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壽山石雕

(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傳統美術)

鎖定
壽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採,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最終形成。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壽山石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現東門、西門兩大流派。 [1]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
2006年5月20日,壽山石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35。 [2]  2019年11月,壽山石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3] 
中文名
壽山石雕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遺產編號
Ⅶ-35
申報地區
福建省福州市

壽山石雕歷史淵源

壽山石雕南北朝時期

壽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發現和鑑證而逐步推前。迄今為止所出土的壽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應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倉山區桃花上福建師範學院工地上發現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豬一件,高1.1釐米,長6.4釐米,伏卧狀,是用長方形的福州壽山老嶺石雕刻,線條、刀法簡練,形態粗獷。1956年以後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陸續從發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類的壽山石小豬。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鳳山工地發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類似的石豬一對,同時出土的還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紀年墓磚。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證壽山石雕藝術至少開始於一千五百年前。

壽山石雕唐宋時期

唐代時期,國家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築,壽山石雕也得以在此期間快速發展,成熟階段。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採,從前後兩部《觀石錄》可知壽山石在兩宋時已大量開採,專業、非專業的石雕隊伍亦已形成,壽山石刻也被列為貢品。

壽山石雕元明之間

元代之前,印章多數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淨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展。

壽山石雕明清時期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徵税範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緻多樣,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和鏈條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套“寶印”,就是用一塊田黃刻制並由兩根鏈條連接起來的三顆印章! 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鈕飾基礎上,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由於石章鈕飾的出現,壽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展,刀具、握刀與運刀的方法都有了改變,過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頂着木柄長刀具雕刻,刀向多顯直線,對於細小的印章鈕頭來説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刀具演變成為手鑿與修刀,完全用手掌握,運刀如筆,刀法剛柔相濟,婉轉流暢,所表現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出現了高浮雕技法、皺法雅潔,實有畫意,從此,壽山石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4] 

壽山石雕文化特徵

壽山石雕技法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提倡返璞歸真,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福州的壽山石雕除了各種類型圓雕及圖章外,還與脱胎漆器、象牙雕刻相結合,製成各種屏風、圍屏、掛聯等。 [5]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鑑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在雕刻藝術上,壽山石雕講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據石料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一體。壽山石雕的最大特點是巧色的利用,壽山石有十多種顏色,色彩非常綺麗,藝人們雕刻之前要經過一番相石的過程,這相石的過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初步構思,刻進去以後出現其它顏色還要進一步地構思。壽山石雕不僅具有邊創作邊構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點,而且強調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沒有任何拼接的,整塊石頭原來什麼樣刻出來基本上是什麼樣,都是純天然的。

壽山石雕施藝

壽山石雕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通常在一塊壽山石上,有紅、黑、黃、青等數種顏色,相互交錯成自然斑紋。藝匠們根據石塊的形狀、色澤和紋理進行構思和藝術加工,雕刻成人物、走獸、山水、花鳥、果蔬、海味等陳設欣賞品和印章、文具、煙缸、水盂等實用工藝品。 [6] 

壽山石雕工藝流程

從原始礦石到藝術品,壽山石至少要走5道工序即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同時,還要採用各種雕刻技法。
相石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藝人在創作動刀之前,總要對着待雕刻的石料仔細揣摩一番,這就叫“相石”。所謂相石,就是在動刀前,對石料仔細揣摩,根據每塊石料的形狀、石質、紋理、色澤,選擇與之設計相適應的題材、造型和表現技法,掩蔽石料的疵病,使作品的內容、藝術形式同石料巧妙地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壽山石本身所具備的天然麗質、五彩的巧色,甚至於其特殊的紋理等等構成壽山石所特有的材料屬性。
創作的前提是面對已有的天然色彩和石頭本身的筋、裂痕等等的原石形狀物,創作的想象空間不能割捨對原石色彩走向、紋理特點的研究,然後結合所學,對石材進行藝術加工,使壽山石本身的天然色經過人的構思、雕刻而達到人石合一的藝術效果,如何做到巧到自然、巧到極至,這是歷代藝人們所追求的一個境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相石”在創作過程中是極重要的一個步驟,通過“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坯
運用雕刻工具,將原料的多餘大塊面切除,使其適合於作品題材的需要並在粗坯的基礎上,繼續雕琢景物的各部結構,達到表現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內容。
鑿坯
鑿坯時先粗後細,由表及裏,通過鑿坯,使作品所表現的景物如人體的結構、衣飾,動物的毛髮、肌肉,山巒的皺法,樹木、花卉的枝葉、瓣蕊以及配景的細節等,都應該達到清晰精確。
修光
修光是雕刻的最後修飾過程,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劃出景物的氣質和精神。 [7] 

壽山石雕題材作品

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拓寬,在表現內容上,也由獨立的個體發展到人物、動物和山水等相結合的大型羣雕,如“東門派”大師馮久和雕刻的《豬崽滿圈》,以一羣母子豬造型來反映農家生活的興旺發達;陳敬祥的《求偶雞》,以雞亢奮恣肆的形態和刀法的創新獨到,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風光》,集閩山閩水於咫尺之間,以小見大,意境無窮;林亨雲的羣魚雕《海底世界》,無水魚遊,怡然自得,令人浮想聯翩;林發述的《三仙醉酒》,似醉非醉,如詩如畫;林廷良的《九寶連環章》,環環石鏈動,九章喜相連;王祖光的《荷花觀音》,端莊嫺靜;還有《長征組雕》《紅色閩西組雕》《井崗山會師》《更喜岷山千里雪》等等。 [8] 

壽山石雕主要流派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在歷史上,壽山石雕藝術分成東門和西門兩大流派,東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後嶼一帶,西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帶。據史料記載,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發展形成了東門、西門兩大藝術流派。潘玉茂、林謙培的傳人林元珠、林文寶、鄭仁蛟林清卿黃恆頌林友清等都繼承發展了壽山石雕藝術。林文寶創作的各種印鈕千姿百態,自成風格;鄭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長處,使圓雕人物動物別具一格;林清卿獨僻溪徑,將中國畫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絕倫。總的來説,東門派藝人講求造型偉岸,善取巧色,刀法矯健,作品玲瓏剔透,精巧華麗,雅俗共賞;西門派藝人善於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刀法圓順,追求傳神意韻,作品造型飽含古樸,給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間。
楊璇周彬之後,福州還有董滄門、奕天、妙巷等人繼承“鈕雕”傳統,聞名於世。清同治、光緒年間,潘玉茂林謙培二人繼承發揚周彬、楊璇的壽山石雕工藝傳統,各得其真,並各自收徒傳藝,各揚其長,以後又經世代相襲和發展,形成了兩個有同風格的壽山石雕藝術流派,也就是“西門派”和“東門派”。後經過逐漸的發展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即“學院派”。 [9] 

壽山石雕傳承保護

壽山石雕傳承價值

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形和石紋均千差萬別,品種繁多,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加之石雕藝人因材施藝,在作品中融入質樸雋永的情感趣味,故而壽山石雕作品普追具有材質美、工藝美和意境美的審美特性。 [10]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壽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提倡返璞歸真,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1] 

壽山石雕傳承現狀

壽山石為珍稀的石材,其資源管理在近數十年一度處於無序狀態,導致開採過甚,給石雕造成了不良影響。目前許多老藝人年事漸高,已無法繼續雕刻,而傳統的師承關係又遭到破壞,壽山石雕技藝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 [1] 

壽山石雕傳承人物

馮久和(1928—2022) [22]  ,男,漢族,福建福州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創作研究員。 [11] 
林亨雲(1930—2018) [23]  ,男,漢族,福建福州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2] 
陳禮忠,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 [13] 

壽山石雕保護措施

截至2016年,福建省壽山石雕的生產製作單位,已由傳統的福州地區發展到十多個縣市,從業人數達二十多萬人,各種精美的石雕產品行銷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有關部門加大了宣傳、扶持和保護壽山石的力度。不但在壽山石的產地建立了壽山石文化村和中國壽山石藝術館,扶持壽山石雕藝術創作,同時還劃定保護範圍,制止濫採濫挖。 [14]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4] 

壽山石雕社會影響

壽山石雕重要展覽

2015年12月3日,福建省非遺博覽苑舉行的”“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對福州壽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德化瓷器、廈門漆線雕等20多項非遺門類進行展示。 [15] 
2017年12月7日,“匠心·向上——首屆中國壽山石雕青年學術提名展”在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共有19位壽山石青年雕刻家的100多件作品入選。 [16] 
2018年5月,由中華藝文基金會、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資助,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主辦、永新華韻公司承辦的第六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資助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系列展之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展在北京前門大街舉辦。 [17]  10月,“古今巨匠壽山石雕傳承展”在福州三坊七巷壽山會館啓幕,展出近百件海內外壽山石雕精品。 [18] 
2019年1月14日,“大道至簡——書法、篆刻、壽山石雕 名家邀請展”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展廳開幕,壽山石雕作品在其中展出。 [19] 

壽山石雕重要活動

2018年7月27至30日,首屆“閩匠杯”(壽山石雕)職業技能競賽在福州市晉安區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舉行。來自十餘個單位的近60名選手參賽。 [20] 

壽山石雕文化軼事

關於壽山石的生成,民間流傳着許多美麗的傳説。有的説是女媧當年補天路過壽山,被這裏的青山秀水、綺麗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將五色彩石散落在這裏的山坡、溪畔和田野裏,化成了這光彩奪目的寶石。有的説是遠古一隻鳳凰神鳥的彩蛋液滲入壽山附近的地下變成了壽山石。
還有一種説法,説壽山這地方起初不叫壽山,是叫別的什麼名字。這裏附近住着一個年輕樵夫,名叫陳長壽。陳長壽自小喜歡下棋,且棋藝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見兩位白髮老者正在山頂的一塊大石頭上對弈。陳長壽就挑着擔子來到一旁觀戰。兩位老者見這位年輕人看得如此聚精會神,似乎頗通棋藝,就邀他對弈。陳長壽也不推遲,就坐下來與兩位老者交上了手。雖然兩位老者棋藝老道,不想卻被這位年輕人連贏了幾局。一位老者手捻長髯笑道:“真想不到凡間竟有這等好手,老夫佩服,佩服!”兩位老者見長壽衣裳樸素,砍柴為生,頗為清貧,心存憐惜,就將所用棋子送給長壽,吩咐他今後不必再上山砍柴了,自有好日子過。説完只覺一陣清風拂面,已不見兩位老者的蹤影。
陳長壽帶着兩位老者送的棋子挑起擔子回家。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棋子散落了一地,説來奇怪,只見這些個棋子一個個立即都變成了五顏六色的石頭,大石頭又生出小石頭,撿也撿不完。陳長壽一回到家裏就將這事一五一十地告訴妻子。於是他們夫妻每天都上山撿石頭,挖石頭。他們將撿到的石頭拿到集市上去賣,不想被人一下子買光,得了不少錢,這樣他們夫婦的日子就慢慢好起來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附近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上山去找石頭,以後人們就將這座山叫壽山,把棋子變成的寶石叫壽山石。清代詩人朱彝尊寫詩讚道:“天遺瑰寶生閩中”。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然而民間傳説畢竟是傳説,壽山石真正生成的原因是遠古時候地殼運動變化的結果。壽山石形成於一億多年到兩億多年前之間,那時壽山一帶發生劇烈的地殼變化,形成火山噴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動的結果,但是它這種火山岩比較特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岩漿在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進行混合,形成一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慢慢地滲透出來,後來凝固就形成了壽山石。從壽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壽山石長在岩層夾縫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開採,只能從石縫裏面慢慢去尋找。
由於壽山石開採困難而又稀有,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一般人難以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有“黃金易得田黃難”、“一兩田黃三兩金”等説法。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