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壽州鑼鼓

鎖定
壽州鑼鼓,安徽省壽縣傳統音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2] 
壽州鑼鼓是流傳於壽縣以及沿淮周邊縣、市的一種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是古老楚文化積澱的產物,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會説話的鑼鼓”之譽,在沿淮地區獨一無二。所用主鑼“鋼鑼”聲音清脆、洪亮,能聲播數華里,有着濃郁的楚文化韻味。其表演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宜於參加各種節日慶典活動。 [1] 
2006年12月1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壽州鑼鼓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3。 [12] 
中文名
壽州鑼鼓
非遺級別
省級
遺產編號
Ⅱ-3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批准時間
2006年12月14日
申報地區
安徽省壽縣

壽州鑼鼓歷史淵源

壽州鑼鼓
壽州鑼鼓(3張)
壽州曾為楚都,因而壽州鑼鼓的起源和楚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楚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文化、風俗上與其他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異性,這和楚國的發展歷史有重要關聯,楚國並非姬姓諸侯國,信仰上與其他諸侯國自然大相徑庭,比如史載楚人好鬼,而周朝則是“敬鬼神而遠之”。又如,楚人好巫,好巫則必然喜歡舞蹈。舞蹈是楚國的國俗,從宮廷達官貴人到街頭巷尾的平民百姓都異常喜歡舞蹈,大體可以分為宮廷舞蹈、祭祀舞蹈兩種,祭祀舞以娛神為主要目的,在樂器選擇上多以鍾、竽、簫、瑟等樂器為主,而宮廷舞則在祭祀舞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具動感的打擊樂器——鼓。鑼鼓樂的加入更是展現了古老東方音樂的特質與魅力。當然,作為宮廷舞的伴奏音樂,先秦時的鼓樂與技法與今天壽縣及其周邊地區流行的鼓樂有很大的區別,但無論如何,它為壽縣鑼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漢以後,尤其是唐宋以來,以鼓為特色的音樂藝術在壽州地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主要可以歸因於壽州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人文風俗。壽州地處江淮腹地,戰略地位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光緒年間成書的《壽州志》就將之描繪為“西北之要樞,東南之屏蔽”。戰爭時期,尤其是南北分裂時候,如南朝與北朝、南宋與金,壽州作為兩軍交戰的前沿,更是戰火頻頻。一方面戰爭給壽州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另一方面戰爭也使壽州人民養成了直爽、重義氣、好爭鬥的民風。鼓作為打擊樂器,風格高亢、激昂,非常適合於兩軍交戰之時使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説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僅如此,連年的戰爭也使壽州人民養成了練武的習慣,練武之風盛行,體現到鑼鼓藝術中,便是不少鑼鼓節目會伴隨一定的武術表演。地處南北之間的壽州,在戰爭年代是必爭之地,在和平年代則是南北交流的重要場所,因而,壽州鑼鼓自然也會帶有南方鑼鼓的特徵。比如,江浙地區流行的十番鑼鼓,以音樂細膩温婉而見長,壽州鑼鼓中不少曲目也帶有此一特徵,如《長流水》《拾玉鐲》等,這是北方鑼鼓藝術中較為罕見的。
壽縣鑼鼓發展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並在明清時期形成了以特定班子為組織的表演形式,《壽州志》中載有“舊時,壽縣城關有王家鑼鼓班,正陽關有鄧家班、宋家班”,這表明鑼鼓藝術在壽州有着廣泛的羣眾基礎,並有規模化表演的趨勢。建國後,壽州鑼鼓作為民間習俗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不僅農村地區有鑼鼓隊,城鎮中的工廠如縣水泥廠、化肥廠等也有鑼鼓隊,各種鑼鼓活動非常豐富。 [6] 

壽州鑼鼓基本特徵

壽州鑼鼓所用樂器,既有大篩鑼、大腰鼓、手鑼、雲鑼等常用樂器,也有獨具特色的“鋼鑼”;鼓音獨具特色,既有中原地區鑼鼓高亢、激昂的特徵,又帶有江浙地區鑼鼓舒緩柔和的特點,這與壽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壽州鑼鼓的藝術特徵既有一般鼓樂的共性,也有壽州地區的個性,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三點:

壽州鑼鼓織體豐富

相比於其他鑼鼓而言,壽州鑼鼓的織體更為豐富,樂曲中的鼓點以錯落有致的形式呈現出來,有較高的欣賞價值。以壽州鑼鼓的代表作之《鳳凰三點頭》《長流水》為例,不同樂句之間環環相扣,同一樂句之間強弱對比非常明顯,最具代表性的語句在全曲中反覆穿插,使得整個樂曲呈現出氣勢磅礴的姿態。 [7] 

壽州鑼鼓演奏樂器

壽州鑼鼓的器樂主要有以下兩個典型特徵:第一,主鑼非常特別,是以鋼為材質製作的,又稱鋼鑼。主鑼指鑼鼓表演中表演得比較多的樂器,在表演中,扮演者是最為關鍵的角色。壽州鑼鼓的主鑼雖然體積小,但非常厚重,演奏出來的聲音與其他銅器有顯著的差異,故有較高的辨識度,猶如敲擊空缸,又為缸鑼。主鑼敲擊時,聲音洪亮、清脆,能傳數里。第二,樂器種類多樣。儘管壽州鑼鼓和北方地區的其他鑼鼓一樣,以鑼和鼓作為最基本的樂器形式,但它的主要樂器又不僅僅限於基本形式的鑼、鼓、鈸,比如鼓分為大腰鼓、大鼓、中鼓,鑼分為大篩鑼、小鑼、雲鑼、狗鑼等,保證了音樂的繁複性,使得壽州鑼鼓的演奏效果更加雄渾有力。 [7] 

壽州鑼鼓指揮形式

壽州鑼鼓
壽州鑼鼓(2張)
壽州鑼鼓在演奏中以鋼鑼手和沙鑼手輪流做指揮。此外,鼓手、鑼手還會交替做指揮,多樣化的指揮形式,更好地呈現了鑼鼓的韻味。還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特徵是樂隊的標誌,壽州鑼鼓在表演時一般裝扮有一隻錦雞或一束花。這個道具象徵着吉祥,是楚地民間巫術的遺留。其次,鼓點是鑼鼓指揮中的關鍵所在。鑼鼓表演中,最忌格局僵化、動作單調。壽州鑼鼓在指揮中非常注重變奏,變奏的形式主要有:第一,領奏者演奏順序發生變化,基本段落不變化。第二,段落、句式均變,領奏不變,這種重複演奏某一段落的形式賦予了音樂一定的對比性和推動力。第三,領奏、段落均變,這種演奏形式使音樂氣氛的對比達到最大化,且有很強的推動力。 [7] 

壽州鑼鼓傳承保護

壽州鑼鼓傳承價值

壽州鑼鼓是楚文化的遺存,具有濃郁的淮河風情,在沿淮地區,無論逢年過節、開業等喜慶之事都離不開它,加上笙、簫、笛、管和火辣的“花鼓燈”更是錦上添花,富有感染力,在沿淮流域打擊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會説話的鑼鼓”。 [2] 

壽州鑼鼓傳承狀況

在市場化、城鎮化浪潮的驅動下,壽州鑼鼓如大多數民間藝術一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但壽州鑼鼓已被納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前景良好。 [6] 

壽州鑼鼓傳承人物

羅西林,男,漢族,1954年7月生, 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0]  ,項目名稱:壽州鑼鼓。 [11] 
丁駿龍,男,漢族,1965年10月生,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9]  ,項目名稱:壽州鑼鼓。 [11] 

壽州鑼鼓保護措施

為使壽州鑼鼓後繼有人,2004年壽縣文化廣播電視局從全局幹部職工中抽出60名青年充實壽州鑼鼓隊,聘請壽州鑼鼓傳承人羅西林傳授技藝。經過半年刻苦訓練,這批年輕人組成的文藝隊伍參加第六屆安徽省花鼓燈會,技壓羣芳獲得金獎。 2005年,壽縣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對壽州鑼鼓進行註冊,嘗試市場運作,將這一古老楚文化積澱的產物繼承和發揚下去。如今,壽縣縣城內除壽州鑼鼓隊以外,還有靖淮鑼鼓隊、通淝鑼鼓隊和壽州女子鑼鼓隊。 [5] 

壽州鑼鼓社會影響

壽州鑼鼓重要活動

在1991年第一屆壽縣文化藝術節,壽州鑼鼓隊時隔多年後首次登上舞台表演。壽州鑼鼓隊和皖西廬劇團2001年開始表演的 《壽州鑼鼓與小蘭花》,多次參加上海國際旅遊節和農產品交易會。 [5] 
2001年,央視“心連心”藝術團赴皖西革命老區霍山慰問演出,經央視導演編排,壽州鑼鼓作為開場節目,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風格展示自己特有的藝術魅力,蜚聲海內外。 [5] 
2008年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民歌會中,由80人同台表演的壽州鑼鼓成為晚會重頭戲。 [5] 
2018年6月10日,由壽縣文廣新局組織的首屆“壽州鑼鼓展演”活動開幕。 [4] 
2021年6月下旬,由中國民協、廣東省文聯、中共潮州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建黨百年·鼓舞太平全國民間鼓舞鼓樂展演”擬定於廣東省潮州市舉辦,期間將開展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民間鼓舞鼓樂)作品初評工作。 [3] 
2021年經山花獎評審委員會視頻初評評定,安徽省報送的壽州鑼鼓《楚淮風情》已進入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民間鼓舞鼓樂)現場初評資格名單。 [3] 

壽州鑼鼓榮譽表彰

在1993年第三屆安徽省花鼓燈會,壽州鑼鼓隊創作、排練《拾玉鐲》,獲得創作、演出二等獎。 [5] 
2006年,在淮南市毛集區舉辦的第二屆淮河風情文化節上,壽州鑼鼓獲得金獎。 [5] 
2009年,在山西洪洞舉辦的“遠中杯”全國鼓王邀請賽,壽州鑼鼓一舉奪得“最佳鼓王獎”。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