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壺王

(長沙窯人物貼塑大執壺)

鎖定
丁仰振,安徽淮北的收藏愛好者,他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收集當地運河出土的文物,長沙窯大執壺及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鼓都是他的藏品。
中文名
壺王
外文名
THE POT OF KING
收藏者
丁仰振
博物館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壺王"壺王"進館

丁仰振,安徽淮北的收藏愛好者,他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收集當地運河出土的文物,"長沙窯大執壺"及"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鼓"都是他的藏品。2005年,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向社會徵集藏品,丁仰振捐贈了他收集的600餘件文物,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這兩件。
為謹慎起見,博物館方面邀請了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伯謙、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馮小琦和揚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朱戢四位專家,對這批文物進行鑑定。
按照程序,每件藏品必須得到4位專家一致肯定才能得以徵集。根據南宋官窯博物館出示的鑑定書,當時,這些藏品都通過了鑑定,專家還建議館方將"長沙窯大執壺"向國家文物部門推薦為一級文物。
讓人奇怪的是,這份直到2007年3月才出具的鑑定書後,只有3位專家的簽名,馮小琦並不在列。對此,馮小琦的説法是:"館方當時並沒有要求我籤什麼字,事後也沒有和我聯繫。"
而朱戢則表示,當時的確對磁州窯白地黑花鼓有疑義:"我説應該請河南、河北的專家來看看,因為我只能看出是金代磁州窯系的,具體是哪個窯口生產的,並沒有把握,它在畫工和做工方面,不太精細。"
而這4位專家不知道,一個更大的秘密,一直藏在丁仰振的心裏,或者説對他來説,這是一個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當年,他從當地農民手裏收了"兩個半"壺——兩個完整的壺和一堆壺的碎片。所以,他手裏還有一件和"壺王"很相似的壺,但品相還要更好一點。
在他捐出"壺王"後,曾在一位專家的建議下,將手裏留存的那隻壺,送到北京一家鑑定機構去做現代科學鑑定,得出的結論是:距今僅200~300年。
但丁仰振拒絕接受這一結論,在他看來,運河裏要麼出土現代的東西,要麼就是唐宋的古物,根本不可能有中間年代的產物,所以也未將此告知南宋官窯博物館與那四位參與鑑定的專家。

壺王“壺王”被疑贗品

長沙窯人物貼塑大執壺 長沙窯人物貼塑大執壺
長沙窯人物貼塑大執壺,於2005年由安徽淮北收藏者丁仰振捐贈,由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伯謙、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馮小琦和揚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朱戢四位國內權威專家共同鑑定,才被收入館中,從此被作為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鎮館之寶、專享“壺王”殊榮。
2011年8月20日中午,在央視新聞頻道專題片《壺王真相調查》中,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楊靜榮,公開質疑這把長沙窯大執壺為贗品
在央視採訪中,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靜榮公開表示,這把"長沙窯大執壺"是上世紀90年代後生產的仿品,窯址裏面沒有出土過類似器物,從使用功能上判斷,壺把明顯無法承受壺內盛滿液體後的重量。 [1]  此外,壺在造型和釉面上都存在疑問。
在2號館的陶瓷與中外交流展區,大執壺佔據了一個亮堂的單獨展櫃。壺名全稱是“長沙窯人物貼塑大執壺”,旁邊還有一段詳細的介紹:唐代名窯林立,羣峯競秀,長沙窯則以生產外銷瓷而聲名卓著。這件執壺器形碩大,保存完整,為海內外傳世長沙窯瓷器中所罕見。從外表看,大執壺在貼花圖案上添加了不少褐釉,並利用積釉的厚薄,呈現壺面的人物形象。
學術界對於一件文物真偽持有不同意見實屬正常,但專家對經過其他專家鑑定的文物公開表示質疑的情況,非常罕見。
對於此次質疑,南宋官窯博物館館長鄧禾穎昨天作出迴應:“這批藏品的徵集均符合相關程序,整個過程透明清晰。今後如何處理,我們正在研究”。
鄧禾穎表示,今天南宋官窯博物館將給予公眾一個明確説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