈偉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