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壯溪樹蛙

鎖定
壯溪樹蛙(學名:Buergeria robusta)是樹蛙科、溪樹蛙屬的兩棲動物,中國台灣特有種。頭寬大於頭長;吻端略尖,吻稜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略近吻端;上眼瞼寬度比眼間距小;鼓膜明顯;犁骨齒列呈短棒狀;舌較大。前臂粗壯;指間具微蹼;掌突不明顯。後肢細長;趾間全蹼;內蹠突呈短棒狀,外蹠突退化或僅具有極小的淡色圓形突起。皮膚粗糙。身體背、腹面均散佈有小顆粒狀突起,咽喉部光滑;顳褶斜向口角後方。體色變化很大,有黃褐色、綠褐色、灰褐色、紅褐色、泥灰色或土褐色等。
壯溪樹蛙生活在1500米以下山區或丘陵闊葉林地帶的流溪附近。夜間常成羣出現於溪澗之岩石上或單獨伏於其附近的樹幹上;白天多隱匿於岩石縫隙和樹洞中,偶爾亦停棲於岩石或樹幹上。雄蛙經常聚成小羣在石頭上鳴叫,鳴聲綿細,不甚響亮。僅分佈於中國台灣低海拔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壯溪樹蛙
拉丁學名
Buergeria robusta
別    名
褐樹蛙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亞    目
參差型亞目
樹蛙科
溪樹蛙屬
壯溪樹蛙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oulenger,1909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外文名
Strong Stream Treefrog

壯溪樹蛙動物學史

壯溪樹蛙是由英國博物學家G. A. Boulenger 於1909年命名,命名的標本採集自中國台灣。壯溪樹蛙種名robusta是強壯的意思,表示壯溪樹蛙是一種強壯的樹蛙。壯溪樹蛙在1909年命名時,G. A. Boulenger 將其歸於樹蛙屬,所以學名是Rhacophorus robustus,之後S. S. Liem於1970年將壯溪樹蛙更正為溪樹蛙屬(Buergeria)的成員,學名修正為Buergeria robusta。 [4] 

壯溪樹蛙形態特徵

  • 成體
壯溪樹蛙
壯溪樹蛙(9張)
雄蛙體長約50毫米,雌蛙體長約67毫米。頭寬大於頭長;吻端略尖,略突出於下唇,吻稜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略近吻端;上眼瞼寬度比眼間距小;鼓膜明顯,小於眼徑的1/2;犁骨齒列呈短棒狀,斜立於兩內鼻孔上緣的連線上,間距窄;舌較大,後端缺刻深。 [5] 
前臂粗壯;指長順序為3、4、2、1;指端均具有吸盤,第三指吸盤小於鼓膜,第一指吸盤較小,指間具微蹼,外側2指間跌較明顯,指側無緣膜;關節下瘤發達,具指基下瘤;掌突不明顯。後肢細長;前伸貼體時脛時關節伸達鼻眼之間,左、右跟部重疊;脛長大於體長之半,足短於脛。趾吸盤小於指吸盤,第三趾短於第五趾;趾間全蹼,外側蹠間蹼發達;趾關節下瘤明顯;內蹠突呈短棒狀,外蹠突退化或僅具有極小的淡色圓形突起。 [5] 
皮膚粗糙。身體背、腹面均散佈有小顆粒狀突起,咽喉部光滑;顳褶斜向口角後方。體色變化很大。有黃褐色、綠褐色、灰褐色、紅褐色、泥灰色或土褐色等。兩眼眶間有一黑褐色橫帶,並向後形成一個倒三角形斑紋,背部具有4-6條不明顯的縱紋或彼此連成網狀斑紋;通常前、後肢背面具有深色橫紋。腹側及股部前後有深色雲斑。腹面灰白色、淡黃色或有淡黑色斑紋;下唇有一列黑色斑點,咽喉部多有深色斑紋。 [5] 
  • 第二性徵
雄蛙第一、第二指上有乳白色婚墊;有內聲囊。 [5] 
卵羣呈片狀,卵粒為黑灰色或深褐色,外包三層膠膜,第一層膠膜直徑平均約3.2毫米,第二層離第一層很近,平均約3.03毫米,第三層緊貼卵粒;卵粒直徑2.5毫米左右。 [5] 
  • 蝌蚪
頭體呈橢圓形;吻端圓,體背腹扁平;尾肌強壯,尾鰭較低,上尾鰭始自近體尾交界處的尾肌背方,其高大於下尾鰭,尾末端鈍尖。眼在頭背側,從下面看不見;鼻孔在吻端至眼的中央;出水孔位於體左側下方;肛管附着於下尾鰭基部右邊。第33-35期時的蝌蚪,頭體長10.6-12.3毫米,第36-37期者頭體長為11.5-13.2毫米;體寬為頭體長的0.55(0.52-0.61)倍,體高為體寬的0.80(0.68-0.96)倍。口寬為體寬的0.61(0.52-0.86)倍,眼徑為頭體長的0.13-0.14倍,眼間距為眼徑的1.5(1.2-1.9)倍;吻至出水孔的距離為頭體長的0.65(0.57-0.75)倍;尾長為頭體長的1.9(1.8-2.1)倍,尾高為尾長的0.26(0.24-0.28)倍。口在吻腹面,兩口角有一排或二排乳突,下唇乳突二排完整,內排較外排的乳突少,下唇緣中央內凹;角質頜發達,上角質頜中央向下突出。生活時,頭體背面灰色、灰褐或深褐色,腹面色淺;尾肌淺褐色,具有深色大斑點,通常綴連成網紋,在基部背面顯橫斑;尾鰭透明,上面具斑點。 [5] 

壯溪樹蛙生活習性

壯溪樹蛙生活在1500米以下山區或丘陵闊葉林地帶的流溪附近。夜間常成羣出現於溪澗之岩石上或單獨伏於其附近的樹幹上;白天多隱匿於岩石縫隙和樹洞中,偶爾亦停棲於岩石或樹幹上。雄蛙經常聚成小羣在石頭上鳴叫,鳴聲綿細,不甚響亮,叫聲是細碎的“嘓、嘓”,偶而會發出幾聲粗粗的“嘎”。鳴叫時間間隔為8.673±3.058秒,鳴叫長度為4.6±0.854秒,主要頻率為6690±35.79赫茲。 [5]  [4] 

壯溪樹蛙分佈範圍

中國台灣特有種,廣泛分佈於台灣省低海拔地區。 [4] 
分佈圖 分佈圖

壯溪樹蛙繁殖方式

繁殖期5月到8月,以夏天為主,此時白天壯溪樹蛙仍在溪邊的樹上或石縫休息,黃昏的時候,才一隻一隻的跳到岸邊水流較緩的地方進行繁殖活動。雌蛙體型很大,產卵前,雌蛙會先伸腿交互踢幾下,然後產一小團卵粒,雄蛙也會配合雌蛙動作伸長身體,以提高授精率,每次產卵300-400粒,卵小型、一粒粒分離黏在石頭底下,通常聚成一堆。蝌蚪為底棲性,通常吸附在石頭上,出現於溪邊水流較緩的地方。 [4] 

壯溪樹蛙保護現狀

壯溪樹蛙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無危(LC)。 [7] 

壯溪樹蛙種羣現狀

壯溪樹蛙因為是特有種而且有捕捉壓力,所以曾被中國台灣農委會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但在2008年因族羣量穩定,降為一般類。 [4] 
參考資料